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下列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标志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
    C、临时政府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本题信息:2011年模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下列发生在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主要考查您对

《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南京条约》
  • 太平天国运动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

《南京条约》含义:

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以武力侵略的方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强占香港,中国领土的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通商口岸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心。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3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中国向英国共赔偿二千一百万西班牙银元
4.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6.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7.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
8. 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主要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条约签订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相关危害:

中国的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记忆方法:

方法
1:用顺口溜形式:割地香港岛、赔款两千一、开放五口岸、税款双方议。

方法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哥赔五()鞋”,解释:“哥”——谐“割”音,指割地;“赔”——赔款;“五”——五口通商;“()”—辅助记忆,无实义,下同;“杜”——谐“协”音,指协定关税。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名称的记忆。

方法1:用字头法记为“广、厦、福、宁、上”。
方法2:用谐音法记为“光(广)()()()上”。


《南京条约》附件:

《南京条约》附件即指《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10月8日,英国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又称《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通常称为《虎门条约》或《虎门附约》。共16款,附有《小船定例》3款。主要内容为:
1、“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就是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2、英国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这项规定成为日后“租界”制度的开始。
同一天,英国又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议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通商章程》,又称为《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共15款,还附有一个《海关税则》。主要内容为:
1、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人(即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即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2、规定绝大部分货物的税率为值百抽五,遂开中国和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  


太平天国运动概况:

原因 ①鸦片走私猖獗,银价上涨。
②手工业者破产。
③巨额赔款使人民负担加重。
④自然灾害
根本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后激化
经过 酝酿组织一发动起义一永安建制一突围北上一定都天京一颁布纲领一北伐、西征一东征(全盛时期),天京变乱一太平天国助御战一天京陷落
结果及原因 失败。
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力最过于强大,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②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新特点

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侵略;
有些领导人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地位 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时间长,规模大,提出了农民阶级的上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意义 ①加速了清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②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③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④开始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具有深远影响。
⑤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教训 太平天国的悲剧说明,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太平天国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起义原因新—既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
3、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基督思想发动农民反封建
4、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5、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7、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8、国际背景新: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一个组成部分。
造成这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

1、反封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2、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3、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
4、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含义:

又名《民元约法》,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与革命党人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在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1)主权在民的思想,台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公民享有民主权利,体现了新生政权对“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实践。
(3)确立了共权分立的政洽体制,从而保证了资产阶级民主;参议院可以选举、弹劫总统,最高法院可以
审判被弹幼的总统,国务员可以凭借责任制内阁牵制总统,体现了资产阶级力图通过法律形式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的愿望与要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一)背景:
1、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
2、现实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
3、时代背景: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颁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革命性、民主性的体现:
《临时约法》否定了封建专制,是为了约束袁世凯,保障民主共和制度,具有现实针对性;约法明确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三)进步意义: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四)局限性:
《临时约法》具有中华民国临时宪法的性质,在宪法实施以前,它具有与宪法相等的效力。《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的文献,主流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带有革命性和民主性。但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孙中山先生旧三民主义的倒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共七章五十六条。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以国会成立之日解散,其职权由国会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七章“附则”,规定:“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分析及相关具体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法律文化的角度重新反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命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且对于《临时约法》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也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陈晓枫在《的文化透视》(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倍受推崇,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然而《临时约法》的制定者并未充分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实际,使之成为一纸空文,但从宪法文化上看,《临时约法》的命运反映的是更广阔的文化传统对于“大典”和“朝纲”的处理法则。作者分析了宪法文化的“突变”与继承问题以及法律工具主义与大典为置律的文化传统之后,进一步分析了《临时约法》的宪法文化,指出:
(1)《临时约法》是根据当时条件下交出政权的急迫需要,违反关于政体设计的理性分析,将政治制度设计为责任内阁制,在法律价值的追求上,表现出工具主义的趋向,使宪法成为从事某种政权追求的工具。这就违反了人民主权、代议民主的宪法本意,表现了中国法律文化中将法作为某种制胜利器的传统特征。而且《临时约法》表现出在争取权力焦点问题上的过分关注,而将其余做轻率处理的态度,对北洋政府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不良先例作用;
(2)《临时约法》反映了较为浓重的人治色彩。因人立法,法随人变,虽然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共和政权建立之初首开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之风,深刻显现了在近代宪政的词语下,向法文化传统认同的倾向;
(3)《临时约法》也同样具有传统政治文化中权力归诸一元的价值追求。作者认为孙中山先生本人在权力结构问题上是始终如一的一元权力追求者。
(4)法律工具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当它一旦于执法者不相切合时,容易被搁置,成为具文。《临时约法》的制定者对于《临时约法》的工具主义的利用,最终使其作为工具,终成空文。


渡江战役:

又称京沪杭战役,是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占领当时中华民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政治、经济中心,强渡长江并向中华民国国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之战役。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最终中国共产党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以及经济中心、当时世界四大都市之一上海。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解放南京: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②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的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彻底翻了身: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下进军令后,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下,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500千米战线上,奋勇渡江作战。
渡江作战是分东、中、西三个集团军进军。20日晚,中集团军在巢湖、无为一带的姚王庙、大套沟地段,利用敌二十军与八十八军换防这个弱点发起登渡,给敌人一个致命的打击。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解放军只用了30分钟就给撕开了一个长达10千米宽的口子,先头部队向敌纵深勇猛地插进去。21日拂晓,七个主力团渡过了长江,占领铜陵、繁昌地区,并向纵深发展。中集团军登渡首战告捷。西集团军在贵池、湖口间突破敌人的防线,占领东流、彭泽、至德、殷家汇、贵池等南岸阵地。东集团军也在镇江、江阴间向敌的防线猛攻,在打退了英帝国主义兵舰紫石英号的挑衅后,争取了江阴守敌7000人起义,控制了江阴要塞,封锁了长江。解放军连克扬中、江阴、镇江等地。三路大军胜利渡江,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25艘舰艇在南京以东江面起义,另一部23艘舰艇在镇江江面向解放军投降。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一侦察队划一只小船偷渡过江,得知敌人防守南京的卫戍部队──暂编第四师已弃城逃跑。在南京地下党的帮助下,侦察队便从下关码头搞回一只渡轮。原包围两浦的解放军,于23日傍晚,分批从浦口渡江,南岸许多民船也划过来接应解放军渡江。当晚,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红旗插上了伪总统府。
5月14日,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在九江至武汉地段,也进行了胜利的渡江作战。16、17日解放武汉三镇。


发现相似题
与“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下列发生在南京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