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世界近代史上德意志统一和美国统一的方向都是由北方到南方。下列各项中,属于决定两国统一方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较发达
    B.南方实力较弱
    C.北方有统一的决心
    D.南方是农业区
    本题信息:2012年甘肃省模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苑爽娜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世界近代史上德意志统一和美国统一的方向都是由北方到南方。下列各项中,属于决定两国统一方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较发达B.南方实力较弱...” 主要考查您对

美国南北战争

德意志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美国南北战争
  • 德意志的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南北战争含义:

又称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参战双方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联邦)和美利坚联盟国(简称邦联)。


南北战争的爆发:

1、背景:
(1)美国独立后,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发展迅速;
(2)南方种植园经济与北方工业经济矛盾激化;
(3)矛盾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

2、概况:
(1)内战的爆发和初期战况:
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林肯总统爆发标志:
②1861年4月,南方的一些州建立南部同盟,接着挑起战争。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节节失利。
(2)战局的转折:
①为扭转战局,林肯政府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②1863年,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北方军队获胜,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3)战争的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3、内战的战场:
包括陆地和海洋两大方面。
陆战场包括了美国东南部的广大地区,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流域,分为两大区域:东战场主要集中在弗吉尼亚境内的里士满和华盛顿周围地区;西战场主要集中在田纳西——密西西比河流域。
海战主要是北方对南方海岸的封锁、内河的小规模海战及海上私掠战,整个战争可分有限战争和总体战争两大阶段。

4、影响:
(1)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内战维护国家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战争初期,南方在军事上有利条件:

1.南方在本土作战,熟悉地形,易于就近得到补给。所以,尽管南方经济落后,海岸又被严密封锁,后勤补给系统也落后,却没有因补给问题而影响过任何一次战役。  
2.南方军官素质高于北方。美国高级军官以南方人居多数,名将罗伯特?李、“石墙”托马斯·杰克逊、两个约翰斯顿、两个希尔斯、朗斯特里特以及博雷加德等人均是美国军事将领中的佼佼者。开战时900名美国陆军军官的1/3、海军军官的1/4加入了南军。而北方,高级将领多由政客担任,不乏庸才。因扩军速度过快,许多人一入伍就成了尉级甚至校级军官。因此北方军官各层次普遍缺乏作战经验。  
3.南方的战备工作已进行了10年之久。南方首脑人物早在1850年就已预见到南北之间的分歧非武力不能解决。威廉?特列斯考特宣称“没有一个国家政治上的成熟不是经过严酷而灼热的内战”。在1860年大选期间,南方已预料到林肯将获胜。南卡罗来纳州率先成立了“一分钟人”的民兵进行军训。林肯当选后,南方各州纷纷建立了“一分钟人”民兵,南方城乡各地还建立了各种军事组织。战争爆发时,南方已征召了10万志愿军。由于经常处于黑人暴动的威胁之下,所以南方奴隶主普遍能骑善射。1862年4月16日,南方还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义务兵役制使部队兵源得到了保证。战时南方军队人数为:1861年7月,11.2万人;1862年1月,35万;1863年1月,44.7万;1864年1月,48万;1865年1月,44.5万。南方军队尽管人数比北方少一半,但却凭着较高的素质弥补了人力的劣势,与北方整整抗衡了4年之久。  
4.南方军火工业较发达。南方工业尽管落后,但是却把军火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里士满的兵工厂年产步枪6万支;里士满的特里迪加钢厂设备优良,可制造钢甲和重型大炮。南方还生产大量的火炮、火药和雷管等。南方还预先储存了大量武器弹药。林肯的前任布坎南曾支持把许多武器弹药运往南方储存起来。此外,联邦重要的军火库、军事要塞和海军基地也多设在南方。南方宣布叛乱后,很快便占领了这些地方,获得大批军火,仅武器就有19万件,财产总值3000万元。  
5.南方还得到英法等国的各种援助。由于南方是英法两国工业用棉的主要供应者,两国政府都从削弱美国实力、维护本国廉价原料来源的立场出发,全力支持南方。奴隶主集团也自恃棉花的重要性,得意洋洋地夸耀:“你们不敢对我们的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敢对棉花开战!棉花就是王”。英法两国仅从1861~1863年便输送给南方步枪40多万支。此外,南方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港湾,使北方海军防不胜防,而南方则可以很容易地避开北方的封锁,从国外运回物资进行战争。南方奴隶主自恃有这些有利条件,认为很快就能打败北方。但南方根本的弱点是:双方经济力量相差悬殊,这就注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林肯扭转战局重大的革命措施: 

