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1.本段的大意是:                                          
    2.从哪三方面描写了皇帝爱新装。
                                                                                                                                       
    3.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从本段内容可以看出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5.本段可分为几层,并写出层意。说说这段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仿照本段,写一段话,用上画线的词语。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陈丽竹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 主要考查您对

仿写句子

补充句子

表现手法

童话,寓言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仿写句子
  • 补充句子
  • 表现手法
  • 童话,寓言阅读
仿写句子:
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
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单句或复句,都列入仿句。
句式:
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对于句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①句子的类别:
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两大类;
单句又有非主谓句和主谓句,复句又有多种类型。
②修辞的角度:
要研究哪一种句子最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思想感情,更具有说服人、感染人的表达效果。
从句子的类别研究句式是对语言现象的静态上进行分析的,偏重于认识和理解,主要解决怎样做到使语言表达正确无误的问题。
从修辞的角度研究句式是对语言现象的动态分析,偏重于运用,主要解决怎样做到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鲜明、有力的问题。

仿写技巧:
常见的仿写句子的考查类型有:套用式仿写、续写式仿写、造句式仿写、嵌入式仿写、命题式仿写。
要答好这类题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清题干,明确仿照内容。
找出例句中的显形信息或者隐性信息。但是一部分同学总认为题干就那么几句话,有什么好审的,我看了一眼都能背出来。殊不知,背出来了也不等于你就审清楚了。
另一种情况是一部分同学心中似乎明白了,但不能在答案中有效地体现出来,可谓“心中有,手中无”。
要真正做到明确显性要求,可采用分项列举的办法,把题干的要求进行分解,把每一小点写在草稿纸上,并标上序号;
或者用铅笔轻轻地在题干上标上序号。
我们可以分解出三个显性要求:
①添上恰当的主语,
②句意与下句密切关联,
③句式基本一致。(检查答案时,我们要反躬自问:有主语吗?主语恰当吗?与下句的关系密切吗?句式一致了吗?)
仿写的句子只有符合了这三个要求,才能算是正确的。
隐性信息所隐含的内容要通过例子进行综合分析才可以得到。隐性要求也是复杂的。
但是不管例句如何变化,我们大致可以从这样几方面来考虑它的隐性要求:
①看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是长句还是短句;
②看单句内部短语的结构,看复句中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③看语体色彩,看感情基调;
④看关键性词语等等。要十分重视对隐性要求的分析。

(二)找全其模仿点,确定陈述对象
1. 句子形式:
因为句子的类别不同,语气也就不同,表达效果也就随着有所不同。这方面的研究内容除了“语气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之外,还应包括:
特殊语序、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连动句、兼语句、提示句、总结句等要一一加以分辨,防止“走形”。
在复句的仿写中有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转折句等,也就是要侧重于整句。
如是复句,仿句也应是复句,且假设、因果、递进、并列等复句关系也应一致;
如是单句,仿句也应是单句,且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相一致。
2. 修辞角度:
这种题型往往要做到修辞一致,这就要求同学们对常用的八种修辞能正确理解,并能熟练运用。
这八种修辞是比喻、比拟、排比、反问、对偶、借代、设问、夸张。如修辞使用不当,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主要要掌握的有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等形式。
比喻句的要求是要有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点,讲究贴切、通俗、形象;
而排比句的要求则是讲究结构相似、意思连贯、语气一致等。
3. 色彩角度:
如“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句话从感情上讲,饱含褒扬之情。而且仿写的语句大多是要求富有哲理的,或者意蕴含蓄的,这就要求同学们首先应该领会或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把握上下文的意脉,防止“形合而意离”的仿写。

由以上的方法指导,仿写句子还要遵循:
a)内容统一;
b)结构一致;
c)修辞相的要求;
从而使所造句符合以下要求:
1.努力从“形似”到“神似”。
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相同或相近。
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鼓励创新。
2.给仿写的句子“体检”。
看它是否有语病,是否和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能否与原文语意相连、文脉相通、融为一体。
3.语言格调要高雅。
仿句答案丰富多彩,但是同学们如果不正确审题,在仿写时会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对生活产生厌倦的态度。流露出悲观念头,体现出做人素质方面的不足。有的甚至是盲目逆反,写出了是非判断标准偏颇的怪论。由于思想格调不高,甚至错误,降低了仿句的品味,这样即使表达再通畅,也难以得到理想的分数。


