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     ]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本题信息:2010年0103期中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 主要考查您对

水稻和黍,农作物

刀耕火种,耒耜和石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水稻和黍,农作物
  • 刀耕火种,耒耜和石器

商周时农作物的种类:

商周时的农作物种类,有属于谷类作物的黍麦等,也有属于经济作物的桑麻等。记载商朝谷物品种的资料,主要见于甲骨文。但甲骨文中所记的谷物名称的字,至今也并没有全部认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编》所收的四千多字中,属于谷物的有黍、麦、禾、粟等。在商代以前,稻谷的生产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谷物。在文献记载中,稷常与黍字连称。黍和稷这两种谷物很相近,但黍有粘性,稷没有粘性。所以,在商朝,主要粮食作物黍、稷、麦、稻等都有了。
到了西周,农作物的种类就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已具备。黍,俗称大黄米。《诗经》讲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可见其地位重要。《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可见黍为待客细粮。稷,周人称始祖为后稷,又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可见稷在周人心目中有很高地位。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常指秆上无毛,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有时作为粟的别称。麦,在周代已是主要粮食之一。周代粮食品种已有大麦、小麦之分,主要供蒸煮后粒食。麻,麻是古代庶民布衣的主要原料,麻秆可以为薪烛。除此以外,麻子也是粮食的一种,周人将麻与禾、麦并称,说明麻很受重视。稻,周代时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种植。

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1)中国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三个起源地之一,独立起源,自成体系。较早形成了北方种植粟黍、南方种植水稻为主的格局,并形成了以种植业为核心、农牧采猎并存的结构。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基础。
(2)早期农业包括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早期阶段。原始农业阶段人们使用木石工具,生产技术上主要采用刀耕火种,实行撂荒耕作制。传统农业的早期阶段也就是夏商周时期,生产力有所进步。木石工具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出现了金属工具。生产技术进步,休闲制取代撂荒制,农作物种类更为丰富,精耕细作技术在某些生产环节出现。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3)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4)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夏商农业生产工具:

夏商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和骨器为主。反映夏文化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和其他同类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的实物。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石器中,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等;还发现了骨器,有骨铲和其他骨制工具。在东下冯遗址也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出土。其他同类遗址所发现的器物,大体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木器易于腐朽,在考古发掘中夏朝至今未发现木质生产工具。不过在商朝遗址中,都发现有木耒痕迹。据史书记载,夏朝应该是有木耒的。当时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时,砍伐就用石斧,启土时用木耒、石铲,收割时用石镰和石刀等。从商朝的考古发掘情况看,安阳殷墟1958—1959年发掘出土了二百三十多件石质生产工具,其中镰、刀、斧的比例最大。
关于青铜农具问题,长期以来,商代的青铜农具出土甚少,只有零星发现。1976年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其中青铜铲7件,属于农业生产工具;还有铜锛共9件,但是否用于农业生产还是未知。1963年、1974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朝遗址中,也发现了一批青铜农具,有臿2件,斧1件,锛5件,斨4件。在郑州关外商朝炼铜遗址中,发掘出土了铸造铜镢的陶范。据不完全统计,青铜农具的数量仅三十多件。这与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比,与石器、骨器相比,数量显然太少。所以,目前只能说明商朝已使用青铜制造的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起不了主要作用。

西周的主要农具:

西周的农具种类与商代大体相同。起土农具仍是木耒、木耜与石铲。虽然木耜的刃部可以装上石刃或骨刃,但出土农具中仍罕见套在木耜上的石刃或骨刃,说明西周时期的耒、耜基本上仍全是木制的。因为耒、耜是最主要的农具,所以耒、耜成为当时农具的统称或代称。
中耕除草的农具主要是铲(时称“钱”)、锄(时称“镈”),收割农具主要是镰与铚。铚是割穗的短镰。铲、锄、镰、铚,绝大多数都仍是石、骨、蚌器。


发现相似题
与“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