1.1862年9月22日发表初步的《解放宣言》,1863年1月1日正式发表《解放宣言》,庄严宣告:凡参加叛乱的州的奴隶“从现在起永远获得自由。”允许“条件合适的”黑人参加北方的军队。宣言击中了南方的要害。敲响了近200年罪恶奴隶制的丧钟,使400万黑人奴隶看到了自由的曙光,鼓舞他们起来斗争。宣言还使世界人民认识到美国所发生的不仅是一场内战,而且是一场埋葬野蛮的、非人道的奴隶制度的正义战争。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英法人民支持北方的正义事业,阻止了英法两国进行武装干涉的企图。需要指出的是,林肯解放奴隶主要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林肯对陆军部副部长查尔斯?达纳说过:修改宪法以便禁止奴隶制度,是一项最重要的军事措施,等于是在战场上补充了至少相当于100万人的新部队。林肯还指出:为了拯救联邦,解放奴隶是军事上一个必然的步骤。  
2.1862年5月20日颁布《宅地法》这是林肯采取的又一项重大措施。美国独立以来,领土急剧扩张,劳动者和移民迫切希望无偿分配西部土地。但是,政府一直采取高价出售的政策,广大民众难以问津。为此,人民群众争取以民主方式分配西部土地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宅地法》规定:一个人只要交10元手续费,就可以得到160英亩土地,耕种5年后就可获得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这一规定实际上是把土地廉价地赠送给人民群众,从而基本上满足了几十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虽然在宅地法实行过程中曾出现土地投机等弊端,但它毕竟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斗志,加速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  
3.武装黑人
1862~1863年,林肯决定实行武装黑人的政策,这个政策一公布,马上有大批黑人涌到招兵站,争先恐后地报名当兵。在前线,也不断有逃亡奴隶参加到北军的行列。黑人投身战场给北军增添了一支生力军。因为黑人最仇恨奴隶制度,具有为自身的解放和自由献身的强烈愿望,所以作战非常勇敢。内战中,黑人应征入伍者共23万人(直接参加战斗的有18.6万人),另有25万黑人在军中服务;组建了黑人团160个,其中有步兵团140个,骑兵团7个,炮兵团13个。此外,还有11个独立中队和炮兵中队。黑人部队统称为“联邦黑人部队”,指挥官大多由白人担任。  
4.实行征兵制
内战初期,北方实行的是志愿兵制。1863年3月3日开始实行《征兵法》,它规定凡年龄在20到45岁之间的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从而使参军服兵役成为国民义务和强制性行为,这是美军历史上的一大变革,对于北方军队兵力的增长起了巨大作用。1862年底北军只有55.6万,1863年底便达92万,1864年又增加30万。  
5.改组军事领导机构林肯撤换了作战消极的麦克莱伦,几经挑选,1864年春任命格兰特任全军总司令。格兰特撤换了平庸的伯恩赛德、比尔等高级将领,任命智勇双全的谢尔曼为密西西比河战区司令,哈勒克为参谋长,米德为波托马克河战区司令北方以前没有统一指挥,各战区司令自行其是。经过这次改组,林肯建立了以他为首的最高统帅机构。他负责全局指挥;陆军部长斯坦顿负责兵员和给养;哈勒克为总统顾问,负责与军事人员的联络;格兰特通过参谋部负责全军及波托马克军团的具体指挥,17个战场司令都要听其调遣,格兰特对上则向林肯和陆军部长斯坦顿负责。这体现了文官领导原则,把行政和军事领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战争决策的效率。  
6.采取镇压反革命和打击投机倒把的严厉措施从1863年初起,共逮捕了“铜头蛇”及各类反革命分子1.3万人。林肯采取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新政策,如向富人征收了5500万美元的累进所得税用作军费。
林肯的上述政策,充分调动了北方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北方组建了许多工人团队,大批黑人入伍,南方黑人也纷纷逃亡。战争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革命战争阶段。  


德意志的统一: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已得到迅猛发展,德意志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1870年,其工业生产已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分裂状况已成为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俾斯麦实施“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① 行政权:宪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国家,其中普鲁士王国占特殊地位;皇帝和宰相是帝国国家制度的中轴,权力极大;议会并无实权;规定了军事警察制度。
② 立法权:议会实行两院制。联邦议会(相当于上议院),权力巨大,议长为帝国宰相,议员由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帝国议会(相当于下议院),权力较小,具有立法权,但任何法案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无行政监督权。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作用
①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②德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③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④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比较:

(1)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
(2)不同点:
①君主方面: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不掌握实权;而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实权,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②政府方面:英国首相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与内阁一起对议会负责;而德国政府的宰相由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③议会方面:英国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限制王权;而德国议会只拥有制定法律和批准预算的权力,对政府和皇帝没有监督权。


