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一个晴朗的冬日,宴会大厅前的广场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伦敦市民,他们等待着一场断头的刑罚,受刑的就是被议会宣判为“暴君、杀人犯和国家公敌”的国王查理一世。
           材料二:“14日,星期二,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979年7月14日的描述,显然这一天在国王看来十分平常,甚至有些平淡。但是,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该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7月15日早晨,路易十六听到了大臣的汇报。他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早饭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是一场革命。”
           材料三: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在欧洲的法兰西等国家的支持下,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以上材料均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事件出现于哪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
                                                                                                                                       
    (2)材料二中的“一场革命”是指什么革命?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宣告独立的文件是什么?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你认为美国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否违背了这一基本思想?试举一例说明。
                                                                                                                                                            
                                                                                                                                                                   

    本题信息:2011年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一个晴朗的冬日,宴会大厅前的广场上,凌晨就聚集了上千位伦敦市民,他们等待着一场断头的刑罚,受刑的就是被议会宣...” 主要考查您对

长期议会与两次内战

《独立宣言》的发表

攻克巴士底狱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科索沃战争

海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长期议会与两次内战
  • 《独立宣言》的发表
  • 攻克巴士底狱
  •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科索沃战争
  • 海湾战争
  • 伊拉克战争
长期议会:
17世纪初期,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宣扬“君权神授”,厉行专制统治,擅自强征新税,随意解散议会,同议会展开了激烈的冲突。1640年11月,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被迫重开议会。这届议会一直存在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做出了一系列谴责暴政和限制王权的重大措施,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英国内战: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1643年,克伦威尔前往英格兰东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7),纳西比战役(1645)等战役中屡次击溃王党军。内战结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特点:
1.从革命背景看,资本主义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不成熟;
2.从革命过程看,资产阶级革命都具有曲折性;
3.从革命结果看,经过武力革命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市场;
2.英国手工业获得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
3.农村的圈地运动制造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市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3.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2.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
3.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纳西比之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

《独立宣言》:
《独立宣言》于1776年7月4日,由第二次大陆会议批准,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的宣言,这一天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宣言之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之国家档案与文件署。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第一次大陆会议:

1774年9月5日,北美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尽管这次大陆会议没有提出独立问题,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权的重要步骤。

第二次大陆会议:

第一届大陆会议之后,英王变本加厉地对殖民地采取镇压措施,引起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康科德的武装冲突。在人民反英武装斗争和高涨的革命情绪推动下,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并于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1777年11月15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获各州批准,开始生效。据此成立的邦联国会代替大陆会议,成为直到1789年3月为止的美国立法机构。

《独立宣言》的颁布背景:
1.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理论基础);
2.北美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和杰斐逊的推动;
3.潘恩发表《常识》,激励人民为独立而战;
4.独立战争爆发的实际情况。

《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

1.《独立宣言》表达了北美人民追求独立的愿望,对独立战争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
2.《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作为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
3.《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宣告成立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欧洲反封建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独立宣言》原件:


《国家宝藏I》:

电影《国家宝藏I》是一部围绕《独立宣言》而虚构的故事,但其中不少独立战争史实可以参考。
三级会议:
三级会议由法国国王召开,也由法国国王决定解散。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1789年,由于路易十六王室财政困难,三级会议再次召开。这时,经过启蒙运动,由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等倡导的民主、自由、三权分立等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士和贵族已经开始衰落,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正在壮大。1789年的三级会议中,第三等级的代表提出改革税制,取消前两个等级的特权的要求。

巴士底狱:

巴士底狱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

攻克巴士底狱:

18世纪末期,巴士底狱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凡是胆敢反对封建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监禁在这里。巴士底狱成了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标志着大革命的开始。


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1.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资产阶级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
2.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
3.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资产阶级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处于领导地位。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统治阻碍;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3.思想基础:启蒙思想为大革命的爆发做好了思想准备;
4.外部因素: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攻占巴士底狱:

法国大革命:
1789年5月由于财政困难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路易十六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但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6月,他们依然决定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议会,巴黎人民于7月14日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内容:①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后来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采取一系列恐怖统治措施,较为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1794年7月雅各宾派专政即被热月党人推翻,恢复共和制,也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拿破仑帝国:

