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填空题
    请把下列朝代前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
    ①西晋②西汉③东晋④南北朝⑤秦⑥东周⑦商⑧西周

    本题信息:2012年月考题历史填空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请把下列朝代前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①西晋②西汉③东晋④南北朝⑤秦⑥东周⑦商⑧西周” 主要考查您对

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郡县制)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三国鼎立的形成

西晋的兴亡

东晋与南朝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郡县制)
  • 文景之治
  • 光武中兴
  • 三国鼎立的形成
  • 西晋的兴亡
  • 东晋与南朝

秦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表现:
1、皇帝制度: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2、中央:三公九卿
      三公: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
      九卿:丞相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中央集权的特征:
1、皇权的特征:
(1)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利集中的另一体现。
(3)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机构的特征:
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位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行政的特征:
(1)地方上主要官员郡守县令等,直接由皇帝调迁,并且官位不世袭。
(2)地方官员只有俸禄,无封地,只有地方行政权,绝对服从于中央。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
1、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郡县制废除了奴隶主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有利于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既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秦朝中央行政机构关系图:
 

 


九卿:
九卿是指低于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位官职的诸卿,习惯上称为久卿,但是实际数目不止有九。重要的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卫尉,掌皇宫保卫;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宗正,掌皇室亲族事务;少府,掌皇室收支。

汉高祖修养生息政策: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采取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巩固汉政权的统治。
1.解放劳动力:
(1)组织军队复员;(2)赐军吏卒以爵位;(3)招抚流亡;(4)释放奴婢。
2.重建国家机器:
(1)汉承秦制:基本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并有些调整;(2)制订《汉律》。
3.再建赋役制度:田赋:“什五税一”
4.翦灭诸侯王:消灭异性诸侯王,封刘姓弟子为王。

文景之治:
西汉文、景两帝时经过修养生息后出现的盛世局面。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文景二帝推崇黄老之术,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等措施,使生产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出现了稳定的景象。但是,治世之下也隐藏了众多弊病,例如诸侯王势力过大,商贾势力膨胀及匈奴的扰边等。


汉初休息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特征:
汉初的黄老思想为“休养生息”政策的治定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汉成立之初,刘邦曾问群臣秦之所以灭之的原因,当时以陆贾代表的黄老新思想家认为秦之于专任刑罚,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为此,陆贾“粗述存之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陆贾的无为而治的主张,被认为以《老子》为理论基础产生的黄老新道家,后来被汉初统治者作为当时政治的指导思想。

汉承秦制:
汉朝建立后,吸取的了秦亡的经验教训,基本了沿袭了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如下方面:一是继承了皇帝制度;二是继承了三公九卿制,但是有所调整;三是继承了郡县制;四是继承了秦朝的检查制度,此外在选官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方面也有所继承,但是汉朝也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和变化。
汉初为什么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汉初统治者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有两个方面:①客观上,由于秦的暴政和长期战争的影响,到西汉初年,社会残破不堪,经济凋敝,国家贫穷“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民众大量流亡,统治者只能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才能保证剥削来源和长治久安。②主观上,由于汉初统治者对秦速亡进行了反思,吸取了秦因暴政而被农民战争推翻的教训,废除了秦朝一些弊政苛法,适时地制订律令,颁布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的诏令,统治政策有了较大变化。


七国之乱:
汉高祖在铲除异姓王的时候又分封土地给刘氏子弟,并杀白马盟誓:“敢有非刘性的人称王,天下人共同诛杀他。”形成了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局面,诸侯王有很大的权限,在封地内自由征收赋税,养有自己的军队,自己铸造货币,自行其政,不受中央控制,逐渐成了影响中央集权的隐患。汉景帝时,大臣晁错提出“削藩”的政策得到皇帝采纳,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合六个同姓王联合发动叛乱,景帝杀晁错以求刘濞退兵,未果,遂出兵镇压。七国之乱仅仅三个月就被镇压,诸侯王势力受到致命打击,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为汉武帝“削藩”的一系列政策奠定了基础。


王莽改制: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了西汉政权,公元8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并进行改革,由于改革欲恢复周朝的“王田”“私属”制,又不符合生产关系的发展,遭到了地主阶级和人民的一致反对,最后爆发了农民起义,王莽政权灭亡。

