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占家庭总数约1/4的中、上社会阶层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强。
    ——钱乘旦《工业革命中的贫穷》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生产与工资增长指数(1900年=100)

    ——以上表格根据《全球通史》有关数据整理制定

    材料三 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说《西比尔》对19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阶级的分化作了以下描述:“两个民族(富人和穷人),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
    注:本杰明·迪斯雷利,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1868年、1874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当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包括把投票权延伸至工人阶级男性、工会的合法化和罢工的权利条款等。
    材料四 富裕市民的“占有阶级”,即“资产阶级”和依赖工资的工人的“劳动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斗争和战争。和平解决问题,已经为时过迟。阶级的差别将继续尖锐,反抗的精神已经进入工人的头脑,愤慨情绪与日俱增,个别的游击分子开始集结成为相当规模的抗争和示威,只要小小的撞击,就足以引起雪崩。然后,战斗的呼喊就会传遍全国:“向宫殿开战,给茅屋和平!”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1845)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国的哪些社会现象?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四则材料,针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分化的问题,本杰明·迪斯雷利和恩格斯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恩格斯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符合当时英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浙江省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极难 来源:颜立婷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的国民总收入……1867年,占家...” 主要考查您对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公认的民主运动

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

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公认的民主运动
  • 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
  • 第二国际争取工人民主权利的斗争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工业革命:

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于英国原因:

(一个前提,四个条件)
①前提:英国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条件:
劳动力,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资本,长期的殖民贸易和殖民掠夺获得大量的财富用于投资;
技术,工场手工业阶段技术的积累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
市场,随着殖民扩展的步伐,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③必要性:工厂手工业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导致了人类生产手段和方式的变化:
①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
②生产方式: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文明;
③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
④阶级关系:社会日益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⑤社会意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要求导致政治变革;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发现的影响。
(2)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

(1)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2)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3)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充分体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5)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看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6)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

1、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成就: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4、意义:是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
(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资本的胃口更大,它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的民主运动:

1、第一国际成立的背景:
(1)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工人运动的高涨; 
(2)工人在斗争中认识到工人阶级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2、第一国际的建立; 
导火线:
波兰人民起义(1863年波兰工人为反抗民族压迫而举行的起义,赢得了各国工人的广泛支持,这可以说是促成第一国际成立的直接原因。) 
时间:
1864、9  
地点:
伦敦 
人物:
马克思应邀参加 
会议内容:
1)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
2)选举了领导机构3)通过了国际工人协会的临时章程
3、第一国际的斗争对工人运动的推动:
 (1)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领导中心; 
A、支持欧洲各国工人缩短工时、提高工资的斗争; 
B、领导英国工人参加选举改革运动; 
C、组织各国工人支持波兰和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2)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 
4、第一国际的影响: 
第一国际存在期间,对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它不但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而且由于它对各国工人运动的支持与领导,使它赢得了各国工人的高度信任;
相反,各国的资产阶级政府对它却恨之入骨,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它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巴黎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

1、巴黎公社运动的背景 
(1)欧洲工人运动的日益高涨; 
19世纪60年代,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第一国际的领导力量增强,国际工人运动也重新高涨,这是巴黎公社出现的历史大背景。 
(2)普法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矛盾,引起了革命。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投降,但巴黎工人拒绝放下武器,并组成了国民自卫军保卫自己的国土。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卖国行径以及对工人的镇压,导致了巴黎人民的起义,这是巴黎公社形成的直接原因。 
(3)工人力量的壮大。
2、巴黎公社革命 
1871年2月,梯也尔当选为政府首脑。3月17日梯也尔决定调动军队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梯也尔政府的行动激起了国民自卫军以及巴黎人民的反抗,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了起义。3月26日,巴黎举行了公社选举。在选出的64名委员中,有37人是第一国际的会员。公社委员包括工人、教师、新闻记者、医生等,其中工人占了30名,因而巴黎公社被公认为“工人政府”。 
3、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 
1)反对中央集权的国家,主张建立没有压迫的新国家;
2)公社内部实行民主: 
①公社委员和主要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在任期间,接受选民的监督,如不称职,可随时撤换。这项措施充分反映了公社的民主性,使政府工作人员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②废除国家机关的高薪制。规定凡国家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年薪都不得超过6000法郎(当时法国熟练工人的年工资水平)。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它防止了一些人把工作职位变成升官发财的阶梯,防止国家公职人员成为高薪官僚阶层。 
3)公社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保护妇女的利益 这些措施都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 
4)公社还高举国际主义旗帜。  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公社的国际主义精神。 
4、保卫巴黎公社的武装斗争
5、巴黎公社失败: 
客观原因:反动力量过于强大。 
主观原因: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斗争经验不足。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而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历史的发展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决条件。 
6、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巴黎公社的革命运动的发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是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由盛转衰、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的标志。因为巴黎无产阶级利用革命的暴力手段砸碎了旧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新的国家机器,成立了公社委员会作为政权的领导机构,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2)它们的建立都处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 
(3)马克思、恩格斯参与了对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了第二国际早期的指导; 
(4)都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主要是由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组成; 
(2)第二国际的范围更大,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 
(3)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是独立自主的,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政党指明了方向。 
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民主权利,为了实现自身的解放,他们联合起来进行斗争,在不同时期建立不同的国际组织,并且进行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


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1、第一国际的解散,需要新的国际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各国工人政党成立,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第二国际的活动: 

1、第二国际的成立  1889、7、14   巴黎 
2、第二国际通过有关决议、方针政策,指导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①领导欧美工人斗争。 
②采取新的斗争策略,引导各国工人及社会主义者积极开展合法的政治斗争。 

第二国际的成就和影响:

第二国际在前九次大会上曾就工人工资和劳动保护、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反对战争和军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和实行民族自决、党的统一、夺取政权和参加政府等作出过一系列正确决议,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在推动合法斗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如每年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者节日的决定,影响至今。这些都是第二国际不朽的历史功绩。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简介: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根据自己1842年11月至1844年8月在英国居住期间的直接观察和各种官方及非官方文件的材料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揭露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指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全书是对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义正辞严的控诉。
在这一著作中,作者根据日益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了英国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以这一最发达的国家为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深刻矛盾;揭露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指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全书是对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义正辞严的控诉。作者还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恩格斯在这一著作中已基本上摆脱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和伦理观点的影响。他从英国工业发展和经济事实出发,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第一个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说明了正是它所处的那种低贱的经济地位,无可遏止地推动它前进,使它去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列宁选集》第1卷,第89页)。但作者后来也指出,这是一部早期的作品,“在本书中到处都可以发现现代社会主义从它的祖先之一即德国哲学起源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7页)。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树立起“帮助劳动人民”的人生观:

2、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确立:
原因:深入研究大工业生产的影响: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批判发展;
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完成:
对近代社会两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进行了唯物主义的科学论述。


恩格斯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原因:

(1)在中学时代就关注工人阶级的命运,树立起“帮助劳动人民”的价值观,并深入研究了英国社会状况,确立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唯利是图,使恩格斯坚信工人阶级将利用斗争获得自身的解放,并在社会变革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