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     ]

    A.《伤寒杂病论》与《天工开物》
    B.《史记》与《资治通鉴》
    C.《九章算术》与《本草纲目》
    D.《水经注》与《金刚经》
    本题信息:2012年广东省中考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A.《伤寒杂病论》与《天工开物》B.《史记》与《资治通鉴》C.《九章算术》与《本草纲目》D.《水经...” 主要考查您对

《九章算术》

张仲景和华佗

司马迁和《史记》

郦道元和《水经注》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九章算术》
  • 张仲景和华佗
  • 司马迁和《史记》
  • 郦道元和《水经注》
  •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成书于东汉,是西汉以前许多数学家研究的结晶,在汉代又被数学家增删,全书共分九章,搜集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解法。其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和比例运算法,还有各种面积、体积的算法和利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的问题,以及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特别是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

《九章算术》的意义: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并且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记载了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著作是《周脾算经》。


《伤寒论》:
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一部医学著作。原名为《伤寒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的方法。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的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以及杂病的辨别和治疗,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后世医学家奉为经典,张仲景本人也被人称为“医圣”。

五禽戏:
由东汉医学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制。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也是流传世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据说华佗的弟子吴普因长年练习此法而达到百岁高龄。


两汉的医学成就:
医学的西汉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当时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并且用这种理论辩证治疗。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针灸疗法,到这时已经有了发展,出现了《黄帝明堂经》等比较有系统的针灸学著作。东汉时的张仲景和华佗两位名医为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西汉病理基学和治疗学的础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从辨症、立法、拟方、用药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整套的医疗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中医理论走向成熟。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使外科手术得以发展。并且创制了“五禽戏”是流传世间最长的养生法之一。

华佗:
 


华佗其人:
华佗字元化,又名旉,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精心钻研医术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行医足迹遍及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事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的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的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言行的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的叙事特点:
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

《史记》的评价: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3、《史记》之后,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逐渐取得了独立地位。


《史记》:
 

关于《史记》思想体系:
1、表现了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当作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2、表现了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
3、所表现了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和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
4、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水经注》: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通过为古书《水经》做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著作。

《水经注》:
 


《水经注》内容:
《水经注》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学名著,也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雕版印刷: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印刷术是雕版印刷,其法是将图画或者文字反刻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然后印墨印刷。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的《金刚经》残卷,卷首有图,刻印精美,现存于伦敦博物馆中。唐代发明的印刷术,以后逐渐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化做出了伟大贡献。
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影印图片:
 

雕版印刷的盛行:
大约在7世纪中期,已经有了雕版印的佛像。8世纪80年代,有了,有了作为商人纳税凭据用的“印纸”。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道,有人拿白纸的写本在街头叫卖或者换取酒茶。到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已经每岁“以板印历日”,在市场出售,以致不等朝廷颁布下来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可见在唐后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发达。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以事系年,详略得当,以述事论人为主,全书绝大部分篇幅记述了历代治乱兴衰,以供统治者借鉴。


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通史巨著,即不限于某个特定的朝代,而是贯通历代的著作。
2、不同点:
(1)编写体例不同;《史记》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资治通鉴》是编年体,以时间为主线。(2)内容不同;《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历史;《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 共1362年的历史。(3)编写目的不同,《史记》是一部纯历史著作;而《资治通鉴》则以与历代朝政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主要内容,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
《资治通鉴》的历史意义:
《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取材重在历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这部书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是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据传司马光天生聪慧,七岁时就已经有成人的思维了,他非常喜欢读书,甚至在读书的时候不知道寒暑饥渴。有一天,司马光的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一个孩子不慎跌入了大水缸之中溺水,其他孩子只能着急的看着,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司马光用石头把水缸砸碎,水洒了出来,溺水孩子得救了,这就是著名的故事——司马光砸缸。
宋仁宗宝元初年中了进士甲科,那时他才二十岁。后来跟随老师庞籍做了并州的通判,那个地方河西多良田,但是西夏人侵吞那里的土地,成为了河东边的祸患,司马光向庞籍建议:“筑造两座堡垒来牵制西夏,并且招募百姓去耕种,耕地的人多了,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也可以缓解河东粮食贵运输难的问题。”庞籍接受了他的意见。后来庞籍病死了,司马光对他的妻子像母亲一样孝顺,对待他的孩子像弟弟一样照顾,当时人们都称颂他贤德。
他性格朴素,不喜欢华丽奢靡的东西。在开封做官时,交趾国进贡给皇帝一只奇异的野兽,说是麒麟。但是司马光建议道:“并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麒麟)没有自己到降临,不是祥瑞。”皇帝听从了他的话,把贡品还了回去。后来在礼部做官,一天有司上奏皇帝发生了日食,京城白天看不到太阳,群臣纷纷道贺,但是司马光却说:“别的地方能看到太阳,京城却看不到,这是陛下被奸邪蒙蔽了,天下都知道而朝廷却不知道,这其实是灾祸,不值得庆贺。”皇帝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
宋神宗时,王安石作为宰相推行新法,而司马光私下和王安石私下的交情很深,但是他认为祖宗的法令不能变化,而且发现了王安石新法推行时一部分政策用人不当,祸害了百姓,向王安石提起,但是安石不听,后来和他决裂,成为了坚决反对他的人。
元祐元年,拜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因为司马光病重,行动不便,皇帝免除了他的朝觐。并且特别准许他乘肩舆,司马光谢绝了皇帝的好意,说:“不见陛下,不能做事。”皇帝只好下诏让他的孩子司马康扶着他觐见。并且说:“不用行礼。”辽和西夏的使臣每次到来,必然问司马光的身体状况,并且命令他们边境的官吏:“宋朝有司马相国在,不要轻易生事,惹出事端。”司马光说到做到,要为朝廷奉献一生,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不分昼夜。宾客们看他身体羸弱,告诉他诸葛亮过度操劳的例子,他却说:“生死都是天命。”后来病情加重,都没有意识了,在梦里反复说的都是国家的大事。
这一年九月司马光病逝,皇帝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追封他为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人们常常说司马光迂腐守旧,为了保守派的利益不顾百姓,但是并不是这样的,从上面的事件可以看出司马光确实是足智多谋,心系社稷与天下百姓,清廉自居,为人贤德,甚至成为了大宋朝的顶梁柱。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司马光最坚决的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司马光之所以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仅仅是在政治观点上有分歧,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真君子——纯粹君子之争,绝对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不然王安石在痛恨司马光之余也不会由衷的道出:“司马君实,君子人也!”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解比王安石要深刻得多,在为变法问题斗得死去活来之后,司马光留下了这样的见解,基本可以概括他对王安石一生的看法“介甫无它,唯执拗耳”。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全书共收1892种药物,附药方11000多则,插图1160幅,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说明,并且改正了前人关于药物的许多错误和含混的记录,它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总结,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壁。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父祖时代行医,青年时便抛弃科举,随父学医。在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发现了原来的医书记载的草药不全,还有许多错误。于是,他穷毕生之力,批阅了800余家著作,并到北京、河南、江西、南京等地实地考察,访问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后三易起稿,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该书图文并茂,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宋应星: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明代著名的科学家。他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写成《天工开物》。该书不仅在总结农业经验方面可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相媲美,而且还总结了手工业的经验,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生产水平。该书共有插图123幅,与文字结合,图文并茂,使当时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现场均历历在目。在总结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书中还提出一些对化学,物理的变化,在理论上具有一定价值。


发现相似题
与“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A....”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