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建国大业》以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段史实最能体现

    [     ]

    A.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
    B.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
    C.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于抗战胜利后
    D.民主党派是创建新中国的主要力量
    本题信息:2011年天津模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建国大业》以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 主要考查您对

内战的爆发

挺进大别山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内战的爆发
  • 挺进大别山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

内战的爆发: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共之间矛盾升温,国民党政府一边假意和谈一边积极抢占地盘,准备再次发动战争。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军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毛泽东同月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并10月10日,国共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同意避免内战,但未能就共产党政权及军队的合法性达成共识,不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完成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二战后的国际大气候。 美国奉行冷战政策,支持反共。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全面内战爆发:

时间:1946年6月
标志:向中原解放区进攻
战略:战略上藐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术:战术上重视
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作战方法:运动战为主
结果: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时间 地区 我军战术 重点战役 结果
敌人全面进攻 1946.夏 中原华东等解放区 主要目标:有生力量;主要战术: 运动战 被粉碎
敌人重点进攻 1947.春 陕北山东解放区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 被粉碎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刘峙、程潜部以二十多万兵力自信阳、罗山、光山、商城、黄安等地分四路进攻中原解放区之中心地区宣化店,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中原部队分路突围: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为北路的一支;王震率三五九旅和干部旅为北路另一支;王树声率第一纵队二、三两旅以及第二纵队十五旅为南路。至7月底,中原部队主力分别到达豫西、陕南、鄂西、淮南等预定地区。从7月到9月,国民党又以重兵大举进攻华东、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东北以及海南岛等解放区。国民党用于进攻各解放区的兵力总计为193个旅(师)、160万人,占国民党全部正规军的80%。在7月至10月的头4个月内,国民党军队接连侵占解放区的153座城镇。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在防御作战阶段中,执行了毛泽东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及地方为主要目标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依靠上述作战方针,逐步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争取了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的根本改变。战争第一年内,解放军作战的简况:
中原人民解放军于1946年7月初突围,主力由豫入陕,在豫西陕南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主力一部经数月鏖战回到陕甘宁解放区;突围的另一部则由东向西到达大别山等地开展游击战争。
苏皖解放军,自1946年7月13日到8月27日,一连打了七个歼灭战,歼敌六个旅又五个交通警察大队,共五万多人,同时我军渐次向北转移。12月中旬,又在苏北宿迁以北地区,一举歼敌三个旅,击毙敌整编六十九师师长戴之奇。到年底止,除一部兵力在当地打游击外,苏皖解放军主力撤入山东解放区。
晋冀鲁豫解放军,为配合中原、华东解放军的作战,于1946年8月中旬举行了对陇海路徐州至开封段的破袭战,歼敌一万六千多人。接着又将敌人吸引到鲁西南的定陶地区,于9月初一举歼敌两个旅,俘敌整编第三师师长赵锡田。10月底,复奔袭鄄城附近之敌一个半旅,将其全歼。接着转战豫北,于11月中旬在滑县地区歼敌一万余人。12月,回师鲁西南,在巨野、金乡等地歼敌二万六千余人。1947年1月,配合在鲁西南作战的山东解放军,向豫东及皖西出击,歼敌九千人,并破袭陇海路、阻敌东调。
晋冀鲁豫解放军另一部,即太岳区部队,于1946年7月初开始进行运动防御,在七、八、九月三次作战中,歼敌一万八千人,打破了敌人打通同蒲路使胡宗南和阎锡山两部取得联系的计划。晋绥解放军于同期举行出击,攻占朔、崞两县城,控制同蒲路忻州以北到大同以南的一段。太岳和晋绥两部解放军,于11月27日到1947年1月28日,联合进行晋西南作战,攻克中阳、隰县等城,歼敌二万二千余人,使晋西北和吕梁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
山东解放军于1946年8月到10月在胶济路周村以西反击敌人,歼敌七千余人。1947年1月开始,和苏皖解放军会合以后,即开展了大规模的运动防御作战。1月上旬至中旬,在枣庄、峄县地区歼敌四个旅、一个快速纵队及其他部队约五万三千余人,生俘敌整编师师长马励武、周毓英等国民党将领多人。在敌人发动第二次鲁南作战,陈诚亲到徐州督战时,我军于2月上半月在临沂以南进行阻击战,生俘郝鹏举,并歼其所部两个师。接着,在敌军以南北两路(主力在南)向临沂合击时,我军即决然放弃临沂,挥戈北指,于2月20日到23日,以优势兵力将由济南南下进至莱芜地区之敌七个师(旅)共五万六千余人一举包围全歼,生俘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
晋察冀解放军于1946年9月29日至10月11日抗击进犯张家口之敌,并在平汉铁路北段出击,总共歼敌二万二千余人。
东北解放军于1946年10月31日到11月2日,在辽南宽甸地区歼敌一个师(旅)八千九百余人。并于12月至1947年4月间,在北部三次出击松花江以南,在临江、通化地区四次击退犯敌,歼敌35万人,迫使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停止进攻,扭转了东北的战局。
从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前后经过8个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敌71万人。平均每月歼敌9万人,约八个旅(师)。而敌人在这期间占领了105座城市,以后骤然减少,并完全陷于被动局面。这时敌人在第一线攻击的兵力便从1946年的117个旅的最高点,下降到85个旅。蒋介石全面进攻的计划被粉碎了。