仿关键句:
对关键句的仿写,不仅有利于同学们清晰地把握课文思路,深入地理解文章意蕴,而且可以从中揣摩出起承转合的技巧和升华主题的方法,从而在自己的作文中合理地借鉴利用。
如《出师表》中关键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许身社稷的誓言,也是他作为两朝辅臣忠心报国的见证。可以仿写:
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人生价值的宣言,也是他作为一位天才诗人高度自信达观豪放的写照。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他对强烈的亡国之痛的描述,也是他作为一个薄命君王的悲苦境遇的反映。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临终的遗嘱,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终生追求未遂的梦想。

仿哲理句:
哲理句是指那些能够启迪人深思或鼓舞人奋进的句子。同学们如果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索,并尝试着模仿创造,会由一条“名人格言”引出多条“凡人格言”,相信这样的训练对仿写者本人甚至对其他同学都能起到一定的警醒和鞭策作用。
仿写哲理句的过程,也就是接受生命拷问,探讨价值取向,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过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会更多地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等深层次的话题,并逐渐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可以仿写成:
“景与人都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变化,但是追求的念头是不停息的。”
如《理想》中“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石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石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石路,引你走向黎明。”可以以“希望、追求、奋斗等”进行仿写。

仿优美句:
优美句主要是指借助各种修辞手法而使文采斐然的句子。多进行一些优美句的仿写,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攻克高考仿写题,而且充分响应了作文发展等级中“有文采”的要求。
如《春》一文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同学们可以依据这些句子自己仿写训练,不仅能学习和积累优美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而且能接受高尚的情感教育。


补充句子: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意思一致。
常涉及到正确使用关联词语,运用修辞,改变句式,联系具体语境对句子进行补充和续写.

补充句子技巧:
 1、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
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
句子的基本成分就是构成句子所必须具备的词和词组。
一个完整句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的句子。
这种句子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后半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或者“怎么样”,也就是他(它)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
这两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缺一不可。如:
  同学们 学习 。      小鸟 唱歌 。
  (谁)    (做什么)       (什么)(做什么)
(2)“谁(什么)”+“是什么”的句子。
这种句子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后半部分告诉别人前面所说的“他”或“什么”是什么。如:
  李洋 是学生。         这座楼房 是工人宿舍。
  (谁)  (是什么)             (什么)      (是什么)
(3)“谁(什么)”+“做”+“谁(什么)”的句子。
这种句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
第二部分是“谁”或“什么”所发出的动作行为,
第三部分是这个动作行为所涉及到的人或物。如:
  小明 复习 功课 。      王强 帮助 同学。
  (谁)  (做)   (什么)        (谁)    (做)    (谁)

2、我们说完整话,写完整句必须注意两点:
 (1)平时我们所用的句子一般都不会只由基本成分组成,句子成分多时容易造成遗漏,
这时一定要先确定好句子的基本成分,然后再增添附加成分。如:天花板上挂着吊灯。
先确定了基本成分,再增添附加成分:
大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五盏水晶玻璃大吊灯。这样就不会丢三落四了。
 (2)句子写完以后,要多读几遍,看看它属于哪种类型,基本成分是否齐全;
这样就能保证我们所写的句子都是完整句。


