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自信,在人的事业中具有怎样的力量呢?郭沫若说:“一个人总要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达尔文在童年曾发誓说:“我长大以后非要搞清每一棵鹅卵石的来源不可。”可他小时候成绩一般,他父亲认为他是个天资平庸的孩子,大了不会有多大出息;校长认为他不务正业,常常训斥他。但是,他很自信。
    经过几十年坚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成了进化论的奠基人。再如,斯蒂芬逊,因家境贫寒,十七岁还是个文盲,十八九岁开始与七岁的小孩在一起学习小学课程。尽管受到许多人嘲笑,但他却始终不气馁,发愤苦学,不也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了吗?要想成才,自信是不可缺少的。
    1.本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应作“______”;“______”应作“______”。
    2.选段的论点应该是
    []

    A.自信,在人的事业中具有怎样的力量。
    B.困境,能造就人自信的品格。
    C.人的自信品格是在困境中磨炼出来的。
    D.要想成才,自信是不可缺少的。
    3.为了证明论点,选段选取了几个论据,请简要的加以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论证方法是
    []

A.摆事实
B.讲道理
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5.画横线的句子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设问句B.疑问句C.反问句D.祈使句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极难 来源:甄引滦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本试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自信,在人的事业中具有怎样的力量呢?郭沫若说:“一个人总要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是会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 主要考查您对

    字形

    句式

    论证方法

    论点

    论据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字形
    • 句式
    • 论证方法
    • 论点
    • 论据

    字形:
    即指字的形状。指个别字元的外形、形体、写法。字是语意的最基本单位,即语素;字形是指为了表达这个意义的具体表达。
    例如「字」的字形,便是一个「宀」下有一个「子」;「形」的字形,则是一个「开」的右旁有三撇「彡」。
    由于两字的字形不同,我们不会把它们相混。同一字可以有不同的字形,而不影响其表达的意思。
    例如拉丁字母第一个字母,小楷时可以写作「a」或「a」;又如汉字中的「令」字,第三笔可以是一点或一撇,最末两笔可以作「ㄗ」或「マ」。汉字中的“強/强”、“戶/户/戸”。
    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6964《信息技术·字型信息交换》中定义字形为“一个可以辨认的抽象的图形符号,它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设计”。
    形音义每个汉字均有三个属性:
    形状(形)、声韵(音)、逻辑(义),统称“形音义”。


    字形的演变:
    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
    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①象形。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它在汉字中占得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示:指示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字的造字法。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③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④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就是形声字,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
    大致有八种类型:
    左形右声(河、冻)、右形左声(功、期)、上形下声(芳、爸)、下行上声(货,贷)、外形内声(囤、匣)、内形外声(问、闻)、形占一角(栽、飓)、声占一角(厅、旗)。
    ⑤转注:指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而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如:“老”和“考”。
    ⑥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反”和“返”。
    对于字形的考察包括:根据拼音写汉字、仿写汉字、改正错别字等。
    易混易错:
    (1)易错字(括号内为正确字形)
    针贬(砭)  烦锁(琐)  寒喧(暄)  松驰(弛)   暮蔼(霭)  响午(晌)  通谍(牒)  蹩气(憋)  脱化(蜕)  震憾(撼)  范筹(畴)  秧然(怏)  通辑(缉)  
    防害(妨)  慎密(缜)  漫延(蔓)  焕散(涣)   羁拌(绊)  脑怒(恼)  技俩(伎)  脉膊(搏)  接恰(洽)  秘决(诀)  真缔(谛)  协从(胁)  慢谈(漫)
    鼓惑(蛊)  摧眠(催)  尝罚(赏)  挛生(孪)   函养(涵)  拖杳(沓)  简漏(陋)  垂弃(唾)  膺品(赝)  教梭(唆)  游戈(弋)  板面(版)  伥然(怅)  
    稠怅(惆)  作崇(祟)   穿带(戴)  装钉(订)  复没(覆)  急待(亟)  刻簿(薄)  闪铄(烁)  渲泄(宣)  茶毒(荼)  妥贴(帖)  幅射(辐)  频临(濒)  
    园满(圆)   毒棘(辣)  座标(坐) 忘想(妄)   桥粱(梁)  摄服(慑)  弛骋(驰)  按磨(摩)  撕杀(厮)  誉写(誊)  欧打(殴)  问侯(候)  恢谐(诙)  
    帐蓬(篷)  戊戍(戌)  证卷(券)  肆业(肄)  污篾(蔑)  挑畔(衅)  钓杆(竿)  招幕(募)  消遥(逍)  矍烁(铄)  道谦(歉)  竟赛(竞)  枯躁(燥) 

