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更令尼克松感到头痛的则是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严重挑战。70年代初,美国已尽失其在经济上所占的优势……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苏联则利用美国困于越南战争之机,在军备竞赛中迎头赶了上来。
    ——金重远《战后世界史》

    材料四 里根摈弃了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转而采取供应学派和货币主义的理论,于1981年2月开始实施“经济复兴计划”……1982—1987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54个月,超过了当时日本和西欧增长速度的局面。……经济好转使里根得以在1984年底再次当选总统,并在国际舞台上推行“现实主义、实力加谈判”的强硬对苏政策,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企图通过新一轮军备竞赛把苏联拖垮。
    ——金重远《战后世界史》

    请回答:
    (1)依据20世纪30年代及二战后的有关史实,具体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是如何“模仿”苏联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又是如何借鉴苏联经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对我国进行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60、70年代,哪些客观因素“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这一时期,苏联“在军备竞赛中迎头赶了上来”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总体经济形势如何?简要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0119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 主要考查您对

三大改造

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政策调整

凯恩斯主义

勃列日涅夫改革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三大改造
  • 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政策调整
  • 凯恩斯主义
  •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业合作化: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赎买政策:

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马克思、列宁、恩格斯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进行赎买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根据对我国政治经济条件和民族资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历史上同民族资产阶级有过统一战线的关系,确定了通过对私人资本主义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百分之五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
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对手工业的改造:
手工业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政策:“赎买”政策
2、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3、方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4、意义: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


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和不足: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原因:

1、革命性质:三大改造之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2、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前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之一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生产关系:三大改造之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多种剥削关系;在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大改造:



文化大革命:

1、时间:1966——1976年
2、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3、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4、内容:
①1967年、1945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
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②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复苏。
原因: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③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迅速回升。
原因: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
由于文化大革命大大超出了文化范围和文化手段,扩大到了经济领域后,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表现:
经济工作瘫痪;
政策、制度被废除;
交通运输堵塞;
工农业损失巨大。仅1967年和1968年两年时间里,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超过一千亿元。 
2、国民经济的调整: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在批林时,提出批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积极解放干部。到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的局面。
3、“批林批孔”运动:
正当经济好转时,江青等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
4、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1975年,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其实质是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但不久,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不满,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局势再度陷入混乱。
5、文革时期经济建设能取得一定成绩的原因:
①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的努力。
②广大干群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我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文革”中推行的一整套“左”的政策,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1977年12月20日,李先念同志在全国计划会议上说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国民经济形势好转: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为纠正“左”倾错误而努力,他支持解放干部,调整经济建设计划,扭转国民经济遭严重破坏的局面,恢复文教科技部门的正常工作。
在周恩来的筹划下,经过1972年和1973年两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都完成和超额完成。
197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968亿元,比上年增长9.2%。粮食产量达26494万吨,比上年增长10.2%,棉花达2562万吨,比上年增长30.8%;
钢产量2522万吨,比上年增长7.9%;
原煤达41700万吨,比上年增长1.7%。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33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国家财政收入809.7亿元,总支出809.3亿元,结余4000万元。
1973年是这几年中国民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
但由于江青一伙利用毛泽东关于批林彪“极右”的错误,把周恩来所采取的一系列正确政策诬陷为“黑线回潮”,把斗争矛头指向周恩来,这样国民经济好转的势头又被打断。
1975年1月,四届人大召开以后,周恩来病重住院治疗,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实际开始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他坚决同江青集团作斗争,努力抵制“左”的错误,坚持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总产值3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农业总产值1285亿元,增长4.6%。主要产品产量:粮食增产6900万吨,钢增产278万吨,原煤增产6900万吨,原油增产1221万吨,铁路货运量增加10183万吨……这是继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后,出现的又一次新的转机。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国家  模式  特点  内容  结果
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  ①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  
②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③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①1945—1979年: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模式形成),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国有化和福利制度 
②1979年后撒切尔政府 
法国 计划指导型经济   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①扩大国有经济成分 
②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 
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1990年,法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联邦德国
联邦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①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②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②实现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③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开 
60年代中期,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
日本  政府主导型经济  政府对经济干预远远大于市场经济  ①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 
③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 
1987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联邦德国能够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

1、内部原因: 
①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局势比较稳定; 
③实行非军事化,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⑤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2、外部原因: 
①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
②马歇尔计划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1、内部原因: 
①战后日本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   
③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外部原因: 
美国的经济扶持,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我国可以从联邦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经济的发展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1、注重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政府注意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调节和指导; 
3、注意完善市场经济的法规和正常秩序; 
4、注意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 
5、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6、注意学习和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等。


凯恩斯主义:

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不同:

经济思想  货币投放量与社会消费需求   政府开支  税收  国家干预力度
凯恩斯主义  通货膨胀  赤字财政  高税收  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
货币学派  控制货币发行  反对扩大政府开支、预算赤字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供给学派  求  扩大供应而不是消费需求 减税

凯恩斯主义:

1、主要内容:
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2、评价:
(1)积极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
但是这一经济理论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失业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从背景上看,都是因为斯大林体制;
从内容上说,都有农业、工业,不过前者以农业为主,后者以工业为主;
从结果上看,都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试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2、主要内容:
(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领域: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3、结果:
(1)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改革趋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4、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框,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勃列日涅夫后期,指导思想趋于保守;
(3)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的)五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