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下图为“海河流域图”,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海河流域形成春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考查您对河流特征
中国的气象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中国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河流的水文特征:
(1)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2)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3)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4)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5)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水位变化:
(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随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2)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径流量大)
(3)有冬季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形成春汛和夏汛——东北地区的河流
(4)墨累—达令:上游流经亚热带湿润气候——夏汛;下游流经地中海式气候——冬汛。
流速:
从地形坡度(落差)分析
山区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坡度小,河流的流速小
含沙量:
从植被覆盖情况分析土质气候流速经济活动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尤其是上游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例如:珠江,东北地区的河流。
黄河:
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少,夏季暴雨集中,冲刷严重,含沙量大。
冰期:
从纬度位置、气候分析例:
东北――纬度高,中纬度,寒温带,秦淮以北――位于暖温带,冰期短,
秦淮以南――流经亚热带,冬季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无冰期入海口
盐度:
入海口水量的季节变化与雨季结合。
例:长江:冬季――盐度高夏季――盐度低
河流水系特征描述:
(水系特征是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与地形最密切)
(1)河流长度、流向
(2)流域面积
(3)支流数量及其形态(如;密西西比河是放射状水系)
(4)河网形态、密度
(5)落差或峡谷分布
(6)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
重点解析——等潜水位线:
类似于等高线,潜水面相等的点连成线。
潜水位高低和地形起伏相一致。
潜水流动方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等潜水位线与河流、湖泊相交时,其数值等同于河面、湖面的海拔。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等潜水位线(潜水面的等高线):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河流的流向与等潜水位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5)计算潜水的埋藏深度一地的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地表的距离)等于该地的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的交点的数值差。
(6)判断潜水与河水的补给关系
等潜水位线方法:
方法1:首先,作出河流两岸的潜水流向;然后,依据潜水的流向进行判断。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汇合,则潜水补给河水;若潜水的流向向河流分开,则河水补给潜水
方法2:依据等潜水位线的凹凸关系判断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高处凸向低处,则河水补给潜水河流流经处,若等潜水位线是低处凸向高处,则潜水补给河水。
方法3:做垂直于河流的辅助线与等潜水线相交,比较同一水平线上地下水和河水水位的高低来确定补给关系若潜水位高则潜水补给河水,反之则河水补给潜水。
合理布置取水井和排水沟: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潜水汇流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取水井(或排水沟)应布置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并与等潜水位线平行。
等潜水位线有关问题:
特征 |
应用 |
数值 |
判断地势分布和河流流向:地势高处潜水位高地势低处潜水位低潜水埋藏深度=地面海拔—潜水海拔 |
疏密 |
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密—流速快;疏—流速慢 |
走向和 |
潜水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从高处指向低处 |
闭合 |
中心潜水位低:地下水开采过度 中心潜水位高:降水多或大水漫灌 |
水井的位置:
地下水汇集(潜水位线类似于山谷处)埋藏深度小处
排水沟的问题:
一般这类题所说的排水沟是指能将坡面上的地下水迅速排出,以免引起滑坡或大堤跨塌,所以与等潜水位线平行,有利于地下水流走。
概念 |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
形成原因 |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
发生日期 | 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3-4月和10-11月 |
路径 | 偏西路径、偏北路径、东北路径 |
天气特征 | 北方:大风、降温、雨雪、箱冻、暴风雨,有时还带来沙尘暴南方:降温、冻害、雨雪 |
影响地区 |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其中:东北(次数)最多、华北次之、西北、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
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
危害 | 强烈降溢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
防御措施 |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渊和预报,采取防寒措施 |
灾害 | 成因 | 我国的时空分布 | 危害 | 防御措施 |
台风 |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气旋 | 每年的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省区 | 给沿海地区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③建沿海防护林 |
暴雨洪涝 |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 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和我国东部地区。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 |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影响交通;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 ①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监测 ②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③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防洪 |
干旱 |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 ①改变农业结构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④营造防护林 |
东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
气候、地形 | 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 | 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
土地类型 | 耕地面积大 | 草原广阔 |
农业部门 | 种植业为主 | 畜牧业为主 |
畜牧业经营方式 |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 | 靠天养畜 |
主要受灾灾种 |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 | 雪灾、旱灾、虫灾 |
风险 | 农业灾害风险大 | 牧业灾害风险大 |
灾情表现 | 农作物受灾面积等 | 牲畜掉膘、死亡 |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及作用: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
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遥感(RS)技术的特点: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②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2、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信息集成与分析:
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②灾害评估与预报: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方式 |
实例 |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
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
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
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 防御措施 |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
