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张謇是晚清的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但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热忱创办实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了9个公司的投资。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应该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工业上。他曾呼吁说:“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内在中国地方增设纺机150万锭之约。果如所计,十年之后,我国棉业无伸展余地。”他还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一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1600万两,其中三份之二都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然而好景不长,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1)依据材料归纳张謇是如何走上实业救国之路并使企业获得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走下坡路,原因何在?张謇的企业由盛转衰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贵州省月考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张謇是晚清的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但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热忱创办实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了9个公司的投资。...” 主要考查您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张謇和大生纱厂)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张謇和大生纱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海外华侨也竟相投资国内工商业。政府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口用消费品一律专购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经久不衰的抵制口货运动,作用很大。

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1、时间: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 (1912——1919) 
2、原因:
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②“实业救国”的影响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④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根本原因) 
3、表现:
①轻工业发展较快;
②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
③纺织业的中心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④面料是第二大工业; 
⑤重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4、影响: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短暂”的原因: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获得较大发展,但仍然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发展程度有限。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大大超过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国机器采煤量的75%,拥有全国纱锭总数的46.7%、布机的59%。日本控制了中国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民族工业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又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
②进入19世纪20年代,大批民族工业或被外资控制兼并,或因产品竞争力弱而亏损闭歇。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影响:

(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逐步壮大,这就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也逐步壮大,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一部分的代表——维新派站在救亡图存的前列,登上历史舞台。
(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这种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束缚,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

(1)1927~1936年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①获得较快发展的原因:
第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虽不同性质的战争接连不断,相对而言仍属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对民族工业的破坏不很严重。
②概况:
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
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经济日益萎缩。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抗战爆发后,许多民族资本家为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毁灭,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他们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在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需要,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就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
民族工业萎缩的原因:
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和野蛮的经济掠夺。
②官僚资本的压榨。
(3)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①原因:
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②表现:
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主要形式,同时也为列强的商品输出开辟了道路,这使得在甲午战争前已经逐渐解体的自然经济,在许多地区已经是面临崩溃瓦解的境地,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中国贫穷落后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国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
(2)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工业当作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3)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允许外资在华设厂,无法再禁止中国人设厂,又为了利于增加税收,便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出现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3、困难:举步维艰
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从军事工业起家(而不是从民用工业起家),直到甲午战后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才成为中国近代化主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造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人才缺等不足,导致竞争性不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家又多是官僚地主、贵族商人转化而来,对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必不可免地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某些轻工业部门艰难成长,重工业几乎为零。而且,中国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分布不平衡。这种畸形的民族工业,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近代化正常发展道路。
4、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此,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状况:

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在总资本额上占中国产业资本总数的70%,而官督商办、官办企业仅占30%。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但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是艰辛而缓慢的。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依然举步维艰。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戊戌变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逐渐形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发生了洋务运动,七十年代,出现了商办的近代工业,这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甲午战争前,洋务官僚腐败,已有一些洋务企业转为商办。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不得不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减少阻挠和限制。一些爱国的地主、官绅、富商、士人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决心创办实业,振兴经济,抵制洋商,以拯救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新创办的厂矿企业共六十二家,总投资额一千二百四十多万元。不仅原先基础较好的沿海、沿江和东南地区的上海、广州、天津、青岛、武汉、苏州、杭州、无锡等地的工厂企业有所发展,就是像内地一些地方也都出现了近代工业和机器采煤业。尽管这六十多家新兴工矿企业有百分之八十属于轻工业,最大的投资额也只有八十多万元。但是,中国近代工矿企业这几年的发展,无论就速度之快和地区之广来看,都是前所未有的。
当时资本雄厚的企业大体上都是官僚、地主、有功名的士人以及买办创办的。这些人跟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具有较多联系,他们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而那些占资金总额不到百分之八的小企业,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这种阶层差别,构成了他们对清末政局持改良或革命的不同态度的社会基础。尽管1894~1895年间,既发生了改良派领导的上书请愿,也出现了革命派准备发动的武装起义,但就全国范围说,改良主义思潮还占据主导地位。
改良主义思潮的出现正是资本主义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开始发展的结果,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出现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都是出身洋务官僚和跟洋务派上层有密切关系的人士。他们并没有最终摆脱洋务思想的束缚,但都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仅靠学习西洋制炮造船绝不能达到真正富强的目的。因此,他们在政治上提出了新的主张,有的人宣扬君民共主,推崇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有的人向清廷上书,请开议院。有的人鼓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成立股份公司,跟帝国主义列强展开商战。他们的这些政治思想,直接间接给予关心国事的康有为等改良派以影响。由此可见,甲午战争失败后,改良主义思想逐渐演进成为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政治运动,是有其历史和社会渊源的。正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才出现了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呼声,才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维新派,也才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发生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张謇是晚清的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但他不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