1799年11月9日,在大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年轻将军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掌握政权。在法国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官,后又改为终身执政官。
1804年12月2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在巴黎圣母院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一世加冕。
拿破仑上台后,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步法典。
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法国大革命的几个阶段: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对比:
1、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之处:
(1)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
(2)性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3)都采取了适合国情的方式 ;
(4)都是资产阶级先以议会为阵地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进攻; 
(5)资产阶级都分为不同派别; 
(6)都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 
(7)都经历过军事独裁。
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之处:
(1)背景不同:
       ①封建专制程度不同:英国王权薄弱,并形成了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的民主传统,并且从民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转变;法国王权强大,典型的专制君主制国家。
       ②革命前的经济状况不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强于法国
       ③所面临的宗教背景不同:英国宗教阴影还很浓重,运用清教思想,法国启蒙运动后,理性取代蒙昧,运用启蒙思想。
       ④受启蒙程度不同(理念不同):英国注重传统;法国经历启蒙运动,注重自然性有反法联盟,革命阻碍大。
       ⑥土地情况不同:英国开展圈地运动,法国农民贫困化。
(2)任务不同:英国,政治革命;法国,政治革命与经济革命。
(3)阶级关系与革命方式不同:英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盟,更多的依靠军队;法国是自下而上地推翻王权,更多地依靠人民。
(4)解决政体问题不同:英国采用君主立宪;法国采用民主共和制。
(5)影响不同:
      英国:
       ①第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样也影响到了法国。
       ②确立的君主立宪体制、国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影响深远。
       ③作为革命的巩固的工业革命更是意义深远。
      法国:
       ①确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后世提供蓝本。
       ②资产主义制度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促进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法国大革命胜利的意义:
1.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结束了法国封建统治,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2.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极大影响,促进了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3.法国大革命为其他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典范。

拿破仑帝国的内外政策:

1、对内: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经济上,进行财政改革,建立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3)法律上,颁布《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立法典范。
(4)教育上,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
2、对外:
(1)反抗欧洲反法同盟,捍卫大革命成功果实,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基础;
(2)后期侵略一些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巴黎:


拿破仑帝国疆域:



科索沃: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后由黑山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南联盟共和国,反对科索沃独立。致使双方矛盾加剧。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干预下,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结果以南联盟战败而告终。

南联盟: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是在1992年到2003年期间存在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中部的一个联邦国家,其前身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0年代初期,随着东欧剧变,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也趋于瓦解,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四国宣布独立。1992年,原南斯拉夫的两个组成部分—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组建了南联盟。


霸权主义的主要特点:
1.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2.先行一步的社会变革所创造的财富力量,向后进国家和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倾销自己过剩的商品,掠夺贫弱国家和地区的资源。


科索沃战争历程:
1.背景: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2.时间:1999年3~6月。
3.概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及利亚人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并袭击中国大使馆,造成三名记者牺牲。
4.战争启迪:这场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势必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霸权主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与威胁。
科索沃战争局势图:
 

中国学生抗议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
 

科索沃战争的对世界的影响:
1.动摇了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联合国会为核心的国际安全体系。在缺乏有效战争制约力量和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局部战争和军事干涉发生的频率有可能提高,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主宰国际事务的趋势有可能增强。
2.有可能引发或激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散布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把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国际化,将“科索沃模式”强加给世界,有可能导致被干涉国及其所在地区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
3.将刺激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为重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间,以美国为首的由3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和伊拉克之间发生的一场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且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地区:

海湾,也称波斯湾,阿拉伯人叫它阿拉伯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内海之一。海湾位于亚洲西南部,是介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之间的一片狭长的海面,全长1040公里,宽180320公里,面积约25.9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最深处102米。海湾往东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连接,出阿曼湾南口,通过阿拉伯海进入印度洋。海湾地区地图海湾地区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世界油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约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海湾战争呈现的特点:
1.科技作为战争的手段在海湾战争中广泛应用;
2.空中打击和空中压制成为当代战争的主要特色;
3.目标精确打击以及远程打击成为攻击的主要方法;
4.战争周期缩短;
5.联合国名义下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成为战争主力军。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
1.科威特拥有伊拉克南部优良的出海口,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科威特石油储量充沛,伊拉克对此垂涎已久。
3.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自古就有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为了成为海湾地区强国,悍然对科威特发动战争。

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原因:

1.打击局部反美势力,进一步确定其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主义。
2.获取中东地区的经济、军事的战略优势。
3.中东地区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是美国不可或缺的。
4.打击伊拉克可以维护中东地区的局部稳定(积极)。

海湾战争的影响:

1.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末期世界的基本矛盾,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必然结果;
2.海湾战争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它一方面给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酝酿和产生着新的矛盾与不稳定因素;
3.海湾战争确立了美国在海湾地区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剧了伊斯兰世界的各种矛盾,加剧了该地区的不稳定性。

海湾战争局势图(原版):


海湾战争使用的“战斧”巡航导弹: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有评论认为其可视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但具体分析可发现其不可称为“海湾二战”。而最后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表示,8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驻伊美军8月31日结束作战任务。美国从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


中东地区的战略意义:
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地理方面:它处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区,对政治、军事和宗教等等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方面:它是目前世界石油储藏量最大的区域,另外还有许多稀有矿产。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1.美国的进一步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形象遭到严重破坏,遭到各国的反对。
2.战后美国国际地位下降,美国被迫调整新的中东政策。
3.美国国内反响强烈,反战声潮此起彼伏。
4.美国在战争中虽然获得一些即得利益,但同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士兵:


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士兵的靴子组成的墓地: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一个晴朗的冬日,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