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语文课上,我们都曾学过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首古诗。据此回答1~4题。
    1、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主要体现的是
    [     ]

    A、变化
    B、变异
    C、量变
    D、质变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当时
    [     ]

    A、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
    B、低下的农业生产能力
    C、动荡的社会政治局面
    D、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
    3、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我们今天学习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和《锄禾》两首古诗,主要是要
    [     ]

    A、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B、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很好地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D、感悟和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生活
    4、从《经济生活》角度来说,我们学习《锄禾》这首古诗,就要
    [     ]

    A、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B、做新时代的劳动者
    C、坚持公平的分配观
    D、做小康社会建设者
    本题信息:2011年山西省会考题政治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语文课上,我们都曾学过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 主要考查您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观

传统文化的继承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国家与国家性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观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 国家与国家性质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

做理智的消费者:

内容

基本要求

错误表现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1、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的超前消费

2、过于节俭的滞后消费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有主见,保持冷静的头脑

1、消费时跟风随大流

2、情绪化消费

3、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与自然环境立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铺张浪费,困难面前畏缩不前,缺少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观是否过时辨析: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行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一种消费观念,任何时候都应提倡,在扩大消费的背景下也不过时。

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限制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理智消费中一个难点问题。目前,有些学生会认为,今天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再讲艰苦奋斗有些过时了。特别是前面讲贷款消费、预期消费,而这里又提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似乎不太一致。 对此,可以从四个角度加以说明: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并且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从现实国情的角度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人口、资源的压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是一个永远倡导的精神。
三是从个人成长角度看,懂得艰苦奋斗,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事业。
四是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的关系的角度看,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强调不要浪费。


做理智的消费者:


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和表现形式:

(1)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特点:

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提示: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3)具体表现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地位 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它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

从传统文化

作用

自身看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智慧的集中展示,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看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从个人角度看 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传统文化的继承:
 

量变的含义:

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的含义:

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理解量变与质变: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2)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3)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准确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与联系:

量 变 质 变
区别 性质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呈现状态 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结果 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了另一事物
联系 辩证关系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并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质变更为重要。只有质变,才完成了量变,才肯定和巩固了量变所获得的成果;只有质变才能产生新质的事物;只有质变才能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但并不是说量变就不重要了,没有量的长期积累,是不会有质变的产生的,所以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1)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发生变化(数量变化); 
(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结构变化)。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1)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即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国家的含义: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作为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国家性质:

国家性质就是国家的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国家中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即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 政体
区别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联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
②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③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外来势力等因素的影响,相同的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

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的关系:

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是对立的两种政体。专制政体的主要特征是“集权制”、“世袭制”、“终身制”。专制政体集国家权力于少数贵族乃至个人(即君主)身上,君主是世袭、终身的。民主政体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法律上承认全体公民自由、平等的统治方式。民主政体的政府依据宪法组成,依据宪法及各项法律的规定施政。


理解国家性质:

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由于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因此,国家的实质必然表现为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一般的说,在经济上居于支配地位的阶级总是处于统治阶级或领导阶级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权力,由此构成了一定阶级性质的专政。与此同时,社会中的其他阶级则处于被统治或被领导的地位,这就充分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的阶级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政治、历史中,共有四种国家历史类型,即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我国《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充分表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所谓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工人阶级领导其他能够团结的阶级所组成的,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占人口极少数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的政权。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有以下特征:   
(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这是因为:领导力量相同,都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标志;阶级基础相同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是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结成联盟,在我国,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职能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实施着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自由,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打击敌人及一切敌对分子,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能,这正是无产阶级的重要职能;历史使命相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使命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一样,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与敌人专政的结合   
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是实现对敌人专政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对敌人实行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   
(三)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   
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工农联盟是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力量,同时也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   
主要包括:保障人民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独立和安全。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发现相似题
与“语文课上,我们都曾学过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