    (2)易混字 
    弊  作弊   弊端  除弊                    利   利害  利害得失 
    敝  敝衣   敝帚自珍                      厉   厉害  变本加厉 再接再厉  厉行节约 
    蔽  遮蔽  掩蔽  隐蔽                     励   勉励  奖励  励精图治
    成语及其他短语中易错字:  
    和霭可亲(蔼) 原物必还(璧) 天崩地折(坼)  并行不背(悖)  
    计日成功(程) 哀声叹气(唉) 民生凋蔽(敝)  出类拔粹(萃)  
    刚腹自用(愎) 暗然销魂(黯) 披星带月(戴)  清彻见底(澈)  
    明辩是非(辨) 鞭苔三百(笞) 撤消处分(销)  遮天避日(蔽)  
    飞扬拨扈(跋) 赤博上阵(膊) 大有稗益(裨)  以逸代劳(待)
    和霭可亲(蔼) 原物必还(璧) 天崩地折(坼)  并行不背(悖)  
    计日成功(程) 哀声叹气(唉) 民生凋蔽(敝)  出类拔粹(萃)  
    刚腹自用(愎) 暗然销魂(黯) 披星带月(戴)  清彻见底(澈)  
    明辩是非(辨) 鞭苔三百(笞) 撤消处分(销)  遮天避日(蔽)  
    飞扬拨扈(跋) 赤博上阵(膊) 大有稗益(裨)  以逸代劳(待)  

    改正错别字: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错字指写的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
    错别字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如下:
    ①形似致误 例如:松弛——误做松驰;潦草——误做缭草;如火如荼——误做如火如茶;
    ②音近致误 例如:提纲——误做题纲;国籍——误做国藉;重叠——误做重迭; 
    ③义近致误 例如:擅长——误做善长;掠夺——误做略夺;鸠占鹊巢——误做鸠占雀巢;
    ④音、形两近致误 例如:急躁——误做急燥; 贪赃——误做贪脏; 九霄云外——误做九宵云外;   
    ⑤音、形、义三近致误 例如:摩擦——误做磨擦。
    解有关汉字的考题时,一要注意正确识记和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二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多义字。纠正错别字一般有形旁分析法、声旁分析法、据义定形法、语境辨析法等。

    主考题型:
    字音方面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为主,还有写句子等类型。



    句式:
    通常指句子的结构方式。
    常见的句式有:
    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疑问句、单句和复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和散句。
    句式不同分类:
    (一)长句和短句。
    句子有长有短。所谓长句,是指词语多、结构复杂的句子。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
    所谓短句,是指词语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包括复句中的分句)。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主动句;
    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就叫被动句。主动句一般包括主动句和“把”字句两种。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同一事物的意思可以用肯定判断表示,也可以用否定判断表示。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  
    这两种句式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语境的轻重强弱有差别:一般地说,否定句的语意比肯定句轻些。  
    例如:
    ①今天天气好。(肯定句)     
    ②今天天气不坏。(否定句)  
    否定句有两种类型:单重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
    单重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
    双重否定句比一般肯定句语气更强。
    有的双重否定句可用来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如:同来的人都知道,他不会不知道吧!

