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近5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及食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其中包括食品、衣着等八大类指标。3%是国际公认的CPI“安全警戒线”,超过3%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在加剧。2010年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创自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
    材料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适时调整和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在复杂的内部、外部经济环境影响下,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新的特征。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确定2010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实施了两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退出。
    (1)揭示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谈谈CPI过快上涨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0115模拟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近5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及食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其中包...” 主要考查您对

纸币(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爱护人民币、电子货币)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物价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

发展的普遍性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纸币(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发行规律的关系、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爱护人民币、电子货币)
  •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 物价水平影响消费水平
  • 物质的运动有规律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
  • 联系的普遍性
  • 发展的普遍性
  •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纸币的含义: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通货膨胀的含义:

1.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
2.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1)货币发行数量(2)货币在市场中的流通次数
3.后果: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会引起纸币贬值,人民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减少了。
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出现下降状况,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通货紧缩的含义:

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


理解纸币含义:

(1)国家发行的如果不是本国家发行的,就不是纸币,而是伪造的假币,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国都属于犯罪行为。对伪造假币的行为不加制裁,会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危及国家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银行法》规定:“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以上十万以下的罚金。”
(2)现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但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例如,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就不能使用了。1998年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停止第二套人民币(纸、硬分币除外)在市场上流通。”“该套人民币持有者可限期到各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兑换。兑换时间为1998年6月1日~12月31日。”
(3)二者缺一不可。
(4)货币符号。

纸币的职能:

(1)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因为其没有价值。
(2)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因为人们只关心它的名义价值。
(3)不具有贮藏手段职能,因为其没有价值。
(4)具有支付手段的职能,因为人们只关心它的名义价值。
(5)世界货币的某种职能。


货币与纸币关系:

 

货币

纸币

产生过程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纸币是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纸币的本质是货币符号职能
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流通手段

联系

纸币是货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发行量受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数量的制约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

(1)成本低
(2)防止贵金属流失
(3)避免流通不畅
(4)易于使用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相同之处:

①均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都是纸币的流通量与实际需求量不相等引起的都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
②影响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区别 主要表现 物价全面、持续上涨 退 物价全面持续下跌,伴随着经济衰
 产生原因 经济过热,供不应求,纸币发行过多 经济萎缩,供过于求
主要危害 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投资减少,经济停滞,企业生存困难,失业率提高


理解纸币含义:

(1)国家发行的如果不是本国家发行的,就不是纸币,而是伪造的假币,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国都属于犯罪行为。对伪造假币的行为不加制裁,会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危及国家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银行法》规定:“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以上十万以下的罚金。”
(2)现在强制使用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但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例如,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就不能使用了。1998年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停止第二套人民币(纸、硬分币除外)在市场上流通。”“该套人民币持有者可限期到各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兑换。兑换时间为1998年6月1日~12月31日。”
(3)二者缺一不可。
(4)货币符号。

纸币发行量的决定:

①决定:必须以流通中的货币量为限度
②影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A.超过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引起通货膨胀。
B.小于限度,会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引起通货紧缩。

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

(1)货币发行数量
(2)货币在市场中的流通次数

引起通货膨胀的后果:

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会引起纸币贬值,人民手中的钱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减少了。如果人民的收入没有变化,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会出现下降状况,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防止通货膨胀的方法:

(1)减少纸币发行量,使其与流通中实际需要量尽量相符。
(2)根本的方法:发展生产,增加社会产品供应量。

通货紧缩成因:

1997年以来开始通货紧缩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中国实行高积累政策,而积累的背后是经济增长不佳和投资效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受到压抑。但是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一直被过于旺盛的投资需求所掩盖,消费不足导致生产过剩时代提早到来,过剩又导致企业效率下降,进而导致投资急剧萎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显现出来并引发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危害:

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的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比如农民增产不增收;企业销售额增加但利润减少;投资者不愿投资,消费者不愿消费;市场不景气,失业人数增多,大量资金闲置。

通货紧缩对策:

总体来说,要将短期刺激与中期的改革目标和长期的增长目标协调起来着眼于提高质量和投资效率,从而改革高积累政策。
具体措施如:
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
大力启动消费;
适当提高工资;
扩大高校招生规模;
鼓励住房消费;
提高农民收入,启动农村市场;
积极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努力扩大出口等。

依法保护人民币:

“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这是货币在市场中的运行规律。


货币的流通规律:


纸币产生过程:

(1)铸币作为名不符实的货币流通。
(2)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金银条块──富商的打上印让的金银条块──铸币。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例如,一个银元原为七钱,经过不断磨损,实际上可能只有六钱五分了。但这时一个银元仍然代表七钱的白银作为流通手段。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由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商品交换者手中的作用瞬息即逝,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要就产生了作为货币的纸币。纸币产生过程如图示:金银条块→富商打上印记的金银条块→铸币→纸币
(3)我国纸币产生过程:唐代“飞钱”(实质为汇票),北宋“交子”(纸币雏形),南宋“会子”(“交子”辅币),元、明“宝钞”,清官银、钱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法币”、“金圆券”等,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币”。

