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这表明
    [     ]

    ①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促进农业发展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③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④国家在再分配中注重社会公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本题信息:2012年上海模拟题政治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这表明[ ]①在我国,农业是国...” 主要考查您对

宏观调控

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分配原则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宏观调控
  • 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 分配原则

宏观调控含义:

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财政政策的含义: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货币政策的含义:

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的特性:

1、地位:

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

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

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

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7、主要内容:

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含义 内容 实例
经济手段 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十一五规划,央行六次加息,十次调整准备金率。
律手段 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经济立法
经济司法

物权法、反垄断法对矿难责任人绳之以法。
行政手段 通过国家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行政命令、指示、规定 卫生许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深入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重要意义:

宏观调控是为着经济市场稳定正常运行而制定,是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为了避免对国家经济受损,而不是针对政府,但是制约不利的市场规律因素,同样就是保持稳定,不产生混乱,这样来想到可以说是政府用政治手段来制约一些对国家不利的投资。同时这是普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适用的。多去了解些资本国家曾因发展自由经济,凭着市场规律而自我调节,而不强调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你就会有深刻体会,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主要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②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④ 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调控手段: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
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
②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财政政策分类:

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

1、分类: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宏调原则:
“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


宏观调控的创立:

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农业的含义:

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及养殖的办法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分类: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种植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又称之为“大农业”。

工业的含义:

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第三产业的含义:

又叫服务业,是人们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国有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也就不会有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其他部门;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②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具体问题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人均资源低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③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反之亦然。
④由此可见,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怎样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做到:

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这是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具体应做到:
①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②靠科学技术(关键) 。积极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关键。
③增加对农业的物资和资金投入,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基础和物质保障。
 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这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这是将我国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
⑤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挥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作用。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民小康

关于粮食问题: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粮食的地位看,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粮食是战略物资,是特殊商品。
②从我国具体国情看,我国耕地少,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供给一直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状态,而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国内,这是维护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③从粮食的市场发展趋势看,近几年世界粮食产量也呈下降趋势。
④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生产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工业的分类:

按照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工业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工业最初以手工业的形式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确立后,逐渐发展为机器大工业,此时工业才真正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意义上讲工业是指机器大工业。)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国民经济的主导,这主导作用集中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财政收入和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比较:①角度不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从我国国民经济的部门和行业划分角度来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角度来说。②表现不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个部门进。  3、大力发展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我国工业的现状:

(1)成就:初步形成了以机器大工业为主的局面,具有相当规模。较高经济增长速度,门类较齐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我国工业结构不合理、效益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工业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大,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

我国工业发展途径:

(1)大力振兴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等。支柱产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厦。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而这些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恰恰又是比较薄弱的。只有极大地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才能缩短我国同工业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4)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加强基础工业,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面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跨越式发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是可持续发展。
三是集约式发展,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文明式发展,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

第三产业的层次(分类):

第三产业可分为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及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服务的部门。 

第三产业的地位: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程度如何,很重要的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体现出来的。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建立起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之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合理的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具体包括:
①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
②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的问题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经济,增加结业岗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三产业、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等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
③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④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什么说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2)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之,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第三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仍然相对滞后,比重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没有形成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拖了国民经济的后退。因此加快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这样必然使大量的社会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被束缚在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造成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还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倾向,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商业、金融、交通、邮电和各项服务事业的发展,导致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拖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建立起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之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合理的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三大产业囊括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与行业,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工业不断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保证它们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反过来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挤的发展。 总之,三大产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这一有机整体。 
(2)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三大产业关系还不协调,第一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第二产业素质还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三大产业的结构还不合理。
(3)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样可以从资源配置的“两只手”来分析。)


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也存在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两个不同的方面。
(2)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社会公平:

(1)公平含义:
公平含义较宽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实现的途径(实现社会公平的举措):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公平和效率也存在矛盾性,两者强调不同的方面。

(3)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坚持平均主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平均主义是指在收入分配上搞“平均”“吃大锅饭”,实际上严重挫伤了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平均主义不问劳动和付出的多少,一味强调报酬的均等,这实际上背离了公平原则。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时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同等程度富裕”。想让所有的人同时同等程度富裕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否则只能导致“共同贫穷”。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原因:

 (1)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的体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这要求我们维护和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公平的实现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4)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实现收入公平的措施: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根本措施:生产决定分配,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因而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的收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其他: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①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②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公平。
③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例如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制定惠农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发现相似题
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