内线作战:

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

外线作战:

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统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


战略反攻首选中原的原因:

1、该地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兵力深陷陕北、山东两战场,中原地区兵力空虚。
2、大别山是一个革命老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易于立足。
3、中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江河淮汉之间。挺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部队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4、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突进中原后,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对战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人战略反攻,呈现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趋势。


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全国性战略进攻的中心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跃进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阳约一百五十公里地段上渡过了黄河。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刘邓大军再过黄河去。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五万六千余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四十五公里,积水污泥没膝。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指挥,终于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26日,渡过淮河。27日,进入大别山区。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至10月底,歼敌三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三军配合是指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为左后一军,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两翼牵制是以西北解放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海边。两翼牵制配合三军在中原的战略展开。1947年12月底,“三军”在豫南的遂平、西平地区胜利会师,它们的三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三大战役:

1948年至1949年分别组织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①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②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③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 部队和指挥  时间 歼敌和改编 解放地区 俘虏或毙敌指挥
辽沈 东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 1948年9月--11月 47万多 东北全境 范汉杰廖耀湘
淮海 中原、华东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5万多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聿明黄百韬黄维等
平津 东北、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52万多 华北全境 陈长捷等

党中央关于战略决战的正确决策:

1、战略决战前的形势:
第一,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第二,从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形势看,也是日益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反动派。
2、正确选择决战的初战方向:
敌对于东北是撤是守,正举棋不定;东北对我有利;东北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战略决战的胜利:

决战序幕:济南战役
(1)辽沈战役歼敌47万,我军已有300万,敌290万,我军第一次从质量数量上均超过敌人
(2)淮海战役歼敌55万
(3)平津战役

战略决战胜利原因:

一、主观原因:
1、中央毛泽东英明决策
2、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4、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民主运动的有力配合
二、客观原因: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丧失民心 

首战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

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对解放军最有利。
第一,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我军的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举棋不定。
第三,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由于这些条件,首战东北卫立煌集团,就可以将初战的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还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
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假如首战华北战场,就会受到敌华北、东北两大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
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其战略收缩企图。因此,首先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主力突然奔袭北宁线,连克昌黎、滦县、北戴河、绥中、义县,包围于锦州、锦西、山海关。战役的关键在于攻克锦州。为此,东北解放军在塔山、高桥地区阻击敌人的东进援军,从10月10日至15日,我塔山阵地前打得敌兵尸横遍地,使敌11个师的兵力不能前进一步。从沈阳西进援锦州的国民党廖耀湘兵团,被解放军钳制在彰武、新立屯一带。10月14日,东北解放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31个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十万余人,俘敌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部主任范汉杰。锦州的解放,关上了东北的大门。在解放军的威慑与争取下,长春守敌曾泽生率部起义,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投降。19日,长春解放。对于西进援锦的廖耀湘兵团,解放军一部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进行阻击。主力从20日夜起由锦州地区秘密迅速向东北方向回师。26日,将行进中的廖耀湘兵团包围在黑山、大虎山及其以东地区。经两天一夜的激战,至28日晨,全歼该敌十万余人,俘获兵团司令廖耀湘。我军乘胜前进,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歼敌十四万九千余人。至此,辽沈战役结束。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共歼敌四十七万二千人,包括号称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两大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完全解放了东北。这一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我军增加到300万人。从此,我军在人数上取得了优势。

淮海战役:

