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问答题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三位杰出的封建帝王。回答下列问题:
    (1)“百代皆行秦政法”,列举秦始皇在制度创建方面的主要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唐太宗在改善民生、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康熙在位60年,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试以有关史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江苏期末题历史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三位杰出的封建帝王。回答下列问题:(1)“百代皆行秦政法”,列举秦始皇在制度创建方面的主要贡献。________________...” 主要考查您对

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郡县制)

贞观之治

天可汗

唐朝的民族政策

唐与突厥的关系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府的设立

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平三藩

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郡县制)
  • 贞观之治
  • 天可汗
  • 唐朝的民族政策
  • 唐与突厥的关系
  •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府的设立
  • 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 平三藩
  • 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

秦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表现:
1、皇帝制度: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2、中央:三公九卿
      三公: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丞相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中央集权的特征:
1、皇权的特征:
(1)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利集中的另一体现。
(3)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机构的特征: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位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行政的特征:
(1)地方上主要官员郡守县令等,直接由皇帝调迁,并且官位不世袭。
(2)地方官员只有俸禄,无封地,只有地方行政权,绝对服从于中央。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
1、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秦朝中央行政机构关系图:
 

 


九卿:
九卿是指低于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位官职的诸卿,习惯上称为久卿,但是实际数目不止有九。重要的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卫尉,掌皇宫保卫;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宗正,掌皇室亲族事务;少府,掌皇室收支。

贞观之治: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史称“贞观之治”。


比较汉武帝大一统政策和唐太宗统治政策:
 



“贞观之治”产生的历史原因:
1、隋唐更替的期间的战争破坏了生产,人民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人少地多,人心思安,渴望恢复生产和安定生活,这事贞观之治产生的重要原因。
2、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唐太宗的政策
1、政治上:
(1)革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监察机构;
(2)注意法治,执法严明;
(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2、经济上:
(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2)戒奢从简,唐太宗力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奇珍异宝。
3、文化上:改进科举制,兴办学校,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贞观新政:


如何看待封建的“盛世”
1.封建的“盛世”的局面出现时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所谓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是当时人们过于夸大统治者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功劳,当然统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2.无论哪一朝代的封建“盛世”,都需要经历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的艰苦努力,可见“盛世”的局面来之不易。
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所谓的“兴盛”都是相对于严重的混乱而言的。因此,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4.封建“盛世”的局面都不可能持续长久,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凭借“盛世”的积累下大肆挥霍,大兴土木,奢侈腐败,从而消耗了国力,导致混乱最终使国家衰败。一个王朝的由盛转衰的原因,发人深醒。




“天可汗”:
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对东突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政策,在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领,唐政府皆给予官职。对颉利可汗,也归还家属,赐给良田美宅。这对北方各族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突厥各部首领凡来到长安的,都拜为将军(武官,在大将军之下)、中郎将等官。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达到一百多人,几乎占了朝廷的一半。在朝廷上可以看见突厥酋长带刀守卫,突厥人身着官服。
唐太宗改变了历代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对其首领优礼相待;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所以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在唐太宗巩固边疆的战争中,少数民族将领和首领起了很大作用。
唐朝民族的政策:
唐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通过实行①加强对边疆的管辖,设置行政机构②和亲③册封④战争⑤会盟多种措施措施,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各民族地区的管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的交往空前频繁。唐朝前期的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
唐朝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
1.经济繁荣,国力的增强。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为民族关系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3.唐朝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也是灵活的,有利于改善民族之间关系,使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

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的意义:
1.秦汉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稳定;政治稳定,双方的相互交流加强,促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
2.唐代对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控制和影响远远超过前代。强大,宽容唐王朝对少数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促进了民族融合。
3.唐太宗被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是各民族首领拥戴唐朝的集中体现。

唐朝全省时期的疆域:
 


安西都护府:
是唐朝管理西域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唐太宗征服了依附西突厥的高昌后在高昌故地设置,其统辖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连至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北庭都护府:
702年,武则天在天山以北设置的,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管辖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游牧地区。北庭都护府的设置,在较长时间保证了西域的统一,为西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内地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归还了颉利可汗的家人,还授予官位赐给田宅。在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立都督府,管理东突厥。
唐太宗后又征服了依附突厥的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分别管辖今天新疆地区。
隋朝时期的东突厥和西突厥:
 