    (四)单句和复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  
    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密切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叫分句。

    (五)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他们所使用的句式大体是相同的。
    在运用词语方面,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词语组成,书面语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语词语组成。

    (六)意思相同而语气不同的句子的句式变换:
    这里主要指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七)常式句和变式句。
    句子的结构有一定的形式,词语在句子里的位置也有一定的次序。
    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我们把句子成分或次序采用经常的、一般的位置的句子叫常式句。
    有时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可以改变句子的结构形式,可以改变词语在句子里的排列位置,这就形成了变式句。
    常式句:你怎么了?
    变式句:怎么了,你?(主谓倒置)
    常式句:因为虫害严重,所以棉花减产了。
    变式句:棉花减产了,是因为虫害严重。(复句的分句一般次序与特殊次序的变换)

    (八)整句和散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
    相反,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整句主要是排比、对偶句等,散句主要是长短句交错,非排比句、非对偶句等。
    句式杂糅:
    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结果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义纠缠,这样的语病就叫杂糅。
    句式杂糅又称为结构混乱。即把几种结构或几个意思硬凑在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就是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的种类: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
    A、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经被……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B、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C、《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前一分句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深为广大消费者所欢迎”的杂糅。)

    (2)反客为主 ,指代不明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发生纠缠。
    例如:
    A、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
    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B、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
    (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
    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还是“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3)中途易辙 ,暗换主语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
    A、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B、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犯了偷换主语的毛病,这句话的主语是“工厂”,但“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的主语只能是这家工厂的产品,而不能是“工厂”。)
    C、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
    (应该改作"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被认为他是……"。原句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4)藕断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
    A、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B、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5)前后牵连
    前后牵连的特点是,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可以简单理解为错误的兼语句:我们选他当班长。)如:
    A、当上级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句子把“大家有……感觉”和“(这种感觉)既光荣又愉快……是颇难形容的”糅到一起。可以把“有”改为“的”,也可以把“颇难形容的”移到“有”后,去掉“是”。)
    B、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句子或者保留前半部分,改为“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向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或者保留后半部分,改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6)句式杂糅还可以分为单句杂糅和复句杂糅:
    单句杂糅如:
    A、人的成长发展,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
    B、止咳祛痰片,它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

    复句杂糅如:
    A、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相当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因而难以令人满意。
    (本句包含两对关联词,“如果……(那么)就……”和“由于……因而……”,只能保留一对)
    B、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或说“分外活跃而健谈”,或删掉“变得分外”说“活跃而健谈多了”。)
    C、镇海口的海防纪念馆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或说“分序厅……六部分”,或说“由序厅……六部分组成”。)
    句式选择原则:
    同所有修辞的总原则一样,句式选择也有个总原则,它仍然是“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即根据表达目的、表达思想内容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
    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得体连贯的,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
    例如:
    我今晚能去——我能今晚去这两句是同义句式,孤立地看,似乎它们表达一样的意思,但是在具体语境中,它们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表达焦点。
    ①你今晚能不能去?——我今晚能去。√
    ②你能不能今晚去?——我能今晚去。√
    ③你今晚能不能去?——我能今晚去。×
    ④你能不能今晚去?——我今晚能去。×
    ③④的答话之所以显得不连贯,原因在于词语顺序不合适,即焦点不对应。可见,句子同具体的语境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适应性的问题。