中央军委指示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至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发动淮海战役。为统筹领导,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委以“临机处置一切”的权力。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第一阶段的重心是歼灭黄百韬兵团,打掉徐州东翼的劲旅。华东解放军分三路南下,向黄百韬兵团发起总攻。黄沿陇海线由东向西收缩,企图靠拢徐州。解放军的一路越过陇海线,南下宿迁、睢宁,迂回黄的南侧。8日,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和张克侠率三个半师二万三千余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解放军当即穿过该部防地,直插徐州东侧,切断了黄百韬的退路。11日,将黄百韬兵团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22日,将该敌全部歼灭,黄本人被击毙。此间,中原解放军攻克战略枢纽宿县,截断了徐州、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为战役的第二阶段。黄百韬被围困于碾庄时,蒋介石命令黄维兵团从河南南部平汉线出发,向徐州、宿县前进。11月25日,中原解放军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完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12月1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弃守徐州,率三个兵团共27万人马向西南逃跑。华东解放军猛追三天,将该敌全部合围在河南的陈官庄地区。敌十六兵团企图突围,被全歼。12月6日,中原解放军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至15日,将该敌十余万人全部歼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兵团司令黄维被生俘。为配合平津战役,以免傅作义部撤逃江南,中央决定对杜聿明残部在两周内不作最后歼灭,解放军进行战场休整。到1949年初,平津诸敌已无逃跑可能,淮海战役进入最后阶段。1月6日,解放军向杜聿明部发起总攻,10日,全歼残敌,活捉杜聿明。至此,历时65天、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全部结束。是役共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包括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的两大主力第五军、第十八军,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29日,华北解放军一部(杨成武、李井泉的第二十兵团)包围了张家口的敌人,平津战役开始。12月8日,新保安之敌又被我军包围。这样,华北敌人的西窜之路被断绝。由山海关、喜峰口、冷口三路入关的东北解放军,动作神速,出敌意外,于12月12日至21日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塘沽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这样,华北敌人已无南逃之路了。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合力完成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略部署后,就要先打两头、后取中间了。12月22日,一举歼灭新保安之敌。24日,解放张家口。这时,解放军向平津守敌发动和平攻势。天津守敌陈长捷部负隅顽抗。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发起猛攻,经29小时激战,次日解放天津,全歼守敌十三万余人,活捉警备司令陈长捷。17日,解放塘沽。上述四地的解放,北平已陷入解放军百万大军的严密包围。经中共努力争取和一系列谈判,傅作义将军接受了中共条件,同意和平改编。1月31日,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接收防务,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解放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歼灭和改编敌军五十二万余人,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渡江战役:

又称京沪杭战役,是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占领当时中华民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政治、经济中心,强渡长江并向中华民国国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之战役。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最终中国共产党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以及经济中心、当时世界四大都市之一上海。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解放南京: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②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的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彻底翻了身: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下进军令后,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下,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500千米战线上,奋勇渡江作战。
渡江作战是分东、中、西三个集团军进军。20日晚,中集团军在巢湖、无为一带的姚王庙、大套沟地段,利用敌二十军与八十八军换防这个弱点发起登渡,给敌人一个致命的打击。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解放军只用了30分钟就给撕开了一个长达10千米宽的口子,先头部队向敌纵深勇猛地插进去。21日拂晓,七个主力团渡过了长江,占领铜陵、繁昌地区,并向纵深发展。中集团军登渡首战告捷。西集团军在贵池、湖口间突破敌人的防线,占领东流、彭泽、至德、殷家汇、贵池等南岸阵地。东集团军也在镇江、江阴间向敌的防线猛攻,在打退了英帝国主义兵舰紫石英号的挑衅后,争取了江阴守敌7000人起义,控制了江阴要塞,封锁了长江。解放军连克扬中、江阴、镇江等地。三路大军胜利渡江,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25艘舰艇在南京以东江面起义,另一部23艘舰艇在镇江江面向解放军投降。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一侦察队划一只小船偷渡过江,得知敌人防守南京的卫戍部队──暂编第四师已弃城逃跑。在南京地下党的帮助下,侦察队便从下关码头搞回一只渡轮。原包围两浦的解放军,于23日傍晚,分批从浦口渡江,南岸许多民船也划过来接应解放军渡江。当晚,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红旗插上了伪总统府。
5月14日,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在九江至武汉地段,也进行了胜利的渡江作战。16、17日解放武汉三镇。


发现相似题
与“《建国大业》以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