补充句子教学:
学生补充的句子常见问题:
从语法角度虽然没有错误可言,但内容俗套,语言贫乏,句式呆板单一。
应对策略:教师应尽量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句子实践,让学生有话可补充,逐渐学会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提高学生补充句子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
一、鼓励大胆质疑──句子材料力求新鲜
许多学生补充句子时,总喜欢套用现成的材料,照搬照抄。
如苏教版第七册练习1补充句子练习第1小题:“广场上_________”。学生一般都填上了“广场上有天安门、纪念碑”等。
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很有灵气,运用起来“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拓展思路,选择新鲜材料补充句子,充实内容。
如“广场上________________”。看了此题,你会提哪些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生活材料在脑中得以再现,提出了以下问题:
广场上美吗?广场上人多吗?广场上热闹吗?广场上最近发生了哪些事?……
学生提出的问题百花齐放,句子所涉及的材料方方面面,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二、调动语言积累──句子表达力求具体
部分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只要句子完整即可。因此出现了像“广场上很美。广场上人多”这样说错又不错的句子。
细细推敲,句子内容表达欠具体,显得空洞,更谈不上语言文字美的意境。
当然,如果把“怎么美、人怎么多”描写到位,句子自然而然就具体了。
就此,可以问学生哪些好词佳句表示美,表示人多?且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学生通过充分调动已有的语言积累,在脑子里重现。
如表示美的好词佳句:彩旗林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
表示人多的好词佳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像潮水一样……
这样,补充句子练习就成了好词佳句擂台赛,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亢,下笔如有神地写出了:
①广场上彩旗林立,百花齐放,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②广场上人山人海,只见那彩色的河流向东流去。
③广场上不但花团锦簇,而且人流如潮。
要做到句子内容表达具体,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一些好词(包括一些关联词)、佳句(包括使用修辞的句子)。

三、体悟句子情感──句子形式力求多样
补充句子仅在句子材料上拓展,内容表达具体方面作探究,我认为还远远不够,还得从句子表达形式方面作一番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句子补充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应该表达怎样的情感。
如“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到表达了对广场赞美之情。要表达赞美之情,还可以用什么句式来表达?
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用反问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难道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吗?
有的说用感叹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补充句子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补充句子的材料应新鲜,内容应具体,句式应多样,为学生真正学会补充句子架桥铺路,最终水到渠成。


表现手法:
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类别:
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表现手法却有很多。
例如: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等。
象征:
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以小见大
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
《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
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
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
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
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加质感和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
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加入炉篝,重加锻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轮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
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雾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类比:
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作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说法,并举例说:“如光和影都是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由于声呈波动状态,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动状态。”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误以为类比就是同类相比,其不谬哉

讽刺
“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
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
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
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悬念,联想,想象,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创设意境、用典、讽刺、类比。
 
象征、比喻手法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联想和想象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
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
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
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
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
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
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
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二者有相同点:
首先,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
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和一些寓言故事。
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一个公认的道理。
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侧面描写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反衬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 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 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 远近 通感 白描 绘声绘色等)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②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③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三、不同文体:
①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②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③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④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⑤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童话:
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
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寓言:
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特点:
篇幅大多简短;
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是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童话特点:
1.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
2.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3.童话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
4.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去开展离奇的情节,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
5.它常常采用象征手法塑造幻想形象以影射、概括现实中的人事关系。
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
同时童话故事总是把恶和善极端化,通俗地说,就是坏人非常坏,好人非常好。好人很善良,坏人很恶毒。
比如《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很善良,而皇后很恶毒;《灰姑娘》里,后母很恶毒,灰姑娘很善良。
6.童话里往往还包含了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凶恶的怪兽等元素,使故事能够引人入胜,打动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一般来说,童话故事主要是写给孩子的,不过,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样能够在童话故事中找到快乐,让心灵纯净。

寓言的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
2.强烈的讽刺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合适于儿童欣赏的故事。
寓言:
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1、有所寄托的话
2、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一、从概念上看:
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
如《田螺姑娘》、《神笔马良》等。
寓言:就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寓,就是寄托,即借助于某种故事形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汉书·叙传上》里的“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尽管文字简洁,但已形成有相对完整情节的简短故事,而故事本身又寓含某种深刻的道理,故堪为一篇典型的寓言。

二、从篇幅上看:
童话:故事完整,篇幅较长,情节神奇曲折。如《皇帝的新装》、《蚕和蚂蚁》等。
寓言: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单纯有趣。如《塞翁失马》、《黔驴技穷》等。

