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课后,想探寻近代以来成都的交通变迁情况,他们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一些相关资料。
    材料一

    图1滑竿            图2轿子            图3人力车          图4马车          图5自行车

    材料二

    图1成都上班高峰                    图2成都地铁                  图3双流机场

    (1)该小组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2)材料一中,除了图5自行车还仍被人们广泛使用外,其他的出行工具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在现实中你还能在哪里看见它们的身影,请举两例说明。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体现了成都交通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4)据统计成都私家车的排名已居全国第三,但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拥堵也成为影响人们出行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本题信息:2012年四川省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苑爽娜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课后,想探寻近代以来成都的交通变迁情况,他们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一些相关资料。材料一...” 主要考查您对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中国近现代铁路与公路

中国近现代水运与航空

史料的价值

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

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 中国近现代铁路与公路
  • 中国近现代水运与航空
  • 史料的价值
  • 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
  • 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

(1)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
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
(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
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
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新中国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1、人民当家作主是建国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城市居民的劳动就业问题,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③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不法商贩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得到群众的拥护,统一财经的措施解决了供求、劳资等矛盾;
④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
⑤进行了增产节约运动。这样到50年代初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基本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发展原因是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从农村到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沿海到内地形成开放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国后社会生活的表现: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从衣、食、住、风俗等方面都有具体表现。
1、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走出了过去千篇一律的“蓝海洋绿海洋”,开始追求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品牌效应。衣着的变化不但说明人们富裕了,也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变化,而且服装材质丰富,设计新巧,工艺水平也提高了。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国力在增强。
2、从“食”的角度来看,经济体制改革后,粮食产量增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取消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1987年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可结合教材中学思之窗的内容,完成思考题。也可结合本地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从物资匮乏到产品极为丰富,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普通人家的餐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3、从“住”的方面来说,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由普通平房到简易楼房再到90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1991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七平方米,2001年已经达到10.5平方米,十年的时间增加了50%。到2001年底,中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已经达到13亿多平方米,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人们的居住质量也在进一步改善,不仅满足于宽敞舒适,在环境优雅、价格适当、个性装饰等方面有了更多要求。为使城市建设更趋于合理化、规范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管。同时,中国的住宅建设更加注重人性、生态和环境保护。
4、从“社会风俗”方面来讲,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居民的休闲生活更加多彩,休闲度假、郊区游、出境游以及娱乐健身等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内容,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菜篮子工程:

所谓“菜篮子工程”,是指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从1988年5月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各级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将产、销通盘考虑,解决我国主要鲜活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菜篮子”工程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通过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将科研、生产、批发(供应)、销售、管理等部门集中起来,组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以丰富市场供应,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经过十年来的实施,我国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和水果等六大类鲜活农产品的产量以年均7%到13%的速度增长,使我国居民的“菜篮子”日益丰富充足。截止到2002年,我国年人均蔬菜占有量已跃至311.1千克,远远超过世界人均105千克的水平。现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昆明等许多大中城市蔬菜日上市品种在50个以上。菜篮子工程取得了喜人成绩。


交通事业的发展:


铁路,更多的铁路:

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
2、1888年,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火车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3、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在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魏源在其编撰的《海国图志》中都介绍了当时外国的铁路、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
(2)铁路在中国的起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
1874年,英美两国商人合资开设了“吴淞道路公司”,买下了今河南路桥堍到吴淞一带的田地,在未获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偷偷修起了铁路──淞沪铁路,1876年7月3日,淞沪铁路的上海江湾段正式通车,不到一年,淞沪铁路乘客就已经超过了15万人次。但是由于遭到清政府的反对,不久这条铁路即被拆毁。
(3)伴随中国近代化的步伐,第一条铁路诞生了:
1878年,河北开滦煤矿开掘了第一口竖井,为了运输煤炭,清朝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中国自己制造了第一辆机车。
(4)中国铁路的发展与中国人的自强奋进息息相关:
京张铁路是詹天佑独立主持并胜利建成的连接北京和张家口的一条铁路,全长200多千米。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
(5)铁路建设的发展与民族独立、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民国时期铁路发展缓慢。新中国建立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相继建成了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成昆铁路、兰新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筑路工人又开始挑战“世界屋脊”,开始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经跃居到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水运与航空:

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2、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定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史料的价值:

1、史料用途: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史料≠历史≠历史学,但史料是史学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史学认识的唯一根据,是史学认识的基础,是史学认识的中介。历史学是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来反映历史。
2、史料搜集:
力求广泛、丰富。
史料的搜集是整理和考证的基础,史料的考证是史料整理的必要手段,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详尽而可靠的史料,这样就便于史学家正确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来重现历史。
3、史料运用:
(1)必须经过考订、鉴别,以确认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去“伪”存“真”。
4、史料的分类: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社会学资料、民俗学资料。

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

它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它能为我们提供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信息。但人类历史是极其丰富多彩、全方位、活生生的客观存在,而流传下来的史料(即使是非常翔实的史料)与客观历史过程相比总是比较片面的、局部的、零碎的、死板的,而且不可避免地要渗进史料制作者的主观意识。史料的这种简约性和主观性便决定了史料不是历史。史学是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它必须以史料为基础。离开了史料,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史料决不等于史学,更不能代替史学。人们只能在认真地、全面地、科学地整理、分析、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和本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历史学。


文字资料:

就是文字记载的遗迹。记载种类分为两种:一种是当时人的记载或撰述;另一种是后人的追记或撰述。

实物资料:


是指人类在过去的活动中遗留下来的不含文字或含少量文字的残存物,它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考古学所取得的成果。其中遗址即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城堡、宫殿、村落、住宅、作坊、寺庙等等,如长城、故宫等。墓葬是人们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场所。遗址和墓葬及出土文物都是当时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反映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真实情景,对史学研究起重大的作用,如秦始皇陵附近的兵马俑坑,长沙马王堆汉墓等等。总之,以考古资料为主的实物资料,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布范围广,而且由于它自身特有的属性,使它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一般文字资料无法替代的作用。
第一,它比文字史料更直观、可靠;
第二,在断代上具有数据的精确性;
第三,在史前史的研究中占支配地位;
第四,能够引证、充实、纠正文字资料。

其它资料:

(1)社会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
(2)社会调查资料、“口述史”资料等。


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1、专著:刘知几的《史通》;梁启迢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2、方法:
①史学方法:是研究历史的方法的简称。在研究史学方法上较有成就的是唐代刘知几和近代梁启超
②基本方法:
一是历史表述上看是长编法和类叙法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史实分析上看是结构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及其联系。还有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发现相似题
与“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