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阿拉伯半岛初步统一与我国哪个历史时期大致同时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本题信息:2010年0112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阿拉伯半岛初步统一与我国哪个历史时期大致同时[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主要考查您对

贞观之治

盛世经济的繁荣(茶、筒车、曲辕犁、陶瓷业唐三彩、长安的繁荣)

唐朝的衰亡(安史之乱)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贞观之治
  • 盛世经济的繁荣(茶、筒车、曲辕犁、陶瓷业唐三彩、长安的繁荣)
  • 唐朝的衰亡(安史之乱)
  •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贞观之治: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比较汉武帝大一统政策和唐太宗统治政策:
 



“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的期间的战争破坏了生产,人民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复生产和安定生活,这事贞观之治产生的重要原因。
2、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唐太宗的政策
1、政治上:
(1)革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监察机构;
(2)注意法治,执法严明;
(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2、经济上:
(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2)戒奢从简,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3、文化上:改进科举制,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贞观新政:


如何看待封建的“盛世”
1.封建的“盛世”的局面出现时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所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是当时人们过于夸大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功劳,当然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2.无论哪一朝代的封建“盛世”,都需要经历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可见“盛世”的局面来之不易。
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所谓的“兴盛”都是相对于严重的混乱而言的。因此,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4.封建“盛世”的局面都不可能持续长久,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凭借“盛世”的积累下大肆挥霍,大兴土木,奢侈腐败,从而消耗了国力,导致混乱最终使国家衰败。一个王朝的由盛转衰的原因,发人深醒。




邸店和柜房:
隋唐时期出现在市经营场所,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房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银行的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唐三彩:
是唐代陶器的杰出代表,它是在白地陶胎上刷一层五色釉之后,以黄、绿、白、赭、蓝等颜色绘成花纹图案,在烧制而成,有各种人物和动物等,色彩鲜丽,造型生动,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隋唐两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
2.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隋唐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对比汉代和唐代手工业分布和原因:
1、汉代: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方或者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开发早,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2、唐代:主要集中在运河沿岸和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大运河的开通带来沿岸交通的便利,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自魏晋以来,江南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农业发展较快。
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1.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
(1)圩田更加普遍;
(2)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1)大运河利于农田灌溉;
(2)唐设职官管理水利;
(3)创制筒车和曲辕犁。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唐朝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 .产地分布广(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
2 .生产规模大,产量多(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3 .分工细,品种多,新产品(陶瓷业有唐三彩,有瓷中有著名的秘色瓷)
4 .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唐朝商业繁荣:
1.交通便利。商人遍布全国,交通要道上有私家店铺,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便利。
2.货币规范。唐朝初年,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从此,开元通宝成为了唐朝通用货币。
3.市场发达。
(1)交易场所固定;出现了市。
(2)政府管理市场;
(3)市有邸店柜坊;
(4)限制规模时间;
(5)出现夜市草市。
4.经商的人很多。唐朝采取不抑制商人的政策,而且准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市。

城市的兴旺:
1.长安、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
2.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唐后期,扬州成为了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

筒车:
 

唐三彩:
 


安史之乱:
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历史8年之久的叛乱。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各地节度使权利不断扩大。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史思明也官至范阳的兵马使。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相继攻下了洛阳、长安等城,玄宗被迫出逃至四川。然而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唐政府任命郭子仪和李光弼为将,借回纥兵平叛,终于在广德二年(763年)平定了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边疆不断告急,唐朝国力大为削弱。
节度使:节度使是掌握边镇无力的官员。节度使的势力在当时又被称为藩镇或是方镇。景云二年(711)唐睿宗开始设立节度使,以后逐渐推广,使得边镇的兵力大增,唐王朝丧失了拥重兵居关中以驭天下的军事优势。各地节度使的的权力很大,因此很快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中央的统治的离心力量。

藩镇:
唐代中后期存在的地方割据势力。唐玄宗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城“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边境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的削弱、藩镇强大、相互战争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的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是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的管辖。藩镇势力对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王仙芝、黄巢大起义:
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反抗唐朝腐朽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唐僖宗初年,政治腐败,科敛繁重,灾荒连年,劳动人民无以为生,被迫揭竿而起。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领导起义,王仙芝战死后,起义军由黄巢领导,采取流动作战的方针,转战大半个中国。后来,起义军攻入洛阳,占领长安,黄巢称帝,国号“大齐”,唐僖宗逃往成都。起义军没有乘胜追击唐军,唐僖宗得以集结力量反扑,黄巢撤出长安,兵败自杀。


唐朝灭亡的原因:
1.安史之乱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形成了藩镇割据,藩镇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一直到唐朝灭亡。
2.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渐参政,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订,朝臣的任免,以至于皇帝的废立,都有他们把持。高官们也相互勾结成朋党,排斥异己,最突出的“牛李党争”两党的斗争长达四十多年。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了唐朝的衰落。
3.唐末农民战争。唐朝后期,从皇帝到各级官吏都腐朽贪婪,大肆兼并土地,催收租税,巧立名目压榨百姓,加之藩镇之间战火连绵,广大农民困苦不堪,终于揭竿而起。黄巢起义彻底的使腐朽唐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4.公元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自立,唐朝灭亡。
唐代藩镇的分布:
 
两税法:
1、原因: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2、目的:为了解决唐政府财政困难。
3、内容: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一切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作用和意义:
(1)使唐朝中期以来的极端混乱的税制得以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4)实行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5、实行:
两税法开始实行时,户口明显增多,赋税也相对增加。但是,土地兼并不在受限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而政府又在两税外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约573—632年)伊斯兰教创始人。出生于麦加城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商人贵族家庭。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622年开始“徒志”迁往雅特里布城(麦地纳),并组建起穆斯林公社。624年他成功组织了伯得尔战役,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和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627年,他以掘壕坚守之策,挫败了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630年率大军兵临麦加城下,迫使倭马亚贵族归顺投降。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使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古兰经》:

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和社会政策都反映其中。共114章,6236节,记载了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所颁布的经文。其中内容包括: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同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和犹太教进行斗争的记述;以信仰一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条;针对阿拉伯社会情况所提出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主张;为了传教需要而引用的一些流行于阿拉伯社会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它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政治文献,是阿拉伯国家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是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地理位置 西亚,阿拉伯半岛
背景 6世纪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十分尖锐,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过程 ①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
②在麦加传教失败
③622年,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
④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双方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成为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穆罕默德承认对方的经济利益和宗教利益。从此,麦加成为了伊斯兰教的圣地。
阿拉伯国家 穆罕默德死后,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到8世纪中期,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在征服和扩张的过程中,阿拉伯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化,定都巴格达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的统一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为“穆斯林”,经典为《古兰经》,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统一。
1.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出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2.伊斯兰教是一种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发现相似题
与“阿拉伯半岛初步统一与我国哪个历史时期大致同时[ ]A.秦朝B....”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