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化学

首页
  • 填空题
    (1)①将下列科学家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模型用线连接起来:

    ②原子结构发展阶段的历史顺序是_____________(用序号A、B、C、D填写)
    (2)原子结构的演变过程表明__________(多项选择,选填序号)
    A.人类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是发展变化的。
    B.现代原子结构已经完美无缺,不会再发展。
    C.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原子学说的发展。
    D.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完善现象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存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将会得到补充和完善。
    (3)在打开原子结构大门的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许多科学方法,除模型方法外,请从下列方法中选择出人们在认识原子结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_______(多项选择,填写序号)
    ① 实验方法 ②假说方法 ③ 类比方法 ④推理方法
    本题信息:2011年0109期中题化学填空题难度一般 来源:于丽娜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1)①将下列科学家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模型用线连接起来:②原子结构发展阶段的历史顺序是_____________(用序号A、B、C、D填写)(2)原子结构的演变过程表明__...” 主要考查您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的组成及组成粒子间的关系

化学中的科学家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 原子核的组成及组成粒子间的关系
  • 化学中的科学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各电子所具有的能量不同,因而分布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内做高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

电子层:

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存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分别用n=1,2,3,4,5.6,7或K、L、 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的化学性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核外最外层电子数。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得失电子能力)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 2),已达稳定结构,既不易失电子也小易得电子,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较易失去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其单质表现还原性。
(3)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较易获得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其单质多表现氧化性。
2.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显正价还是显负价及其数值大小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其一般规律可归纳如下表: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超过2个,L层为次外层时不超过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4)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K层,当K层排满后,冉排L层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层数相同而位置不同的电子层中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小一定相同,如N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排8个电子;N层为次外层时,最多只能排18个电子而不是32个电子(2×42=32)。


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的比较:


原子的构成:


化学中科学家的贡献:
 
(1)1803年,道尔顿提出的假说:元素的原子以其原子质量为特征
(2)1808年,盖·吕萨克提出的假说: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3)1811年,贝采里乌斯提出的假说:不同原子显不同电性,因而产生吸引力,由此形成化合物
(4)1887年,阿伦尼乌斯提出的假说:电解质在溶液中会自发离解成带电的粒子
(5)1834年凯库勒发现苯,1866年提出本分子的结构,后人称凯库勒式。
(6)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
(7)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8)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9)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着色剂 


发现相似题
与“(1)①将下列科学家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模型用线连接起来:②原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