    此外句式选择还要注意几个具体原则。即:
    ①根据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鲜明程度进行选择;
    ②根据不同语境,特别是上下文的需要选择句式;
    ③根据上下文句子主语的异同进行选择。
    修辞中的句式:
    句式是从句子的表意功能角度出发来谈到的一个术语。
    修辞上说的“句式”比语法上说的“句型”范围更宽。
    它既包括本身就是功能分类的各种句子
    (如“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描写句”、“判断句”、“评议句”等等),
    又包括从结构形式划分的各种句子
    (如“单句”、“复句”、“主谓句”、“非主谓句”、“‘把’字句”、“‘被’字句”、“连谓句”、“兼语句”等等)。
    不同结构形式的句子具有不同的适应环境和表达效果,当然就是不同的句式。
    句式的选择,修辞学上称为炼句。表达基本相同的意义,但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上有细微差别的几个句式,称为同义句式。
    修辞上的句式选择主要指在同义句式中进行的选择。
    同样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去表达,不同的句式在表意的轻重和表达的焦点等方面都有着细微的差别。
    应该用哪种句式不应该用哪种句式?这当中同样存在修辞调整的必要。
    论证方法:
    指的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喻证法(打比方)、对比法。
    论证方法分类: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西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论证方法的特征:
    (一)事实论证:
    事实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
    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运用事实论证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
    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它是对事实的总体或全局的全面性统计或概括。
    采用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
    枚举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原则,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

    (二)理论论证:
    理论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理论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
    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
    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这也包括有些文章中所谓的“引用论证”。

    (三)比较论证:
    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1.类比论证:
    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
    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类比法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使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类比对象应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属性,要防止出现机械类比的毛病。由于用来类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论述复杂问题时只用类比说理就会显得不够真实。

    类比论证有一定的哲学依据,因为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从思维方式来看,类比论证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异,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考查,试图在异中求同,是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的,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有其意义,许多类比的结论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假说。但是,作为一种论证方式,由于它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
    另外,即使一个基本正确的类比结论中,也包含着某些谬误。一般来说,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决于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如果共有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联系密切,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联系程度低,结论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无关的,就不能进行类比。

    运用类比论证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使用同类对象进行类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属性或相似属性的事物是无穷多的,有的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它们进行类比,就缺乏说服力。
    ②避免单独运用类比论证一种论证方式。最好是与其他的论证方式结合使用,使之起一种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③要注意结论的可靠程度。除非个别很有把握的情况,否则结论一般只是一种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绝对化。

    2.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则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可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
    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
    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
    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四)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
    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比喻论证是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的论证方式。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二是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它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
    三是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有的议论文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因为寓言和神话虽然都属虚构,但它们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这些比喻能增强论证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众、坚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五)因果论证
    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
    所谓原因,指的是产生某一现象并先于某一现象的现象;
    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后果。原因与结果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现象并非都是因果关系;
    除了时间的先后关系之外,因果关系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结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议论文体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运用因果论证,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一般来说,在因果论证中要重视以下的因果分析: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有时某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结果的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因素来论证论点。
    主要原因,有时指的是与论点关系最密切的原因,它可能会因不同的议论目的而发生转变。应当根据各种原因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主要原因来论证结果,对其他次要原因,应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以及与论点的关系,有所区别地对待,比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简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这样,论证过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炼。
    2.分析产生的原因:
    原因有时是多层的,有些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发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们的背后,却还有产生它们的原因。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个层面上,把它当成最终因素,论点就可能不深刻,也难以把问题说透,这样的因果论证,其说服力是有限的。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不可轻易罢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终极的原因为止。一般来说,越是表层的原因,越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论证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层的原因,就越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就越有说服力。
    3.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
    这类分析也就是力图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是辩证逻辑的要求。关键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结果之间有什么联系。异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下去,却可以发现在它们的背后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这时就排除了表面现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质。
    同因异果也是事物之间的常见的相互联系。同样的原因,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很常见的,同样一项改革措施,对不同条件和状况的人们所造成的结果就大不一样。在运用因果论证时,有时就必须分析同因异果的关系,才能使论点深化和得以确立。
    互为因果更具有辩证逻辑的特点。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在生态平衡的领域里,就广泛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分析互为因果的关系,不仅要提示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而且必须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因果才会发生互相转化。
    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因果关系。提示出这种因果的必然关系也就阐述了道理,明辨了是非。

