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的客观因素包括
    ①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开发 ③佛教的盛行 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的客观因素包括①北方各族人民的融合 ②江南经济的开发 ③佛教的盛行 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主要考查您对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北方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 北方民族大融合
  •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的特点:
江南开发迅速,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伴随着民族融合的发展,各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南方少数民族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4、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集中在北方,南方的战争多为统治阶级内部,为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5、南方优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6、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影响。“永嘉南渡”不仅是北方百姓的南移,北方的士族大姓,甚至是晋朝政府的南移,也为江南的发展带去了大批人才。
7、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的流民组要集中在荆州和扬州,其次是闽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

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的含义
“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广义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狭义是指长江下游南岸,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南部。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魏晋以来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教材中所指的是广义上的江南。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东汉末年以后不断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到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那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封建化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实质:
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杂居,生产互补,学习汉文化,实质是促进他们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是多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密切联系交往的结果。
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形式,一种是强制同化,一种是自然同化。
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过程,一般是指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过程,或是少数民族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农业定居的过程。因此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是多民族国家由于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大方向的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
2、三个阶段的民族融合:东汉末至西晋初,五胡内迁后,长城沿线出现了民族融合局面;东晋十六国时期,融合步伐加快。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3、四种融合方式:民族迁徙、友好交往、联合斗争、少数民族政权改革。
南北朝的民族融合的发展成果:
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经和汉族基本一样了。东魏权臣高欢的部下包括鲜卑人、汉人和其他各族人,他对军士讲话,时而用鲜卑语,时而用汉语,说明当时各族人民都懂的这两种语言。当时鲜卑没有文字,诏令文书都用汉字,因此各级官吏都必须会写汉字,尤其是鲜卑的上层贵族,孝文帝改革时,将自己姓氏拓跋改成元姓,并与汉族的上层地主通婚。这一时期,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是各族人民也与汉族民族融合时,也带来了他们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观念淡化等。为汉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也促进了隋唐时期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开明的民族政策。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宣扬了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难中挣扎的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


佛教对这一时期的影响:
1、积极:
伴随着佛教而来的西域文化和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云冈石窟中的佛像保存了较多古印度佛教的风格;南北朝时,名僧法显到西域取经,归国后写成《佛国记》一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2、消极:
佛教的盛行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首先,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其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大量血汗钱。例如梁武帝曾经多次主动“舍身”给寺院,大臣只好凑钱把他赎出来,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第三,寺院经济发展过度,广占田宅,侵扰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与政府的财政收入。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说明了佛教在南朝的兴盛,寺院建筑的华丽和宏大气势,也指出了佛教对百姓的影响。


发现相似题
与“三国两晋南北朝科学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的客观因素包括①...”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