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追寻历史的足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1865年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材料二:
    1913――1920年华人投资近代工业情况表

    材料三 建国初期,毛泽东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二的创办者是谁?中国民族工业的最初萌芽是在什么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分析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说说该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毛泽东的感慨反映出当时中国工业发展的什么状况?面对这种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什么措施开始了工业的建设,使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贵州省中考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亚杰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追寻历史的足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材料一 1865年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材料二:1913――1920年华人投资近代工业情况表材料三 建国初期,毛...” 主要考查您对

从“自强”到“求富”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从“自强”到“求富”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第一个五年计划

 近代化:
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它具体包括经济工业化,即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在中国主要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政治民族化,即资产阶级的民族取代专制独裁。思想文化现代化,即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科学的思想取代封建思想。


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名称 近代军事工业 近代民用工业
性质 封建性企业 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特点 采用新技术、使用新式机器生产
资金来源:国家
管理:封建官僚
产品:由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有浓厚的封建性
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
资金来源:官僚、买办、商人以私人入股的形式筹集;
产品:除了供给国家和军队外,还投放市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管理:采取官商督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洋务运动:
1、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例如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
(2)后期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创办海军。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和福建水师。
(4)兴办新式学堂。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结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3、失败的原因:
(1)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中体西用,维护清朝统治,布新而不除旧。(根本原因)
(2)顽固派的阻挠。
(3)洋务派缺乏健全的领导核心。
(4)西方列强不真心支持。
4、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不能自救。


中国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
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本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相结合的产物。
2.发展不均衡;(后天畸形)
(1)地域:集中于沿海地区;(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早,交通方便,洋务企业多集中于此。)
(2)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a.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投资;b.资金周转慢,产出时间长,不愿投资;c.更重要的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矿产,无法投资。)
3.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近代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体)
4.前途:深受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夹缝中艰难发展)
5.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发展的特征和表现:

1、特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2、表现:
(1)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发展是比较缓慢和艰难;
(2)发展不平衡,集中于轻工业和沿海地区;3.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及形成原因:
1.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
原因:第一个阶段的原因是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
原因:第二个阶段的原因是内因是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长春汽车制造厂: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1)1949年-1952年,党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之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2、时间与目的:
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在东北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
1.历史因素:东北地区的工业在民国就有发展,并且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及较少,工业基础好。
2.地理因素: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优质的煤、铁资源。
3.政策因素:中共的制订的正确的方针。
4.外国因素:苏联对中国援助,由于苏联离东北地区最近,便于交流的展开。
发现相似题
与“追寻历史的足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材料一 1865年创办...”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