三、从题材上看:
童话:多表现幻想世界,充满幻想色彩。从风霜雨雪到星辰日月,从花木草石到鱼鸟虫兽,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可加以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如《渔夫的故事》。
寓言:多来自现实生活,内容多以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批评,或对某种人的有所讽刺和箴戒。
虽然具有虚构的成份,但却是社会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如《孟子》“揠苗助长”。

四、从体裁特点看:
童话:表现为形式多样,除用散文形式写的童话外,还有童话诗和童话剧。想象丰富,幻想奇特,抒情说理,寓教于乐,突出形象性,注重趣味性,讲究可读性,如《宝葫芦的秘密》、《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寓言:表现为借题发挥,由此及彼,托古讽今,小中见大,突出讽刺性,注重实用性,讲究哲理性善于启发性。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
童话:更多偏向于故事情节,童指儿童,面向的是更多的儿童能够听得懂故事内容,喜欢或讨厌故事的人物,培训儿童的基本正义观、是非观。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寓言和童话一样都是虚构的,但寓言更通的是通过故事告诉世人一些道理,对今后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面向的读者应该是比童话的读者要略为大些的。
比如《白雪公主》可能2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听懂;而《狐狸和葡萄》可能就要5岁左右的孩子才能听懂。


童话和寓言阅读:
阅读童话和寓言是一件既有趣又快乐的事,人们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儿童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奇特,更容易走进童话和寓言的世界,感受到故事的情趣。
一、童话的阅读方法:
1. 了解童话的特点和类型
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像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起到教育人的目的。
阅读童话,首先一点是弄清文章属于下面几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童话类型,这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①拟人化童话:将动物、植物或者世界上一切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生命,模拟人的言行,成为童话的“人物”。
②人物童话:以普通人作为主人公的童话。
③超人化童话: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属于一些超自然的、幻想的、想象中的形象。
④知识童话(科学童话):把神奇的科学世界或者其未来远景用童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少年儿童的浓厚兴趣。
2. 正确理解童话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和生活真谛
童话总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提示某种道理,对儿童进行多方面的教育。
在阅读时,我们要通过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生活的道理。
如《小青石》一文就是把小青石当作人来写,让它会说、会想、有感情,通过小青石的变化,思想的转变,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为大众服务的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
3.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格化手法,童话作品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
这样,猫狗虎豹、花草树木、一沙一石进入童话领域就“活” 起来了,就成为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生灵。
因此,我们在阅读童话时千万不能独立的、静止地看待非人的有机物,而要把它们看做活生生的人。
4.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童话的幻想、比拟、夸张,还是它的思想内容,都源于现实生活,折射于现实生活。
例如:社会上有冻死孩子的事情,才出现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童话;
世界上有虚伪的、自欺欺人的人,才出现了《皇帝的新装》那样的作品。善与恶、苦与甜,笑与哭等情景在童话里出现,无一不是对社会现实的反应。
因此,我们随作者进入了一个个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上天入地、喜怒哀乐的时候,决不能小视它的现实意义。

二、寓言的阅读方法:
寓言就是“寓义于言”在具体的故事里面寄托一些话,这些话是讲某种道理或教训的。一般来说,寓言的内容都是虚构的,篇幅上都比较短小。阅读时,我们根据其特点去理解寓言的思想内容。那么,寓言应该怎样来阅读呢?
1. 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
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作故事去读,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画蛇添足》故事的起因是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像,就把这壶酒给他;故事的经过是有个人把蛇画好后,见别人没画好,就给蛇画起脚来;故事的结果是画蛇添足的人虽然先画完,却没喝到酒。
2. 领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寓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全文。
掌握艺术手法,体会寓言的生活哲理。除了理解寓言的寓意,还要根据寓言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如把《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转换成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凭做假、蒙混度日的人;
把“滥竽充数”比喻为缺乏才干而混充行家,或是比喻拿次要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3.了解寓言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情节新奇。
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所以它的层次很清楚,还往往能唤起读着丰富的联想。
它经常借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道理寄托在寓言故事中。
因此,我们在阅读寓言时不要忽视对寓言的表现方法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


发现相似题
与“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