    (六)道理论证
    概念: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作用: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例如《谈读书》(人教版九上课文)第十段列举“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思想,逻辑修辞使人善辨”这六门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论证,归纳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结论。列举的内容丰富详实,得出的论断令人信服。由于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所证实的科学结论,或是被人们所公认的道理,具有理论的权威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而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此外,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我们要注意区分,切勿混淆。

    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论点:
    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


    论点特征: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必须正确、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要抓要害;要有的放矢;
    要根据读者的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确立论点。
    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论点在议论文中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中心论点、分论点: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在较长的议论文中,还会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中心论点是纲,分论点是目,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它们之间有主从关系。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论点的题型及应对策略:
    初中议论文阅读中,对论点的考查主要涉及的就是对整篇文章或整个句段中心论点的查找,也即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查找。
    一、中心论点的判定与提炼: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阅读议论文,最终要求读者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准确地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必须要有科学的解题思想和有效的解题方法:
    1.首先,用排除论据法。 排除论据法就是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所有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因为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绝对不是论点, 因此要加以排除。
    2.其次,用论据检验法。在排除论据以后,一篇议论文一般就只剩下几句议论性语句了。要从它们中间确定论点,就要使用论据检验法。根据论据所列举的事实和阐明的道理,来看它们是否在共同证明某一种看法或是为论证某一句话而服务。如果是,那么,这一看法或这一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否则, 就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另外,有的文章论点是由作者提出的,文中引用名人的话,是为了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也有的文章以引用名人的一句话作为论点,全文论据都是为证明这一论点服务的,为此,也要使用论据检验法进行验证。

    二、准确地找出论点,要明确以下几点:
    1.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段提出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只是论题,而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应该:
    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②是明确的判断;
    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2.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3.议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表现类型
    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而有的文章全篇无一个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蕴涵于论证当中,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归纳、总结了。
    ①、政论性比较强的文章在题目中就直接点出中心论点。
    在议论文正文中,作者提出论点,常见的方式有:一种是开头提出论点,一种是结尾提出论点。后者是前文议论内容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总结归纳。开头提出论点则手法多样、形式不一:有的从一则故事中引出论点,有的从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出发引出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有的则从一段格言中引论点(《敬业与乐业》一文,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这些都是从某一材料入手间接提出论点。另外开头提出论点还可以不加任何铺垫,开门见山地摆出看法,像《谈骨气》的第一句话即表明了全文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还有一种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论点。如《想和做》,一开始先摆出想和做的两种错误现象,然后加以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论点。提出论点后,又继续论述怎样解决二者的联结问题。
    ②、有些议论文,不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作为中心论点的句子,只能通过认真阅读文章,领会分析其内容,才能归纳出中心论点。寻找归纳这种类型的中心论点,一般可从归纳段意、层意入手,然后再归纳中心论点。


    议论文提出论点十法:
    (1)在文中提出论点。如《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论点“精兵简政的政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就是文中提出来的。
    (2)从对比中提出论点。
    (3)从比喻中提出论点。
    (4)从问题中提出论点。
    (5)从引用中提出论点。
    (6)从阅读材料中提出论点。
    (7)从事例中提出论点。
    (8)开头直接正反提出论点。如《六国论》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9)开头直接正面提出论点。如《劝学》开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0)在结尾处提出论点。


    论据:
    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分类:
    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1.事实论据:
    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其作用是通过列举(填概括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论证了(近观点),进而论证了(远观点)。
    2.道理论据:
    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的材料,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就是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他的作用是使论证确凿可信,更具说服力。
    总之,文章论据在写作手法上可算引用,在议论文中可作事实论证。在议论文和说明文中作用通常是增强说服力,在记叙文中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