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1)我国的人民币,主币是“元”,辅币是“角、分”,采用十进位制。
(2)美国的“美元”,英国的“英镑”,法国的“法郎”等。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比较

区别:
(1)含义及实质不同 从含义上看: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2)形成的原因不同 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过多或纸币的流通速度过快而造成的。而后者则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等原因造成的。
(3)结果不同:通货膨胀使物价高涨,人民手中的钱不值钱了,人民的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紧缩由于物价普遍下降暂时可以使消费者得到一定的实惠,但从长远看,市场流通不畅,企业利润减少,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使国民经济处于徘徊状态,不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解决方法不同:要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二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施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努力增收节支等措施。解决通货紧缩主要靠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靠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联系:
(1)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2)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抑制。


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生活: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互补商品和替代商品
①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如:火车——飞机;空调—风扇。
②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如:乒乓球拍—乒乓球;汽车—汽油。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对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影响可归纳为:升减替代升,升减互补减。

互补商品和互为替代品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相同吗?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互为替代品与互补商品:

(1)含义不同。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为替代品。如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2)关系不同。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同时也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值是价格的决定因素,供求关系和其他因素是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不能相互决定。
(2)对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影响可归纳为:升减替代升,升减互补减。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三条内容实际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调节生产规模是从“增加或减少产量”上来说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从“降低成本”上来说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则是从“提高质量”上讲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需求一般法则)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需求价格弹性)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交叉弹性)

注意商品需求的弹性:

“需求有弹性”,弹性有大小,需求量对不同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
弹性小的商品(比如生活必需品),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很小;反之,所受影响相对较大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消费选择:

互为替代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是反方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是正方向的。
注意:商品“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
●“需求定理”:价格高,需求则少;反之,则高
●“供给定理”: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反之,则下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

 
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价格

需求

本商品

相关商品

互为替代品

上升 

减少

增加

下降

增加

减少

互补商品

上升

 减少

减少

下降

增加

增加


价格与供求的函数关系:

即使供过于求,空调的价格也不会比普通电扇便宜。为什么?

虽然价格的变动受供求关系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空调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比普通电扇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商品价值量要大,价格当然也就不会比普通电扇便宜。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面对商品价格变动,生产者一般会:
1、调节生产规模(扩大或缩小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个别劳动时间)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三条内容实际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调节生产规模是从“增加或减少产量”上来说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从“降低成本”上来说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则是从“提高质量”上讲的。


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经营:



物价水平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物价上涨对不同消费群体影响是否相同?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但物价变动对不同消费群体影响是不同的。对高收入群体来说,物价上涨虽然会增加他们的消费开支,但对其消费水平影响不大;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生活必需品(如食品消费等)的支出在其消费总支出中会占据较大的比重,相比之下高档品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据的比重较小,物价上涨对其消费水平影响较大。

物价越低,消费水平越高?

消费水平受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制约。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物价降低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但是如果物价持续下跌,出现过度的通货紧缩现象,也会影响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限制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从而最终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其实,消费水平根本上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而不是取决于物价水平。此外,家庭消费水平还与家庭人口数量有关。──般来说,在包括收入水平在内的其他所有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提高,则家庭消费水平降低;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下降,则家庭消费水平提高。


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


运动和静止的含义:

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认识

错误倾向

启发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凡是看到选项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
人的能动性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醒: 
(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别 含义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侧重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办事 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从唯物论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从辩证法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件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规律是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它看不到也摸不着,人们要想掌握客观规律就必须下一番功夫。
(3)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易错点: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提醒: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否定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含义: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具体要求: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特别提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除了三点具体要求外,还必须从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实际出发,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
(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联系含义:

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正确理解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之间的关系:

普遍联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区别 内容 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辩证法研究的问题 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是唯物论回答的问题
地位 “怎么样”是第二位的问题 “是什么”是第一位的问题
联系 ①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就必然要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因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表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没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没有联系;没有联系,也就无法统一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致的
③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世界的普遍联系不可分割

联系的理解: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之一。

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正确理解该内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把普遍联系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事物总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在这一点上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某一具体事物与另一具体事物是否有联系,则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2)联系的普遍性不仅指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还包括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联系。
(3)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等同于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是联系的特征之一,另外,联系还具有客观性、多样性特征。
(4)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发展的含义:

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性和上升性变化。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
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眼光,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发展的普遍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即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较:

区别:
(1)含义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2)理论依据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3)哲学范畴的类属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
联系:
二者具有一致性,都要求了解实际,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

(1)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表述,同时矛盾分析方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一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二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发现相似题
与“近5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及食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