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同任何其他的人或其他阶层的人竞争。这样,君主们就完全解除了监督私人产业、指导私人产业使之最适合于社会利益的义务。要履行这种义务,君主们极易陷于错误,要行之得当,恐不是人间智慧或知识所能做到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从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摘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1973年10月,在能源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此次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里根政府认为,造成“滞胀”经济困局的直接原因既不是由于国际性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也不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失控。而是由于政府职能的过度膨胀。里根政府先后放松了航空、铁路、汽车运输、电信、有线电视、经纪业、天然气等许多行业的管制。经营上的更大自由以及竞争的威胁,促使服务提供者采取新的市场、技术和组织上的做法。美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收益。
    ——毛寿龙《政府规模的适当准则》

    材料四 胡锦涛在2008年出席G20发表《通力合作共度时艰》讲话中强调,遏制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主要发达经济体应该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国际社会尤其应该防止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经济金融关系日益紧密。当前发生的金融危机不仅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也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这种影响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国际社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尤其要关注和尽量减少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造成的损害。要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切实保持和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切实保持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稳定。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亚当·斯密的核心思想和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和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凯恩斯学派和里根政府应对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特点。这两种主张对当时的美国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分析凯恩斯学派和里根政府解决经济发展困境的效果和局限性。并归纳其局限性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谈谈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广西自治区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 主要考查您对

第一次工业革命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工业革命:

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于英国原因:

(一个前提,四个条件)
①前提:英国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条件:
劳动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资本,长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的财富用于投资;
技术,工场手工业阶段技术的积累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市场,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③必要性:工厂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导致了人类生产手段和方式的变化:
①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
②生产方式: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
③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
④阶级关系: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⑤社会意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要求导致政治变革;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其主要特点是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紧密结合。

重商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以法国路易十四为代表。它主张积极发展工商业,拓展海外贸易,以追求金银财富为主要目的。它对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自由主义:

工业革命时期兴起的经济思想。以英国亚当·斯密为代表,《国富论》是其代表作。它主张经济活动应由市场主导,政府不应干预,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产生深远影响。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经济思想。以英国凯恩斯为代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其代表作。它主张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成为长期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为资产阶级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罗斯福新政起,尤其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进入现代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今天,凯恩斯主义对我国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这方面的理论准备,如凯恩斯主义、芝加哥学派等比较充分。从一定意义上说,“二战”后欧洲出现的工党、社会党政府的经济结构改革措施──国有化政策等,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标志。
②“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私人垄断和自发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
④“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2)特点:
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对经济进行规划和指导。
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
另一方面,由于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总之,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其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
战后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主要有:
美国以高新科技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模式;
英国以多市场、少政府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
法国以扩大国有成分、加强指导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日本以政府干预大于市场调节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等。


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

1、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②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  
2、表现: 
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特点: 
与西欧不同,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4、实质:
虽然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5、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
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科技的进步、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
(4)阶级关系的变化:
由于股票的分散和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5)经济全球化:
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2、对这些新变化的认识:
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
①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战后重建的任务;
②30年代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创造性的成功试验,以上两点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的社会基础。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
③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战后的20多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前一阶段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下,各国发展很快。然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也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固有矛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简称,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英美等西方国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维护企业利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面对“滞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调整,实行了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1)建立: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建立各种保险制度,如失业救济、养老金、病休金和儿童福利津贴;提供各种免费或低收费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托儿等。
(2)特点:
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社会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实施影响:
①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②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③福利政策也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4)评价:
①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消除社会不公,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民主和公正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扩大了社会消费,刺激了社会需求和经济增长。
②福利政策的长期推行,使发达国家出现新的问题,首先是巨额公共开支加重了财政负担,引起巨额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其次是劳动积极性下降,生产增长率降低,导致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出现经济结构危机,失业率上升。第三是沉重的税务负担,使企业、个人和社会都不堪承受,造成企业后劲不足,设备改造缓慢,经济效益下降。第四,引起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中间阶层日渐削弱等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开始;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规模殖民扩张,东方成为西方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③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

1、原因:
(1)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联系世界更加紧密,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 
(2)跨国公司和各国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3)二战以来,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2、本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评价:
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的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也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来看,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
因此,发展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同时,面对挑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订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进程中的问题: 

1、趋势:
国际贸易的增加、大型跨国公司的增加、国际分工的成熟、世界市场的扩大。
2、问题(影响): 
(1)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 
③环境污染严重,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每一个人,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