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869年,明治天皇就颁布了一道“御笔信”,直言“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此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特别制定《征讨清国策》,提出与中国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材料二 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的款项很多是从北洋海军的军费中挪用的。统计资料显示,这些白银可以组建10支北洋海军。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当年击沉“致远”的日本“吉野”号原来就是清政府在德国汉诺威船厂订购的,但由于没钱,才被日本买走;当北洋水师孤军抗日时,南方的南洋水师却在一边看热闹……
    (1)在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从日本的准备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场战争的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材料二后,你对清政府的战败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场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869年,明治天皇就颁布了一道“御笔信”,直言“要开拓万里波...” 主要考查您对

甲午中日战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制度的落后:
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
2.国力贫弱:
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3.领导人的政策:
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


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场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