光武中兴:
王莽改制失败,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最终肢解新莽政权,汉景帝后裔刘秀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为东汉,刘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间,农业、手工业都得以从新莽天凤四年(17年)起到东汉建武前期的战争而受到严重破坏背景下的恢复和发展,政局稳定,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建立: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在西汉王朝灭亡后,利用农民起义重建了汉朝政权,建都洛阳。

光武帝巩固王朝的措施:
1.退功臣进文吏:刘秀给与建立东汉的功臣武将们优厚待遇,但不在中央任职官吏;多次征兆“天下俊贤”收罗天下文士充任吏职。
2.以柔道治国:由于西汉末年的黑暗政治、经济凋敝,东汉采取与西汉初期的一样的道家的修养生息政策;刘秀崇尚柔道,并将其作为治国思想。
3.释放囚奴,减轻刑罚;刘秀下令释放在王莽时期的大量被关押的百姓,除“犯殊死”特重罪之外,一律免为庶人;9次下令释放并禁止虐杀奴婢;废除了王莽时期的严苛法令。
4.废除王莽时期的苛捐杂税,下令恢复西汉年间的三十税一,提倡节俭,裁并机构,裁撤冗员,严惩贪官污吏。


汉光武帝:


三足鼎立:
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猇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三国鼎立示意图:
 


西晋建立:
魏文帝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军队灭到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占田制:
占田制是西晋武帝颁布的土地及田赋制度,主要内容有(1)普通成年男子占田70亩,女子30亩。丁男50亩,丁女20亩。(2)户调。丁男立户者,每年缴纳绢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③士族地主有占田、荫客级荫亲属的权利。占田制将农民占田合法化,对士族的占田给予一定限制,但也给予了士族地主大量特权,对超限占田和土地买卖没有限制。

八王之乱:
西晋时期诸王争夺政权的动乱。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没有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力的斗争,八名王族先后开始争夺权力相互攻杀,“八王之乱”先后进行了16年,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力量大为削弱,加剧了民族矛盾和西晋的灭亡。


 


晋武帝时期的稳固政权的措施:
1、下令恢复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对原来蜀地和吴地与以宽厚的待遇。对军队进行整编和复员;废除曹魏的屯田制,实行占田制。
2、加强诸侯王的权利。为了更好的藩卫皇室,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使诸侯王掌握了封国中政治,经济,军政大权。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上层的腐化:随着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晋武帝开始“怠于政术,耽于游宴。”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开始腐化、奢侈、浪费成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
2、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主要表现为“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的开始相互攻杀,削弱了自身力量,无力对付流民及少数民族的起义。
3、少数民族和流民的起义:在苛捐杂税和地主和官员欺压下,农民纷纷失去了土地,转为流民,西晋政府无视流民存在,百姓无法生活,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流民起义。西晋政府对内迁的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使少数民族进行反抗。
晋武帝司马炎:
 

石崇和王恺攀比:
西晋时,不仅皇帝生活奢侈,大臣们皆以奢侈为荣,甚至出现了攀比现象。大足王恺、石崇相互比奢侈;王恺用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烧;王恺作紫丝做步障四十里,石崇就用更贵重的锦作步障五十里;司马炎不但不制止二人的行为,反而把他们的攀比当笑话看,并暗中支持王恺,赐他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石崇却把它打碎了,然后叫人拿出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六七株,任他挑选。而此时宫墙外,百姓却过着流离失所,竞相食人的残酷生活。



东晋建立:
公元316年,匈奴贵族攻破长安,西晋灭亡,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士族大家王导和王敦的拥戴下于公元317年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司马睿即晋元帝。

南朝:
公元420年,掌握东晋实权的大将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刘裕灭晋后,建国号为宋。从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东晋门阀政治特点:
1、人品的评定由西晋“二品系资”,犹重德、才,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不在考虑之列。
2、户籍上的士庶界限,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
3、在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即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东晋门阀政治的确立以及灭亡:
司马睿得以称帝,王导王敦兄弟功劳最大,因此晋元帝一直礼待王导,在权力上,王导任丞相,掌大权;以王敦为大将军,掌全国兵权。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开创了东晋时期“祭在司马,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使门阀士族的政治在东晋发展到了最高峰。刘裕建宋后,提拔了一批庶族地主当官,打击了士族的门阀政治;萧齐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使士族开始衰败;侯景之乱时,侯景攻破建康后,曾经对士族产生怨恨心理的他开始大规模镇压士族,加之战乱,使士族在建康者“覆灭略尽”。

东晋与前秦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