突厥汗国:
《辞海》中这样描述突厥“中国古族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公元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首领姓阿史那。金山形似古代战盔,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初属柔然,为锻工。公元546年,首领土门击败铁勒,收其众五万余落。公元552年破柔然,建政权于鄂尔浑河流域。疆域最广时,东至辽海,西达西海,南到阿姆河,北过贝加尔湖。有文字、官制、刑法、税法等。北朝的统治者与之通婚。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公元583年,突厥正式分为东西二部。东突厥于585年接受隋朝统辖,部分突厥人南迁到漠南一带。隋末唐初,东突厥又逐渐强大起来,对中原王朝统辖地区发动过多次进攻。630年东突厥被唐朝灭亡。归附的东突厥人由唐朝统一管辖,将东突厥原统治地区漠南分为六个州,分别由突厥贵族任都督。
西突厥政权在唐初比较强大,中央亚细亚一带及西域地区都受他的控制。后西突厥分裂为二,力量削弱。唐朝在对西突厥斗争中,占领了天山北麓各地及焉耆、龟兹。公元651年,西突厥贵族阿史那贺鲁叛唐。唐朝屡次发兵平叛。于657年消灭了西突厥。唐朝先后在西域设置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个军事据点和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这样唐朝的管辖权延伸到中亚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地区。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永历十六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性质:
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领导这场斗争的郑成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
1.原因: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残酷的屠杀和奴役当地人民,并以台湾为据点经常骚扰大陆沿海地区。
2.经过和结果: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意义: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康熙帝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只处于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1683年,康熙帝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一战,郑军大败,郑克塽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230年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为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流求即今台湾,隋、唐、宋代一直称台湾为流求。
3.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也就是台湾。
4.明朝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台湾,今天台湾的淡水、基隆两城就是郑和命名的。
5.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入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6.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郑成功收复台湾:


如何评价康熙帝收复台湾:
众所周知,郑成功从荷兰的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而康熙帝收复台湾,于民族大义上来说,是否是正义的呢?
有人说,郑成功尊明抗清,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仅仅是征服明朝的残余而已,于民族大义来说没有正义性。但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一直遵南明的皇帝朱由榔为正统,进行抗清斗争。可见,他没有自立为帝,并且多次推辞了南明政权的封王。可见他一直忠心于汉政权,没有任何独立的意思。但是,后来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然而实际上郑经的政权变成一独立于海外的王国。因此,康熙帝出兵金门,收复台湾,确实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主完整,因此也是正义的战争。

雅克萨之战:
清朝初期对沙皇俄国的自卫反击战。17世纪中叶,沙俄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筑城盘踞。清军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我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清政府多次提出抗议和警告,而沙俄不但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反而加紧扩张。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派出军队,对沙俄侵略军发起自卫反击战,两次在雅克萨大败侵略军,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东北边疆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

雅克萨反击战:
1.原因: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侵略军大肆烧撒掳掠,严重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和当地人民的的安全。
2.经过:康熙帝率军亲征,于1685年和1686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自己反击战,重创俄军,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两国的边界问题。
3.结果: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肯定了我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河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
4.性质: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5.意义:雅克萨之战,收回了被沙俄长期侵略的国土,在一定时期内阻止了沙俄继续侵略,保卫了祖国北部边疆。是清朝前期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雅克萨之战:
 

“三藩之乱”:
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耿精忠被封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镇守广东,史称“三藩”。三藩拥有强大的武装,给清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限制和削弱三藩的势力,康熙帝于1673年下令“撤藩”。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接着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发动兵变响应,耿精忠也起兵响应,广西、四川、湖南的一些督抚也加入了叛乱阵营,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帝经过8年的斗争,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准噶尔部叛乱:
准噶尔部地处于伊犁一带,是蒙古之一部。康熙年间,其领主噶尔丹势力日益强大,并在沙俄的支持下,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打到离北京700里的乌兰布通。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先后三次亲征,噶尔丹饮药自尽。雍正、乾隆年间又多次与准噶尔部交兵,直到1759年,清廷才最终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彻底消灭,实现了西北边疆局势的稳定。
设置官职:
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使清政府统一了天山北路。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了新疆各部的军政大权。
发现相似题
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三位杰出的封建帝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