    论据要求:
    1.论据要真实
    2.论据要充分
    3.论据要典型
    4.论据要新鲜
    5.论据要新颖

    论据考查类型:
    中考议论文,离不开对论据的考查。因为一篇好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正确、深刻的论点,还要有确凿有力的论据,这样才能使文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那么,中考对论据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正确辨别论据的类型
    论据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指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或统计数字等。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真理,名人言论、格言俗语、自然科学中的原理、定理公式等。
    例1:我们民族有讲正气的传统。纵观古今,横看天下,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就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历史,就是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苍穹中,屈原、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名字璨若繁星,无不是我们民族的正气之魂。正因为有了这种正气,我们民族才一次次经受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得到延续和发展。
    请问:从论据类型来看,上文属于         论据。
    正确回答此题有两个前提:
    一是能知晓论据的两大分类(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二是能正确判断论据类型。
    根据语段中屈原、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事实可判断上文属于事实论据。
    例2:《说“巧”》
          “巧”自然不是梦来的,也不是乞求来的,当然更不是天生的。它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勤学苦练得来的。古今中外著名能工巧匠,有许多当初并不怎么“巧”,而是后来下了许多“笨拙”功夫,才逐渐聪明起来的。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科学史上的巨人牛顿小时候为猫开洞,竟然开了大小两个,让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一时被人引为笑谈。这不是“笨”得出奇吗?
           被誉为“世界上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的梅派艺术创造人梅兰芳,在回忆自己的舞如生涯时也说:“我是一个笨拙的学艺者。”他八岁从师学戏,几句老腔,学了多时还不能上口。老师嫌他太笨,骂了一顿,赌气不再教他了。然而,他不灰心,几十年如一日,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勤学苦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艺术技巧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可算得上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巧匠”了,可是他高超的绘画“技艺”的获得,实在是经过长年累月地画圆圈——一个模样的鸡蛋——相当笨拙的阶段的。
    1、本段中的理论论据是什么?
    此题为辨识论据的类型之一:理论论据。
    只要从文中找出“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等俗语、成语。
    2、概述本段的事实论据?                                   
    此题为辨识论据的类型之二:事实论据。
    只要稍加分析,然后加以概括。
    ①牛顿幼时为大猫小猫各开一洞;
    ②梅兰芳幼时学戏多时不能上口,老师嫌他笨,不教他;
    ③达芬奇长年累月练习画蛋。
    文段所出的三道题涉及到论据的辨析。其中1、2题考查论据类型的辨识。
    1题为辨识论据的类型之一: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论、格言俗语、科学原理、实验结果。只要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内容回答即可。
    2题为辨识论据的类型之二: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只要稍加分析。

    二、能补充或者替换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很多,因而在中考议论文中,命题者往往通过运用补充、添加或替换论据的方法来命题。
    例3:阅读例文《说“巧”》,回答下列问题:
    除了文段中列举事实论据外,请你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此题为补写论据,一定要注意补写的事例要符合四性:真实性、典型性、证明性、不重复性)。
    例4:回溯科学史_         ,没有对亚里多德物理学的怀疑,又哪来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牛顿经典力学的超越,又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呼唤着今天的哥白尼、爱因斯坦和伽俐略,他们是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上最具有创意和活力的精锐人才。
    仿照文段中画线句的句式,在横线上添一句跟上下文意思相吻合的论据。
    这道题融仿写与添加论据为一体,从形式上看,应采用表示因果关系的没有……又……的疑问句式;
    从内容上看,关键是要从“我们呼唤着今天的哥白尼、爱因斯坦和伽俐略”一句中明确的仿句的对象为“哥白尼”,同时要求对哥白尼的事迹有所了解。
    如:没有对托勒密天动学说的否定,又哪来哥白尼地动学说的产生?
    例5:阅读例文《说“宽容”》在理解文中列举的事实论据外,请你再补充一个正面事实论据。