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 |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
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 |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
部分自然灾害类型 | 防御措施 |
洪灾 |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 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
旱灾 |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 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 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 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
沙尘暴 | ①退耕还林、还草 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 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 ④工程固沙 |
风暴潮 |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 ②建设、恢复海防林 ③保护沿海堡礁 |
滑坡 |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 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
泥石流 |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 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
蝗灾 | 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 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
赤潮 |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 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 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
中国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
一、北方、南方地区
二、西北、青藏地区
三、北京
1、地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
2、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40°N,116°E);
(2)地理区域位置: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华北地区);
(3)地形区及行政区域位置: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西北经河北省出居庸关进入内蒙古高原,东北经河北省出山海关进入东北平原,向东经天津达渤海,距渤海仅150千米,向南是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向西经河北省出太行山进入黄土高原。
3、气候:
(1)处于暖温带;
(2)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寒冷干旱。
4、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1)北京市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兴建许多新区和卫星城;
(2)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注意保持旧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同时兴建地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华世纪坛以及一些高级旅游饭店和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
(3)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以及由环路和放射路组成的城市快速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关村是我国最早的高科技园区。
三个特别行政区:
四、香港
五、澳门
六、台湾省
1、位置: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弯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北临东海、南临南海、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
2、台湾自然地理: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最高山是玉山,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最长河是浊水溪,最大湖是日月潭,气侯是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侯,温暖湿润。
3、资源:
(1)台湾岛是美丽而富饶的宝岛,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2)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之称;
(3)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森林之海”的美誉,樟树世界闻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4)旅游资源:我国东部最高峰玉山,日月潭等;
(5)台湾岛其他的美称:“东南盐库(海上盐仓)”。
4、经济:
(1)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产品以工业产品为主。有利因素有: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工;海岛多港口;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2)台湾最大的城市和省会是台北,最大的海港是高雄港,台湾的城市分布在西部。
5、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
(1)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十一、长江沿江地带
1、地理位置:以长江为生命线的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的攀枝花。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区域。
2、自然条件:
(1)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2)气侯是亚热带季风气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3)属于湿润地区,地理区域属于南部地区;
(4)流经地形区自西向东依次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5)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水运便利,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
3、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以及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构成一个“H”型格局,是承东启西的纽带。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和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2)沿江地带的城市:
①依托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其他资源及相应产业,形成四大城市密集区:上游是重庆、中游是武汉、下游是南京和上海。各个城市都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②上海是“龙头”城市并是全国最大城市,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最大的商业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③中下游地区城镇分布密集,上游地区沿江城市较少。
(3)沿江地带的工业: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①四个工业基地,自上游到下游: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沪宁杭等城市组成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②两个工业走廊: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的“钢铁工业走廊”;上海、南京、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的“汽车工业走廊”。
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相互协作:西电东送和产业转移。
4、生态环境问题:
(1)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危害: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水库淤积,降低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洪水灾害。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
(3)沿岸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严重。酸雨区广布:西南酸雨区、华中酸雨区和华东酸雨区,其中华中酸雨区是全国最大、强度最高的酸雨区。(图8.33p85)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水体和土壤酸化,对植物和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4)治理长江: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上中游建水库,调节河流季节水量变化;下游退耕还湖,清理河道,增加蓄洪能力。
四大高原区域特征:
四大盆地:
四大平原:
与“下图为“海河流域图”,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海河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