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1)秦始皇与隋炀帝虽是有名的暴君,但又是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都曾主持修筑了伟大的工程,请各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项制度?请写出该制度的两条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3)材料三这句话是谁说的?可以看出他在民族关系上执行什么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4)说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三条唐朝繁荣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马游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1)秦始皇与...” 主要考查您对

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灵渠

大运河的开通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

天可汗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盛世经济的繁荣(茶、筒车、曲辕犁、陶瓷业唐三彩、长安的繁荣)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灵渠
  • 大运河的开通
  •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
  • 天可汗
  •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 盛世经济的繁荣(茶、筒车、曲辕犁、陶瓷业唐三彩、长安的繁荣)

秦长城:
公元214年,秦始皇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打败匈奴后,为防止其再次南下,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我国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灵渠:
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地区,下令开凿灵渠,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中原地区通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对匈奴和南越的战争的的意义:
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海南,北到辽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在这个广大的地区内住着各族人民,由于统一在一个国家的政权下,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并解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秦长城: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为巩固隋朝统治,加强南北交通,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民工几百万,利用了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了一条贯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特征:
1.古代最长的大运河,全长2000多米。
2.成为南北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大运河还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
3.隋朝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经这样评价过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尽管人们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大运河的开通,但是它至今还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果没有隋炀帝在大运河乘龙舟游玩,他修筑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媲美。”那么,应该如何评价隋炀帝?
1、隋炀帝的功绩:
(1)589年,被隋文帝杨坚任命为大将军,灭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开通大运河,成为了贯通南北的水路,加强了南方与中原的联系。
(3)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正式开始。
(4)修筑东都洛阳,使洛阳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隋炀帝之过:
(1)开通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修长城都是同时展开,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人民生活悲惨。
(2)好大喜功,三征高丽,不仅士兵死伤半数,还征调劳役兵役,导致田地荒芜,农村经济破坏。
(3)为张扬国威连年出巡,三下江都,奢侈浪费,所需费用均由所经过的州县的百姓承担。
(4)采用严刑酷法,凡是反抗朝廷者,不问缘由,皆斩。
3、如何正确评价:
隋炀帝即位后,下令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修订了法律,主要是针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进士科,促成了科举制的形成;兴办学校,访求遗散图书,并加以保护;几次派遣使者去流求和西域,加强了内地同边境的关系。但是,隋炀帝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倚仗国力富强,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背井离乡,造成大量田地荒芜,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年年远出巡游,三游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游,大造行宫,严重骚扰了地方百姓的正常生活。他三次远征发兵进攻高丽,穷兵黩武。他制法却不守法,采用严刑酷法威逼百姓,终于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隋大运河示意图:
 
大运河由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开通大运河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政治上,是巩固隋朝封建政权的需要,通过运河直抵江淮,为加强统治者对南方的控制和东都洛阳与南方的联系。
经济上,江南地区经过六朝人民的辛勤劳动,成为了富庶的地区。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质不足以供应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必须从南方转运,陆路运输,运输量小,费用又高,利用旧河道开通运河是最好的选择。
(2)从军事看,由于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需要运输大量军队和军需物资,利用河道快速便利。
(3)从个人因素上看,开运河也与隋炀帝本人游玩作乐,眷恋江南景色和物质繁华也有直接联系。
2、影响:
(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科举制度:
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明经、进士:
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科举制度的特征:
1.从文化渊源上来看,科举制度是儒家所崇尚的“大一统”政策和精英治国的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3.就其发展轨迹和功能变迁而言,科举制度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与衰亡的历史进程。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为国家选取良才的通途蜕变为人才成长的桎梏。
4.从经历时间来看,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期间将近1300年的历史,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对比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有什么进步性:
1.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九品中正制评定等级的标准是门第,出身豪门者即可评定为上品,出身寒门者只能评定下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是面向全阶层的读书人,实行相对公平的竞争,特别是宋代实行糊名法,门第的作用无法发挥。
2.有利于选拔出有真术实学的人才。正因为九品中正制评的标准是门第,士族纨绔子弟无真才实学即可授官,寒门子弟即使才德优秀也不能授官。科举制有着择优录取的原则,并且随着发展也增加了乡试,省试,会试和殿试。使得士族无真才实学子弟无法通过家族来获得官位,而庶族地主有真才实学子弟很快得到了提拔,国家也选出了真正有才学的人。
3.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力,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魏晋时,士族势力逐渐壮大,并且逐渐了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因此,九品中正制名义上是国家指派中正评定等级,但是实际是门阀士族们的操控的晋升工具。科举制是由礼部统一主持考试,并且经过殿试由皇帝考核,这样,国家真正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力。


