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物理

首页
  • 单选题
    某同学对下列四个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是35~42℃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
    C.人体安全的电压36V
    D.人的手掌受到的大气压力是100N

    本题信息:物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某同学对下列四个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人的正常体温是35~42℃ B.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 C.人体安全的电压36V D.人的手掌受到的大...” 主要考查您对

温度的概念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

电压的测量,电压表的使用

速度及其单位换算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温度的概念
  •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应用
  • 电压的测量,电压表的使用
  • 速度及其单位换算
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符号:K。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 

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以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约一273℃)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温度是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名称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冰水混合物的热力学温度是273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 (t)的换算关系是:T=273+t。研究表明,无论人类如何改进低温技术,0K的温度都达不到。在微观粒子和天体研究方面都采用热力学温度。
物态变化知识梳理:


大气压强:
定义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产生原因 包围地球的空气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流动,因而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一点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存在证明 ①马德堡半球实验②覆杯实验 ③瓶吞鸡蛋实验
应用 生活中:①钢笔吸墨水②吸管吸饮料 ③针管吸药液④瓷砖上的塑料吸盘
生产中:①活塞式抽水机②离心式水泵

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许多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装置和现象,如钢笔吸墨水、抽水机抽水、高压锅的设计等.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释许多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例如用吸管喝饮料,当用力吸吸管时,吸管内的压强减小,饮料就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进吸管,从而喝到饮料,而并非我们平常说的吸进。
生活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实验一: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使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空气的压强减小,而外界的大气压强就把它们紧紧地压在一起,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这就有力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二:“瓶吞蛋”实验
   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广口瓶口,实验前用手轻轻用力,不能将鸡蛋完整地压入瓶内。再将点燃的棉球扔入装有细沙(防止烧裂瓶底)的瓶中,迅速将该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嘣”的一声掉入瓶内。上述实验,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升高,而骤冷又会使气压迅速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实验三:“覆杯”实验
    玻璃杯内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整杯水被纸片托住,纸片不掉下来。该实验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纸片向下的压强小于大气对纸片向上的压强,因而纸片不掉下来。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不难理解大气压强存在问题。更深入研究:“瓶吞蛋”表明大气竖直向下有压强,“覆杯实验”表明大气向上有压强。因而显示出大气压强的特点: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下表)

 项目

 电压表

实物图

 符号

 

 接线柱

 有三个接线柱,分别是“-”、“3”和“15”,“-”表示负接线柱,“3”和“15”是两个正接线柱

 量程及分度值

 0~3量程,分度值为0.1V;0~15V量程,分度值是0.5V

 使用方法

①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②要让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③所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若不能估测被测电压的大小,可用试触法来试一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接在电源的两极上,这样会烧坏电流表和电源

 读数方法

① 根据导线连接的接线柱判定电压表使用的是哪个量程
② 根据量程确定所对应的分度值
③ 根据指针位置正确读取电压表的示数,若指针不指在整刻度要适当估读
④ 记录数值时不要忘记写上单位


电压表的特点:
   电压表内阻很大,接入电路后相当于开路。由于这个特点,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到电源两端测量电源电压。如果电压表在使用过程中与用电器串联,电路就相当于开路了。

例在做“练习使用电压表”实验时,小华把电压表接在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小灯泡的规格为“1.2v 1.5w”,电池的电压为1.5V。闭合开关S后,小灯泡__(填“发光”或“不发光”),电压表的示数为__V。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电压表与灯泡串联了,由于电压表的电阻很大,所以通过灯泡的电流很小,可以认为是零,所以灯泡不会亮,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电源电压基本上都分在了电压表两端,所以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电压。

答案:不发光、1.5

去源法判断电压表测哪部分电路的电压:
    去源法是指在分析电路中电压表测的是哪个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时,可先将电源去掉,然后进行分析的方法使用“去源法”时应注意,在去掉电源(即电源处断开)后,电压表与哪个部分电路组成回路,则电压表测的就是那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例1:存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电压表是测量L1两端电压的正确电路是(   )

解析:去掉电源后,会发现A、B、C中电压表均与L2构成回路;D中电压表与L1、L2均构成回路。
答案:D
点拨:所谓“构成回路”是指电压表与其他用电器之间有导线(包括开关)相连,没有断开之处。


电压表的试触:
     在预先不能确定电压表应选择的量程时,应该采用“试触”的方法,即在合上开关时仅轻轻接触一下就断开,而不是一下子将开关合到底且长时间不断开。试触时,先选用较大的量程。
   “试触”的方法在电学实验中很重要,要掌握这种方法。在试触时还町以根据电压表指针的方向变化,判断哪端是电池的正极,哪端是电池的负极。将电压表与失去电极标识的电源两极相连,然后迅速试触。如果电压表指针正向偏转,说明与“+”接线柱相连的电极为正极,与“-”接线柱相连的电极为负极。如果电压表指针反向偏转,说明与电压表的“+”接线柱相连的电极为负极,与电压表的“-”接线柱相连的电极为正极。

判断未知电表的方法:
    对电路中未知电表的判定是个难点,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短路法
    电流表和电压表是测量仪表,将它们接入电路中对电路结构不产生影响。电流表内阻很小,相当于一根导线;电压表内阻很大,相当于开路。因此可将要填电表的地方换成一根导线,若电路出现短路,则所要填的表应是电压表;若电路并未出现短路,则所要填的表应是电流表。
2.去表法
    假设把电表从电路中去除,分析电路是否因此而受到影响。若其他元件不能正常工作,则电表一定是串联在电路中,应是电流表;若其他元件不受影响,则电表一定是并联在电路中,应是电压表。
3.分析法
    对于连接方式已确定的电路,可以先观察电路的连接情况,再考虑电表的连接法则,即电流表应串联在电路中,电压表应并联在电路中,最后进行综合判断。
例1如图所示电路中,a、b、c是电压表或电流表,其中(   )

A.a、b为电流表,c为电压表
B.a为电压表,b、c为电流表
C.a为电流表,b、c为电压表
D.c为电流表,a、b为电压表
解析:在a、b、c三处分别换上一根导线,则在a处灯泡L1发生短路,所以a应为电压表,b、c处电路未出现短路,所以b、c处为电流表。
答案:B
由电压表示数判断电路故障:
电路出现故障,一般有两种情况:
(1)发生短路
(2)发生断路。
两种情况,电压表的示数都有可能是零或接近电源电压
故障 电压表示数 出现故障的位置 出现故障的原因 用电器工作情况 电路图
短路 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发生短路 导线两端电压为零 部分用电器工作
短路 电压表的示数
接近电源电压
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以外的用电器发生短路 电源电压全部加在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两端 部分用电器工作
断路 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以外的用电器发生断路 电压表的接线柱 (至少有一个)没有与电源接通 用电器不工作
断路 电压表的示数
接近电源电压
与电压表并联的用电器发生断路 电压表、用电器与电源直接构成了一个通路 用电器不工作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米/秒”.符号是“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单位是“千米/时”,符号是“km/h”。“m/s”与“km/h”的换算为1m/s=3.6km/h
常见的换算关系有:
1m/s=3.6km/h,5m/s=18km/h
10m/s=36km/h,15m/s=54km/h
20m/s=72km/h,25m/s=90km/h


速度的物理意义:
速度这一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是紧扣定义的,因为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某汽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5m/s,则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秒钟汽车通过的路程为15m。
注意:千万不要写作:每秒钟汽车通过的路程是15m/s。
发现相似题
与“某同学对下列四个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