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恩泽子弟,痒序(学校)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材料二...” 主要考查您对取士之法
日本倡导“文明开化”
百日维新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变法。商鞅变法之际,诸国并立,一国国君若能大行革新即可图强并打倒敌国,可谓变法成则国存、变法败则国亡,大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之势。而王安石时代,北宋实行了高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改革仅为挽救时弊、富国强兵,其迫切性大大不如战国,况全国吏治败坏、积重难返,保守势力又过于顽强,终于落得失败的结局。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取士之法:
1、目的:
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2、内容:
①改革科举制度:
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另设“明法科”。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②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实行“太学三舍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③惟才用人:
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王安石的用人观: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石颇有见地,他发了不少高论来阐述自己“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
“教之”,即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才。为此王安石力主兴办太学、州县学等各级学校,同时,王安石还设置武学、律学与医学,培养国家急需的专门人才。
“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王安石认为对人才应当利、礼、法共用,“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饶之以财”就是“高薪养廉”,给官吏们优厚的工资待遇,使他们衣食无忧,从而远离腐败贪污。“约之以礼”就是用“礼”加强官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官员廉洁自律的能力,从内部做到拒腐防变。“裁之以法”就是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则应严厉惩治。
“取之”,即发现、选拔人才。王安石坚决反对北宋旧有恩荫制度和科举制度,而是极力推崇古代的荐举制度。在荐举人才时,并不是一两个人说了算,而是要征求众人意见,并且,还要用实践效果来检验人才是否能当大任。
“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以人之才德为唯一标准。并且,王安石强调用人要“久于其职”,忌讳频繁的迁调。
王安石理想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剥离开来了。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举荐了不少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变法大军中来,其中确实不乏年轻有为者。尽管王安石再三强调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切忌让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得势,可是他的队伍里还是掺进了不少投机钻营道德败坏之徒,这些人或者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他们只不过凭借极力吹捧新法以取得王安石的赏识从而进入到变法大军中来,结果使得王安石两次罢相,最终变法失败。
3、作用:
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
倡导“文明开化”: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表现: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
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
“脱亚入欧”论
公元7、8世纪,日本曾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炮舰打开,日本人也首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从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脱亚入欧”之路。
福泽谕吉与“脱亚入欧”
福泽谕吉是明治时期第一个提出“脱亚入欧”口号的人,其理论核心就是倡导“全面西化”。
福泽谕吉生于日本一个下级武士家庭,早年曾经游历西洋,面对西方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始惊”、“次醉”、“终狂”。回国后的福泽谕吉著书立说,向日本社会宣传文明开化,先后出版了《劝学篇》和《文明论之概略》,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一律平等,不能恃强凌弱,意图通过宣传文明开化,使日本摆脱列强欺辱,实现富国强兵和国家独立。
1860年,福泽谕吉随幕府官员乘船访问美国。当这些腰佩武士刀、脚踏草鞋的日本使节走进饭店时,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买一寸见方的绒毡做钱包或烟盒,而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皮鞋在上面走来走去。两年后,福泽谕吉再次随团远赴欧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国。由于听说外国食宿不便,他们随船带了几百箱大米和几十个铁丝灯笼。可到了巴黎一看,他们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医院、银行、邮政、兵制、议会等,福泽谕吉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达,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
1885年3月16日,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一文,称“为今日计,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不如脱离其行列与西方文明之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法,亦不能因其为邻国而给予特别关照,唯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法处理之。”
“脱亚入欧”口号一经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为圭臬,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列岛上下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脱亚入欧”的最终完成
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日俄战争后的十多年间,又进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上完成了“脱亚入欧”。一战后,日本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与新老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从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脱亚入欧”。
戊戌变法:
又称戊戌维新或维新运动,运动的高潮发生在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维新”在这里是指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比较:
明治维新 | 百日维新 | |
社会背景 | 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武装倒幕取得成功 |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
领导力量 | 倒幕派实力强大,维新派掌握了明治政府的实权 | 皇帝没有实权,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
具体措施 | 大刀阔斧,全面、行之有效 | 未提建立君主立宪这个要害问题,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 |
国际环境 |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集中力量侵略中国 | 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爪分中国的狂潮 |
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
2、基本内容:
除旧 | 布新 | 作用 | 局限性 | |
政治 |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 没有涉及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制度局、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
经济 | 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工商业发展;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 |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 |
军事 |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设兵船。 |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 |
文教 | 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 | 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 |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恩泽子弟,痒序(学校)不教...”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