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1.原因: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子弟中选拔,而庶族子弟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的注重门第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2.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招揽人才,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
3.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4.发展:
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的意义:
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科举制度对我国历史进程以及世界的影响:
1.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
2.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养和文学艺术的的发展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3.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阻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潮的发展。
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的影响。科举制度所流传下来的部分优秀的措施,至今仍然被我国和世界各国所沿用和发展。


 




唐朝的进士科最受重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不过,进士的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一二,所以当时有“三十岁老明经,五十岁少进士”的谚语。那时的考试条件很差,进士、明经的考场设在贡院的东西两廊,时间往往是正月、二月,长安的天气很冷,常常遇到雪天,唐诗有“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的描述。但是实际只是在屋檐下席地而坐,还要答卷子,滋味和不好的;后代王朝虽然改善了考场,不过条件依然很艰巨。
“天可汗”:
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贞观初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对东突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政策,在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领,唐政府皆给予官职。对颉利可汗,也归还家属,赐给良田美宅。这对北方各族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突厥各部首领凡来到长安的,都拜为将军(武官,在大将军之下)、中郎将等官。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达到一百多人,几乎占了朝廷的一半。在朝廷上可以看见突厥酋长带刀守卫,突厥人身着官服。
唐太宗改变了历代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对其首领优礼相待;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所以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在唐太宗巩固边疆的战争中,少数民族将领和首领起了很大作用。
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力最强、历史最长、贡献最大的王朝之一。它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唐都长安是当时中外交流的一个重要舞台,侨居着大量外国客商、使节、学者、僧侣和留学生。中国的造纸术、丝织技术、建筑技术、医学、瓷器等,正是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从海上来与中国开展贸易的有日本、新罗、印度、斯里兰卡、波斯和大食等国家和地区。

唐文化的特点:
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明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唐文化繁荣的原因:
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最终导致了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传统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是唐文化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路上: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和欧洲
海上:海上向东得以到达朝鲜日本向南可以经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远到达波斯湾
邸店和柜房:
隋唐时期出现在市经营场所,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房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银行的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唐三彩:
是唐代陶器的杰出代表,它是在白地陶胎上刷一层五色釉之后,以黄、绿、白、赭、蓝等颜色绘成花纹图案,在烧制而成,有各种人物和动物等,色彩鲜丽,造型生动,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
隋唐两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
2.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
4.隋唐政府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对比汉代和唐代手工业分布和原因:
1、汉代: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方或者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开发早,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2、唐代:主要集中在运河沿岸和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大运河的开通带来沿岸交通的便利,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自魏晋以来,江南和长江流域得到开发,农业发展较快。
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1.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
(1)圩田更加普遍;
(2)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2.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1)大运河利于农田灌溉;
(2)唐设职官管理水利;
(3)创制筒车和曲辕犁。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唐朝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 .产地分布广(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
2 .生产规模大,产量多(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
3 .分工细,品种多,新产品(陶瓷业有唐三彩,有瓷中有著名的秘色瓷)
4 .技艺水平高,融入外来风格(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唐朝商业繁荣:
1.交通便利。商人遍布全国,交通要道上有私家店铺,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便利。
2.货币规范。唐朝初年,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从此,开元通宝成为了唐朝通用货币。
3.市场发达。
(1)交易场所固定;出现了市。
(2)政府管理市场;
(3)市有邸店柜坊;
(4)限制规模时间;
(5)出现夜市草市。
4.经商的人很多。唐朝采取不抑制商人的政策,而且准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市。

城市的兴旺:
1.长安、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
2.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唐后期,扬州成为了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

筒车:
 

唐三彩: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说:“秦始皇平六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