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下面是1949年后,关于我国大陆人口流动方面三则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解放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做了工人。当时北方建了很多大规模的棉纺厂,很多农民就进了城做了工人。还有很多人支援东北重工业,所以也有大批的流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文化名人、服务业都到北京去了。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什么?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从1958年开始中国人口逐步就基本没有自由迁移了。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山西南部秦岭那里,四川、贵州、云南,现在汶川地震我们知道好多大的厂都是那个时候陆续迁过去的,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各地有小三线,小三线在皖南。“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2)从1958年开始到“文革”期间,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迁移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出国。
    ——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3)改革开放以后,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果以三十年为分界线,前三十年人口迁移和后三十年的人口迁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由此预测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面是1949年后,关于我国大陆人口流动方面三则材料,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解放后,大批的军人就地复员。大规模的建设开始后,很多农民就到城市...” 主要考查您对

第一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

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第一个五年计划
  • 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
  • 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

第一个五年计划含义:

简称“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1)1949年-1952年,党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之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2、时间与目的:
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
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③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⑦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一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在东北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

1.历史因素:东北地区的工业在民国就有发展,并且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及较少,工业基础好。
2.地理因素: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优质的煤、铁资源。
3.政策因素:中共的制订的正确的方针。 4.外国因素:苏联对中国援助,由于苏联离东北地区最近,便于交流的展开。



文化大革命:

1、时间:1966——1976年
2、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3、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4、内容:
①1967年、1945年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
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②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复苏。
原因: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③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迅速回升。
原因: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
由于文化大革命大大超出了文化范围和文化手段,扩大到了经济领域后,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表现:
经济工作瘫痪;
政策、制度被废除;
交通运输堵塞;
工农业损失巨大。仅1967年和1968年两年时间里,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超过一千亿元。 
2、国民经济的调整: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在批林时,提出批极左思潮,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积极解放干部。到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的局面。
3、“批林批孔”运动:
正当经济好转时,江青等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
4、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1975年,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其实质是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但不久,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不满,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局势再度陷入混乱。
5、文革时期经济建设能取得一定成绩的原因:
①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的努力。
②广大干群对左倾错误的抵制。


“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我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文革”中推行的一整套“左”的政策,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极大地挫伤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1977年12月20日,李先念同志在全国计划会议上说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国民经济形势好转: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为纠正“左”倾错误而努力,他支持解放干部,调整经济建设计划,扭转国民经济遭严重破坏的局面,恢复文教科技部门的正常工作。
在周恩来的筹划下,经过1972年和1973年两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都完成和超额完成。
197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968亿元,比上年增长9.2%。粮食产量达26494万吨,比上年增长10.2%,棉花达2562万吨,比上年增长30.8%;
钢产量2522万吨,比上年增长7.9%;
原煤达41700万吨,比上年增长1.7%。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33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国家财政收入809.7亿元,总支出809.3亿元,结余4000万元。
1973年是这几年中国民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
但由于江青一伙利用毛泽东关于批林彪“极右”的错误,把周恩来所采取的一系列正确政策诬陷为“黑线回潮”,把斗争矛头指向周恩来,这样国民经济好转的势头又被打断。
1975年1月,四届人大召开以后,周恩来病重住院治疗,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实际开始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他坚决同江青集团作斗争,努力抵制“左”的错误,坚持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工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197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业总产值3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农业总产值1285亿元,增长4.6%。主要产品产量:粮食增产6900万吨,钢增产278万吨,原煤增产6900万吨,原油增产1221万吨,铁路货运量增加10183万吨……这是继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后,出现的又一次新的转机。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亟待重建,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工作亟待恢复。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党和政府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邓小平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全会还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自此开始创立。
2、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是我们从苏联借鉴过来的经济体制却严重束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原有经济体制不能迅速推动科技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3)经济体制改革的步骤: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概括起来分成两步走:
其一是推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其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从1985年开始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其一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形式;其二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3、对外开放
(1)含义: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原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进一步拉大,为了少走弯路,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智力,有必要开放;
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底子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资金不足问题大大束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引进国外充足的资金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3)政策:
加强友好往来;
派遣留学生;
先后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经济特区,开放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和先后建立珠江三角洲等5个沿海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后,在引进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外国的腐朽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进入我国;
其次,极少数人想摆脱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想也浮出水面。对此邓小平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


发现相似题
与“下面是1949年后,关于我国大陆人口流动方面三则材料,根据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