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他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他是
    [     ]

    A.鲁迅
    B.郭沫若
    C.赵树理
    D.丁玲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亚杰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他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他是[ ]A.鲁迅B.郭沫若C.赵树理D.丁玲” 主要考查您对

郭沫若的《屈原》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郭沫若的《屈原》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蒋介石则加紧反共,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发现相似题
与“20世纪40年代初,为适应抗战的需要,他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