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发觉自己处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 主要考查您对第二次工业革命
洋务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许多技术上的发明都是一些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的工匠依据实践经验而取得的成果。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发现的影响。
(2)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在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逐步传播来带动后进国家,其发展进程缓慢而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的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概况:
1、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成就: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4、意义:是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
(3)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资本的胃口更大,它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洋务派: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
洋务运动:
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洋务派和顽固派:
两派的分歧:洋务派认为应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长技”来“自强”;顽固派则坚持认为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违背了“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
两派的共同点:由于他们都属于封建统治集团,所以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纲常名教”,都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维新派与洋务派: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目的不同,洋务派是巩固清朝的腐朽统治,维新派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内在联系: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部分人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形成早期维新派。
洋务派与顽固派:
1、清朝统治集团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但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主张的相同点。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为代表。在这些人中间,李鸿章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两派都主张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3、洋务派与顽固派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的不同。
洋务派主张面对现实,委曲求全,师夷长技徐图自强。
顽固派因循守旧,坚持祖宗成法,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仇视一切改革。
4、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维护清朝的统治,必须依靠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地主阶级洋务派:
晚清统治集团原本都是顽固派,洋务派是从顽固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两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迥然不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
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比较:
相同:都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反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不同:维新派所宣传和主张的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比维新派进步,他们所推崇和要学习的是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2、反应:
推崇和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比维新派有了明显的进步。
3、代表人物有:
孙中山、章太炎、黄兴、邹容、蔡元培等。
4、表现:
①是在兴中会誓词里,就有了“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表明了他们对民主共和制的向往。
②是20世纪以后中国出现了许多的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他们创办报刊、翻译西方社会政治方面的名著等。其中邹容在《革命军》中呼吁革命,宋教仁在认真探究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基础上,绘制了他心目中的共和制度和议会政治的理想蓝图。
③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西方民主政治进行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如孙中山设想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革命”和解决民生主义问题的社会革命同时进行,这就是针对西方国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现实,根据中国国情进行的适当改造的结果。
5、结果: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
6、评价: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宣传家群体:
在清末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涌现许多著名的宣传家,国内的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是他们活动最为集中的两个地方。其中有的人是由传统的士子转变而来。如蔡元培本为清朝进士,章太炎虽然不求科举功名,但早年接受的也完全是旧式教育。他们都是在时势的感召下,思想逐渐趋新,终于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更多的人则是年轻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像邹容、陈天华、宋教仁、秋瑾等都是典型人物。当时革命活动的主要途径,一是进行武装斗争,再就是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二者相辅相成。就宣传方面来说,创办刊物,著书撰文,翻译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有关国家民主革命的历史,是其重要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从20世纪初年,即开始形成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热潮,课文中提到的邹容及其所撰写的《革命军》,在这中间即十分显著。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1、内容:
(1)民权思想:
形成完善——从兴中会建立到同盟会建立
主要内容——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主要目的——建立政体;反对帝制;争取人权
三民主义之间关系——紧密结合、完整体系、目的一致
(2)五权分立思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2、孙中山思想的特点:
思想更民主,手段更革命;结合中国国情,参照西方政治不足,思想有创新。
3、关系 :
三民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相互密切联系。
4、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评价 :
(1)孙中山心中的民主思想,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核心,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制。
(2)从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看,康有为、梁启超是保皇和改良,孙中山则要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有局限性: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等。
与“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