    三、注意论据的排列次序
    在一篇议论文中,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往往不止一个,这变要考虑一个顺序问题。谁先谁后,要遵照一定的规律,或从古到今,或由主到次、或从小到大、或由浅到深、或先正后反等等。
    像例1中的五个事实论据就是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的,井然有序;
    而例4的三个论据变缺乏严密性,画成部分线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但后面的“哥白尼、爱因斯坦和伽俐略”三个名字没有与之相对应,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哥白尼、伽俐略和爱因斯坦。

    四、概括论据并阐述详尽叙述的理由

    议论文中的记叙要求简明概括,但并不是所有的论据都很简洁,概括性强,像《谈骨气》中文天祥和闻一多这两个事例就是如此。
    于是要求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论据和阐述论据为何详尽的原因这类题目,就颇受命题者的青睐。
    例6: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谈骨气》一文中的三个事例论据
    答案:
    1、南宋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肯变节求荣;
    2、古代穷人宁愿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3、民主战士闻一多为了正义的事业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例7:20世纪初,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遭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他决定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撒谎能够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①请你用简洁的饿语句开阔这两段文字所写的内容。
    ②这一论据为什么没有用概括性的语句叙述,而要写得如此详细呢?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叙事内容不管是简洁还是“繁琐”,大都具备时间、地点、任务和事件等要素,因此面对“繁琐”的内容,我们只要抓住这些要素,然后加以“组合”和“完善”,就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了。第一题的答案如:在银行破产后,弗兰克从头再来,历尽39年还清“债务”。
    论据的详与略是相对的,只要能有力的证明论点,有不让人觉得罗嗦就行。就第2题而言,论据详细的原因有三:
    1、是更能证明“勇于承担责任,体现了人格的伟大”这一论点;
    2、是能充分展示弗兰克还债的艰辛,突出人格的伟大;
    3、是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使文章更加可信,更加感人。

    五、指明论据的具体作用

    论据是论点赖以生存的土壤,没有论据支撑的论点是苍白无力的,一篇好的议论文,论据必须确凿有力,使人们对之深信不疑。
    例8:成败不必在乎。“失败用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为失败之母”。这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的晕种辨证关系,我们便没有理由因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功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既不骄纵自己,也不隳颓自己。
    请问:文中引用了两句名言,为什么不能删去其中的一句?
    论据是否多余,判断的标准是它们对证明论点是否有效、有用。文中引用的两句名言是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如果删去其中的一句,重心就会偏移,也就不能全面地阐明成败之间的辩证关系。
    例9:阅读例文《说“巧”》思考:本段中的几个事实论据,不是从勤奋的角度而是从         的角度举例,所以这些事例虽然常见,但给人以新意。
    此题是论据作用的分析,即为什么要举此事例,应始终把握一点,论据是用来论证观点的。
    这些论据在证明观点时都具体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由笨而巧的。明确了此点,问题就迎刃而解。 

    六、善于判断论据的优劣

    注重文章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议论文至善至美的标准。但有些文章的论据并不能达到这一标准,瑕疵论据的出现也有可能。
    对此,命题者往往抓住此“契机”进行检测。
    例10:阅读下文,就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了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
    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但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挣脱和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
    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沦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怀的洪钟巨响。
    语段共用四个论据来证明: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了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这一论点,从表面上看,确凿可信,令人信服。但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论据的排斥次序有误,应将“范仲淹”和杜甫这两个事例对换位置。另外,上文说“古今中外”而下文的事例却没有国外的,应将它改为“自古以来”或“从古到今”,保持前后一致。


    论据积累:
    1.事实论据:
     

