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政治

首页
  • 单选题
    有人说,只要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坚持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无所谓的。这一观点
    A.肯定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B.肯定了所有制对整个社会生产过程的影响
    C.肯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D.否定了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本题信息:政治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有人说,只要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坚持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无所谓的。这一观点A.肯定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B.肯定了所有制对整个社...” 主要考查您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的反作用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生产决定消费
  • 消费的反作用
  •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 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生产决定消费含义:

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即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含义:

是指生产发展,一方面推动收入增长,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增加消费品数量和降低消费品价格,从而使人们购买力提高。


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 阐释 举例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特定的产品只有生产出来,才能谈得上对它的消费,否则就谈不上消费 有了彩电的生产,才有了对彩电的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消费方式就是怎样消费的问题。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 网上购物;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使用手机游戏
生产决费的质量和水平 人们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源于社会生产的大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消费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的发展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总会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生产的发展刺激了人们消费的欲望
 

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强调消费什么的问题。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强调怎样消费的问题。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结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特别提示:
①消费对象的产生是影响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前提。通过不同的消费对象的消费,可见消费的方式的不同,同时也可以体现消费水平的差异。
②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首先是生产决定消费,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生产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消费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注意不是消费决定生产,凡认为消费决定生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社会再生产过程: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结论
生产决定消费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重视消费,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含义:

是指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可以带动一个产业或几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表现 阐释 举例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消费具有导向作用、动力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近几年,由于人们对健康和休闲的需要,美容、健体、娱乐、旅游业随之兴旺发达起来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其再生产都是通过人自身的休息、睡眠,以及消耗食物、娱乐服务来实现的   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反作用包括促进作用和阻碍作用,因此不能把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等同于消费促进生产。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特别提示:

①消费对生产的调节作用
②消费对生产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当消费的增长和变化与生产的增长和变化相适应时,消费对生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消费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就会对生产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我们既要反对重生产、轻消费,也要反对盲目的超前消费,更要反对铺张浪费。
 


社会再生产过程: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结论
生产决定消费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重视消费,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解答有关消费的试题必须立足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来分析:

(1)扩大内需可以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分配(收入)与消费、交换(物价)与消费的关系来分析。  
(2)消费的作用:可以从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来分析。

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市场不旺,需求不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必须做到:
(1)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能力。
(3)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4)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5)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
(6)开拓农村市场,开拓农村新的消费热点。
(7)控制CPI过快上涨,稳定物价,提高人们的购买力。


 国有经济的含义:

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集体经济的含义: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含义:

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成分比较:

成分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含义 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是其支柱 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城市股份合作制。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积累和税收。对发挥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有重大意义,对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可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制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形式比较: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含义 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依法在内地设立的独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特点 以手工劳动为主,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 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 投资分配
作用 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对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对比: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不同点 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  非社会主义性质(私有)
成分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体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 决定社会主义性质,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基础,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生产,促进就业,繁荣市场,解决资金不足等方面,有较大作用
态度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相同点 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地位平等,公平竞争;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现状;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基本经济制度

(1)是什么--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它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二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为什么----原因
根本原因: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原因: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3)怎么办----态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把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

①内涵: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地位: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③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不是国有资产)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④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⑤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措施)

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①含义:国有经济是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是与我国较高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

②意义:发展壮大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③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而不是简单的数量上,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占支配地位,要支配和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运行态势和重要缺有资源。

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区分: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强调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和产业有所差别。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强调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
(3)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关系: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控制力、影响力。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区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制度与体制保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一般包括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专指所有制结构。
(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解答考查所有制结构方面的选择题,要注意几个易错点:

(1)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成部分,并非社会主义经济。
(2)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并非每个地方都占主体地位。
(4)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并非国有资产。
(5)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地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体现平等竞争,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公有制是主体,非公有制是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的含义:

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及养殖的办法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分类: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种植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广义上的农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又称之为“大农业”。

工业的含义:

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

第三产业的含义:

又叫服务业,是人们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国有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也就不会有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其他部门;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
②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具体问题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人均资源低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③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快,反之亦然。
④由此可见,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怎样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做到:

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这是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具体应做到:
①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②靠科学技术(关键) 。积极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关键。
③增加对农业的物资和资金投入,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基础和物质保障。
 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这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这是将我国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
⑤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挥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作用。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民小康

关于粮食问题: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粮食的地位看,粮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粮食是战略物资,是特殊商品。
②从我国具体国情看,我国耕地少,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粮食供给一直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状态,而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国内,这是维护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③从粮食的市场发展趋势看,近几年世界粮食产量也呈下降趋势。
④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生产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工业的分类:

按照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工业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工业最初以手工业的形式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确立后,逐渐发展为机器大工业,此时工业才真正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意义上讲工业是指机器大工业。)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国民经济的主导,这主导作用集中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财政收入和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比较:①角度不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从我国国民经济的部门和行业划分角度来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角度来说。②表现不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个部门进。  3、大力发展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我国工业的现状:

(1)成就:初步形成了以机器大工业为主的局面,具有相当规模。较高经济增长速度,门类较齐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我国工业结构不合理、效益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工业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大,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

我国工业发展途径:

(1)大力振兴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等。支柱产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栋梁,支撑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厦。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而这些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恰恰又是比较薄弱的。只有极大地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才能缩短我国同工业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4)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加强基础工业,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面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跨越式发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是可持续发展。
三是集约式发展,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文明式发展,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

第三产业的层次(分类):

第三产业可分为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及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服务的部门。 

第三产业的地位: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程度如何,很重要的是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体现出来的。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建立起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之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合理的结构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具体包括:
①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
②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的问题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经济,增加结业岗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三产业、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等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
③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④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什么说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2)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之,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第三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仍然相对滞后,比重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没有形成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拖了国民经济的后退。因此加快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这样必然使大量的社会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被束缚在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造成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还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着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的倾向,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商业、金融、交通、邮电和各项服务事业的发展,导致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拖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建立起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之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形成合理的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三大产业囊括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与行业,它们在国民经济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工业不断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保证它们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方便了消费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反过来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挤的发展。 总之,三大产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这一有机整体。 
(2)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三大产业关系还不协调,第一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第二产业素质还不高,第三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三大产业的结构还不合理。
(3)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样可以从资源配置的“两只手”来分析。)


发现相似题
与“有人说,只要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