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材料:“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孝”。今天,我们仍然提倡“孝”,但反对“愚孝”,要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提倡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它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
    (1)运用人生价值观知识,分析提倡“孝”文化的哲学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0111期中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较难 来源:范付纸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子女对父母的“孝”。今天,我们仍然提倡“孝”,但反...” 主要考查您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唯物辩证法含义: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与万物普遍联系”和“按自身规律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形而上学含义:

指事物的本质、道理、规律。形是表象、外在的意思,形而上学就是超越表象,找到人眼不可见的、高于表象/现象、对表象/现象起着决定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
在孙正聿的《哲学通论》中叙述如下:人们通常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其一,是在近似于“哲学”的意义使用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一种追求和论证超验的“存在”即超越经验的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理论。由于传统的思辨哲学家都把“哲学”视为关于超验的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所以他们也在这个意义上把“形而上学”视为哲学的同义词或代名词。其二,是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指一种以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哲学理论,是指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思维方式。


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区别:

辩证法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事物的否定是事物的外因作用的结果,是外力、主观强加于事物的
否定和肯定的关系 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能够包含否定,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否定和肯定都是绝对的,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
否定同发展、联系的关系 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扬弃” 是联系和发展环节的中断,不是“扬弃”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是根本分歧。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是根本分歧。

辩证否定:

(1)辩证否定的内涵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否定的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4)辩证否定的意义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易错点: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提醒:
①肯定一切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肯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
②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割断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也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另一种表现。

坚持辩证法:

(1)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青年学生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3)我们要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4)把辩证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5)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坚持辩证法要以坚持唯物主义为基础。


辩证法:


辩证法的主要派别:

①唯心辩证法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不断的变化发展的
②唯物辩证法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不断的变化发展的


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务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②外延不同:价值包括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人生价值仅仅包括人生领域的价值;价值观是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属于主观范畴。
(2)联系:人生价值是价值在人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1)世界观支配人生观。世界观包括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生观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世界观是形成价值观的基础。世界观决定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反过来,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又会使科学的世界观更丰富、更完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
(3)人生观与价值观是相互影响的。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从集体和社会的整体需要出发,去看待事物对人的效用关系,以形成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客观分析人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

(1)含义:
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集体主义价值观正确地处理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我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


实现人生的价值:


警示:

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意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也不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实现人生的价值:


警示:

(1)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不能用今天的成熟嘲笑前人的幼稚,也不能因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妄自菲薄。
(2)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虽然因人而异,但是并非没有客观标准,坚持真理,走历史必然之路,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持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则是正确的原则。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