    在困境中著书

    我国清代杰出文学家吴敬梓,生活贫困。在他创作《儒林外史》时,经常因为家中无米下锅而挨饿。有一次一连两天吃不上饭,饿得头昏眼花,躺在床上喘气,还向妻子要笔继续写书。妻子流着泪劝阻他。恰好此时,有亲戚送来三斗米、两千文铜钱。 吴敬梓吩咐妻子点火做饭,自己立即从床上爬起,走到桌前奋笔疾书。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作家伏契克被德国法西斯关在牢房里,他受尽酷刑,遍体鳞伤。昏迷几个星期,刚一清醒,他就向同情他的狱座克灵斯基要来纸笔,趴在床板上写文章。每写好一章就托克灵斯基秘密带出监狱。他忍受着浑身伤口的疼痛,额上黄豆大汗珠,滴湿了稿纸,浸湿了床板,仍坚持写下去。他牺牲后,他写的书出版了,就是现在人们读到的名著《绞刑架下的报告》。


    受挫不馁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意志坚强,演艺精湛。一次演《花蝴蝶》折断左臂,演《狮子楼》又跌折右腿,后来又接错断骨。他在一连串挫折面前,毫不气馁,为了艺术,他毅然把接错的腿骨打断,重新接人事。他这种不怕挫折,通往直前的精神,终于铸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

     

    奥斯特洛夫斯基不向厄运低头

    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不向命运低头,决心写长扁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时,他口授,让人记录。后来他想老是让别人代劳总不是个事。于是,他用硬纸做成一个框子,放在稿纸上,用手摸着框子写。他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咬着牙一页一页地坚持写下去。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世界名著。

     

    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2.理论论据:
     

    1、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2、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梁书·周舍徐勉传》

    3、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元·无名氏《渔樵记》

    4、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陶行知《怎样选书》

    5、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6、有财无义,惟家之殃。《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7、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8、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宋·林逋《省心录》

    9、父之爱子,教以义方。宋·司马光《论公主宅内臣状》

    10、家庭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叶甫图申科《家庭》

    11、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2、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鲁迅《随感录三十三》

    13、家兴出孝子,家败出妖孽。中国谚语

    14、国威不可内伤,家丑不可外扬。中国谚语

    15、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中国谚语

    16、亲人间的他恨比蝎子还危险。阿拉伯谚语

    17、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狱里。土耳其谚语

    18、君子居家,须是能容。《古今图书集成·家范范》

    19、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清·范寅《越谚》

    2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

    21、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宋·林逋《省心录》

    22、东好,西好,不如家里最好。[]斯珀吉翁《农夫约翰》

    23、为父而不能尽父之道,则家无孝友之子;为师而不能尽师之道,则门无行艺之士。《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24、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25、发家在于勤,败家多为淫。中国谚语

    26、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新约·马可福音》

    27、不爱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就是在家里养了一头母狮、孵了一窝不幸。[]泰勒《布道书》

    28、兄须爱其弟,弟必恭其兄。勿以纤毫利,伤此骨肉情。《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29、有意义的生活必有计划。陶行知《湘湖教学做讨论会记》

    30、为妻子儿女制造幸福的炉边气氛,是真正崇高热情的人生。[]彭斯《致布赖克劳克医生》

    31、人吵败,猪叫卖。中国谚语

    32、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33、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宋·林逋《省心录》

    34、不严不能成器。清·曹雪芹《红楼梦》

    35、和顺日子容易过,忤逆日子一时难。中国谚语

    37、人道之兴,必由夫妇。《孔子集语·易者》

    38、家和日子旺,人和事业兴。中国谚语

    39、事要好,问三老;家要兴,看后丁。中国谚语

    40、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宋·林逋《省心录》

    41、士有悍妇则良友不至,国有妒臣则贤士不留。明·刘基

    42、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43、成家子,烘如宝,败家子,钱如草。清·石天基《传家宝》

    44、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宋·陆游《小儿入城》

    45、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46、“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鲁迅《上海的儿童》

    47、治家者最忌者奢。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家诫》

    48、算算用用,吃穿不穷;用用算算,海干山空。中国谚语

    49、吃饭穿衣量家当,一屋老小心不慌。中国谚语

    50、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清·王豫《蕉窗日记》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自信,在人的事业中具有怎样的力量呢?...”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