德意志统一的背景:

1、统一的必要性:
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这与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局面形成了尖锐矛盾。表现在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统一的度量衡;
②商品输出和海外争夺需要有强有力的国家力量为后盾。
2、统一的可能性:
普鲁士具备了领导统一运动的条件和能力表现在
①普鲁士经济发达,实力雄厚;
②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③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
④统治阶级野心勃勃;
⑤对资产阶级能够照顾和作出让步;
⑥俾斯麦的杰出才干和强有力的外交政策。

德意志统一影响:

1、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2、法国和奥地利受到遏制,德国成为新兴的强国,改变了欧洲格局。
3、统一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后来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评价“铁血政策”:

1、这一政策是针对阻碍德意志统一势力的,无论由谁,用什么方式来完成统一在客观上都是历史的进步,在这个大前提下,“铁血政策”应予以肯定。
2、德意志的统一没有其他道路可供选择。当时德意志的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无产阶级不成熟,只有容克阶级有能力支持普鲁士国王完成统一。德国统一只有自上而下一条路,既然如此,“铁血政策”只是实现统一的手段而已。
3、俾斯麦在领导统一运动时并非只一味依赖“铁血政策”,而是把它与灵活的外交活动巧妙结合,萨多瓦战役后对奥地利的宽容就说明了这一点。

德意志帝国宪法:

1、背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国的统一最后完成。
(1)统一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四分五裂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中心力量和人物:专制色彩浓厚的普鲁士、俾斯麦。
(3)统一方式:王朝战争。
(4)统一结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
2、颁布:1871年4月
3、内容:
(1)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
(2)皇帝拥有巨大权力,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任免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
(3)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皇帝任命非议会选举,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4)议会行使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议会权力很小。
4、特点: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5、评价:
(1)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延续。
(2)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3)帝国的专横统治也引起社会不满,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俾斯麦:

出生于勃兰登堡省的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实行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他宣称自己的信条是“人总是追求荣誉和财富的”,于是,他日益变成资产阶级化的容克。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
1859年任普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在此期间,他对普鲁士的国内政治现状和国际斗争风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的政治和外交才能得到锻炼并日益成熟起来。俾斯麦希望德意志能尽快统一起来,但主张统一必须在普鲁士的领导下进行;他还了解到德意志的强邻俄国和法国都不希望德国统一,而在德意志内部,奥地利一定会同普鲁士拼死争夺统一的领导权,因此,普鲁士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非以武力和战争为后盾不可。1862年9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月底,他在议会即席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在这次演说中,他宣称:“……虽然我们不去寻求,但很难避免德意志的纷扰,这是真实的。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普鲁士必须集聚她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曾一再到来而又被放过。自从维也纳条约以来,我们的边界就不是为一个健全的政治集合体而适当设计的。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大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错误──而必须靠铁和血来解决。”他不理睬议会的态度,擅自支付经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他认为只要实现了统一,资产阶级就会拜倒在他的脚下。此后,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按他精心设计的计划进行。例如,在联合奥地利对丹麦的战争中,故意为以后对奥战争留下伏笔;在对奥战争取胜之际,他又考虑到日后在对法战争中需要有奥地利的友好态度,因此力排高级将领要乘胜进入维也纳的意见,与奥签订了比较宽松的和约,表现了精明的外交手段和高超的战略眼光。后来,他曾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普鲁士军队以战胜者的姿态进入敌国首都,这对我们自己的将士当然是非常愉快的回忆,但对我们的政策并没有必要:因为这样一来,就会像把任何一块旧有的领土割给我们一样,使奥地利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我们完全没有如此迫切的必要,这只会使我们以后的相互关系中增加多余的困难。……胜利后的政治指导原则应该不是探究可以从敌人那里榨取多少东西,而是只考虑什么是政治上必要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俾斯麦成为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

普奥对丹麦的战争: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发动了一场王朝战争,目的是想从丹麦手中夺取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个地区位于丹麦和易北河之间,濒北海和波罗的海,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德意志的容克和资产阶级早就对它们垂涎三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本来是两个小公国,长期以来从属于丹麦国王,但是它们不愿与丹麦合并,都有自己的议会和行政机构。石勒苏益格同丹麦的关系比较密切,它的南部居民是德意志人,北部居民是丹麦人;荷尔斯泰因的居民基本上都是德意志人,按维也纳会议规定,它又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1863年,丹麦新国王即位,颁布新宪法,企图把这两个公国并入丹麦,引起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强烈抗议。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决定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1月,普奥对丹麦的战争爆发。普奥联军于当月即占领了荷尔斯泰因,2月又占领了石勒苏益格,丹麦战败。10月,签订《维也纳和约》,丹麦放弃对两公国的统治权。普鲁士得到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占领荷尔斯泰因。在对丹麦战争中,普鲁士摸清了奥地利军队的底细,为日后击败奥地利提供了条件。同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分属普奥,成为两国不断摩擦的根源,为普鲁士的挑衅提供了机会。

