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共同点是
    [     ]

    A.都属于少数民族政权
    B.都曾定都在洛阳
    C.都统一过黄河流域
    D.都因权臣篡权而告终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共同点是[ ]A.都属于少数民族政权B.都曾定都在洛阳C.都统一过黄河流域D.都因权臣篡权而告终” 主要考查您对

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

西晋的兴亡

前秦南伐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
  • 西晋的兴亡
  • 前秦南伐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屯田制:
屯田制是曹魏为恢复、发展生产、保证军需而实行的政策。196年,曹操下令实行屯田。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将流民按军事制度组织起来,垦荒种田,由政府提供农资,收成与官府四六分成。军屯即在军队的驻扎区,有士兵极其家属耕种土地。屯田制的实行,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军队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军需措施。

九品中正制:
曹魏后期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管理选拔制度。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中央官员兼任州郡县的中正官,负责评选本区域的士人,将之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供吏部选官参考。九品中正制后来完全看中出身门第,逐渐转化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经济发展政策:

背景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以及封建兼并战争给黄河下游地区的的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

蜀地虽有“天府”之称,但是面积狭小,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东吴病死,使蜀国元气大伤,人才凋零,继承者刘禅才智平庸  ,诸葛亮在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之后,开始恢复元气。        

东汉时,江南有很大的发展,加之汉末中原大乱,北方人民南迁,为江南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山越地区依然保持着原有生活制度。
政策 1.实行屯田制,大量招徕流民,劝课农桑,以生产来考核地方官吏;实行田租调令,明确租税,之外不在收取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注意兴修水利。2.曹操时期坚持“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选拔人才的方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在前期也获得了大量人才。 1.重建吴蜀联盟,为蜀国争取到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内修政理,严明法制
3.和戎扶夷,平定南中,使南中人民心服口服。
4.北伐中原
5.利用蜀地的优势,“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1.征服山越,进行屯田,兴修水利。
2.公元230年,吴主孙权派卫温航海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
3.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影响 到曹操后期,北方农业生产已经恢复,甚至有所发展,“关中丰实”“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发展了蜀国的生产,使蜀地成为了著名的丝织中心,促进了南中和汉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贸易往来。但是诸葛亮死后,蜀国开始衰落。 奠定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水利的基础,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但是江南的世家豪族发展起来,形成了吴姓门阀,江南士族开始兴起。



曹魏屯田图:
 

西晋建立:
魏文帝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军队灭到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

占田制:
占田制是西晋武帝颁布的土地及田赋制度,主要内容有(1)普通成年男子占田70亩,女子30亩。丁男50亩,丁女20亩。(2)户调。丁男立户者,每年缴纳绢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③士族地主有占田、荫客级荫亲属的权利。占田制将农民占田合法化,对士族的占田给予一定限制,但也给予了士族地主大量特权,对超限占田和土地买卖没有限制。

八王之乱:
西晋时期诸王争夺政权的动乱。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没有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力的斗争,八名王族先后开始争夺权力相互攻杀,“八王之乱”先后进行了16年,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力量大为削弱,加剧了民族矛盾和西晋的灭亡。


 


晋武帝时期的稳固政权的措施:
1、下令恢复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对原来蜀地和吴地与以宽厚的待遇。对军队进行整编和复员;废除曹魏的屯田制,实行占田制。
2、加强诸侯王的权利。为了更好的藩卫皇室,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使诸侯王掌握了封国中政治,经济,军政大权。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上层的腐化:随着西晋社会经济的恢复,晋武帝开始“怠于政术,耽于游宴。”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开始腐化、奢侈、浪费成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
2、统治阶级的内部争斗:主要表现为“八王之乱”,统治阶级内部的开始相互攻杀,削弱了自身力量,无力对付流民及少数民族的起义。
3、少数民族和流民的起义:在苛捐杂税和地主和官员欺压下,农民纷纷失去了土地,转为流民,西晋政府无视流民存在,百姓无法生活,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流民起义。西晋政府对内迁的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使少数民族进行反抗。
晋武帝司马炎:
 

石崇和王恺攀比:
西晋时,不仅皇帝生活奢侈,大臣们皆以奢侈为荣,甚至出现了攀比现象。大足王恺、石崇相互比奢侈;王恺用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烧;王恺作紫丝做步障四十里,石崇就用更贵重的锦作步障五十里;司马炎不但不制止二人的行为,反而把他们的攀比当笑话看,并暗中支持王恺,赐他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石崇却把它打碎了,然后叫人拿出三四尺高的珊瑚树六七株,任他挑选。而此时宫墙外,百姓却过着流离失所,竞相食人的残酷生活。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氐人所建立的大权,苻坚称帝后,重用汉人王猛开始一系列改革,基本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有了一定进步,出现了“人思劝励,号称多士,盗贼止息,请托路绝,田畴修辟,帑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备”的局面。这样,,就为前秦统一北方准备了政治和物质条件。
公元370年-376年,前秦先后灭掉了前燕,从东晋手上夺取益州,有灭掉了前凉和代,统一了北方。

前秦南伐:
前秦的改革时间不长,成果还不稳固,再加上新降服了许多地区,这些地区并不稳定,其中上层分子还在时刻企图复辟。因此,前秦除了军事力量外,整体实力并非十分强大,主要任务仍是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所以王猛临死前,告诫苻坚不要攻打东晋,先治理好北方,但是此时苻坚已经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了,他开始积极部署对东晋的进攻。经过一年艰苦战斗,苻坚夺取了东晋的军事重镇襄阳,彭城以后,错误的估计了形式,认为东晋是“垂亡之国”,不顾众人反对,发动了对东晋的进攻。


前秦帝国皇帝苻坚:
 


孝文帝迁都洛阳:
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和笼络汉族上层地主,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的原因:
1、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①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②孝文帝想要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和统一中原地区。③他想要迁都来获得汉族地主的认可的正统地位。④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平城寒冷干旱,粮食的产量有限,不能满足都城大量人口的需要,一遇到荒年,就会有迁都的议论。平城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王朝的都城。
3、正如孝文帝所言,平城是“用武之地”,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造成威胁。


发现相似题
与“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共同点是[ ]A.都属于少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