普奥战争:

对丹麦的战争结束后,普奥矛盾尖锐起来,普鲁士开始积极着手准备对奥战争。军事上,陆军部和参谋部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外交上,俾斯麦利用俄奥矛盾,取得了俄国在未来的普奥战争中保持中立的可能,并用含糊其辞的“补偿”作诱饵,换取了法国的中立默契,1866年,又同意大利结盟。1866年6月,普军进攻荷尔斯泰因,普奥战争爆发。德意志的一些邦国如巴伐利亚和汉诺威等参加奥地利一方作战。为收复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意大利参加普鲁士一边作战。当时,欧洲许多国家都认为奥地利必胜无疑。但是,事态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普军按照其周密的作战计划行事,行动迅速,攻势凌厉,速战速决,很快就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普军继续向南推进,主战场转到波西米亚。7月3日,普奥双方各投入二十多万兵力在捷克克尼格来茨附近的萨多瓦进行决战。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开始时形势对奥军有利,普军一度很紧张。在战役的紧要关头,普鲁士援军赶到,出击奥军右翼,打乱奥军阵脚。而奥军却不得不分兵对付意大利军队,抽不出援兵。在这次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普军直逼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普奥战争共进行了七周,故又称“七周战争”。8月23日,普奥签订和约。奥地利答应退出德意志邦联,旧邦联宣告解散;承认普鲁士在美因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同盟;同意把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和法兰克福市等划归普鲁士;双方同意不干涉巴伐利亚、符登堡等南方诸邦的独立自主。对奥战争的胜利,使普鲁士取得了德意志统一运动的领导权,大大加强了它在德意志的地位,同时也改变了普鲁士国内形势,过去一度反对俾斯麦的资产阶级现在也欣然拥护俾斯麦的政策,容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进一步加强。

普法战争:

普奥战争以后,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暗示,如果普鲁士同意法国的东北部领土扩展到莱茵河西岸,法国就支持普鲁士在德意志境内的领土吞并。俾斯麦设计让法国把要求写成书面照会,然后加以拒绝,并公布于众。拿破仑三世在外交受挫以后,进一步要求吞并比利时和卢森堡,遭到普鲁士的反对,普法矛盾激化。1868年,西班牙女王流亡国外,王位虚悬;经过多方选择,决定挑选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族的一个亲王利奥波德为西班牙国王。法国非常不满,对普鲁士进行了威胁,要求霍亨索伦王族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俾斯麦趁机把普鲁士国王给他的关于法国要求的电报略加修改后,送报纸发表。普法双方都觉得自己受了侮辱。1870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战争开始后,欧洲各国都认为法国一定会取胜,法国首相说,他是怀着“轻松的心情”宣战的。拿破仑三世在战争开始后不久,就亲自上前线,接过了指挥权,希望能像拿破仑一世那样取得辉煌的战绩。拿破仑三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普军的力量。事实上,战争开始前,普军已经作好了作战准备,在德法边界集结了五十多万军队、一千多门大炮和大量军用物资;法军只有三十多万兵力,指挥能力和军事装备也不及普军。战争开始时,法国一度取得了一些小胜,但很快普军便分兵三路反击。8月初,普军已经占据了战场优势和主动权。4日,普军攻占法国右翼前哨维桑堡,打开了进入法国阿尔萨斯的门户。6日,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军在维桑堡以南同普军交战,惨败而逃。同一天,普军在洛林的福尔巴赫战役中,又击败了法军中路主力。三天之内,法军在边境三战中连续失败。普军跟踪追击,迅速占领了阿尔萨斯全境和洛林大部分地区,战争转移到了法国境内。法军在夏龙重整军队,准备一战,但普军从两翼包抄过来,切断法军退路。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被普军包围在色当城内。9月1日,普军集中优势兵力,猛攻色当城,法军损失惨重。次日,拿破仑三世率10万法军投降。普军长驱直入,侵入法国内地。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1年1月28日,法普签订《巴黎投降和停战协定》。2月,新成立的法国梯也尔政府与俾斯麦签订了和约草案,3月初,法国议会批准了这一草案,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部分地区。


发现相似题
与“世界近代史上德意志统一和美国统一的方向都是由北方到南方。...”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