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
    [黄省三由中门进]
    黄省三   (甲)李……李先生。
    李石清    怎么?(吃了一惊)是你?
    黄省三    是,是。李先生。
    李石清    又是你,谁叫你到这儿来找我的?
    黄省三    (乙)饿,家里的孩子大人没有饭吃。
    李石清    (丙)你到这儿就有饭吃吗?这是旅馆,不是粥行。
    1.本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                       。课文所节选的部分的矛盾冲突
                                                                       
    2.甲、乙、丙三个括号中的舞台说明,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

    A.无力地 胆小地 冷冷地                   B.冷冷地 无力地 胆小地
    C.胆小地 无力地 冷冷地                   D.无力地 冷冷地 胆小地
    3.上文在全文剧情结构中属                    部分,它运用了                                         等描写方法。
    4.从这几句可以看出黄省三和李石清性格特征的一个侧面,请加以概括。
    (1)黄省三:                                                                                    
    (2)李石清:                                                                                    
    本题信息:2006年期末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刘静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文段。[黄省三由中门进]黄省三 (甲)李……李先生。李石清 怎么?(吃了一惊)是你?黄省三 是,是。李先生。李石清 又是你,谁叫你到这儿来找我的?黄省...” 主要考查您对

文史常识

描写方法

戏剧阅读

课文理解,名著赏析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史常识
  • 描写方法
  • 戏剧阅读
  • 课文理解,名著赏析
文史常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文化典籍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应用文的常用格式,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1)“先母”“先父”已作古
“生母”一词意思就是“生身母亲”,与自己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生母”一词通常是在有相对词出现的场合下对举使用,很少单独出现。同“生母”相对的词有“嫡母”、“庶母”“继母”、“养母”、“过继母亲”等。过去,男子可以有妻有妾,正妻所生的子女称自己父亲的妾为“庶母”,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妻子为“嫡母”;
男子已有子女而后续娶,原有的子女称父亲续娶的妻子为“继母”或“后母”。当然,这些都是书面语言,至于口头的称呼,往往会因地域、方言、习惯及其它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则不会有太大出入。
而“先母”则与之有所区别。“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对此不可不慎。

(2)“家父”“令尊”是两人
说起敬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譬如说到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
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
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因此,“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而“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
很明显,“家父”、“家母”与“令尊”、“令堂”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家父”仅作子女对别人谦称自己父亲之用,别人万万用不得。“令尊”中的“令”,含有美好义,是称对方亲人时的敬词,万万不可用在自己身上。
敬词与谦词互相对应(如“令尊”与“家父”)却不可互相替代,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时时记在在心上。

(3)“美轮美奂”房屋好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能随意变更它的意思,更不能随便改变其用法。
常见于报刊之中的成语“美轮美奂”,就经常被用错或写错。
“美轮美奂”这一成语出于《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日: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奂,鲜明,盛,多。美:赞美;郑玄注:“轮,言高大。奂,言众多。”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例如:“学生中有人痛恨曹汝霖卖国贼,生活奢侈,就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美奂美轮的汉奸住宅付之一炬。”
可是,就是这么明确的写法和用法,很多人却写错、用错。
先从写法上说,这个词其正确的写法是“美轮美奂”,有时也写作“美奂美轮”。因为并列结构型词语的词序,前后调换并不影响整体语义。
另外,当“轮奂”连用,也可写作“轮焕”;焕,则有“焕然一新”之用法。如白居易《和望晓》诗有云:“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写成了“美仑美奂”、“美伦美奂”等,这些都是错的。
其次,从用法上来讲,“美轮美奂”是一种美,然而它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严格的规范。它专指建筑物之众多、高大、华美,而不是其它形式的美。有人这样写道:“导游带着大家游览了美轮美奂的彩塑和壁画。”“《千手观音》舞蹈美轮美奂,感动了全国观众。”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人在描写女性貌美时,也敢用“美轮美奂”来形容。造成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在于,把一个只能用于建筑的特定成语,任意扩大范围,运用到非建筑类的事物中去了。虽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很快,但是也不能因为很多人用错,就可以宽容地认为其词形词义可以改变。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够因为时代发展,就借助让词语“发挥更大作用”的名义乱用。

(4)“莘莘学子”多少人
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其次是“莘莘学子”一词的使用错误问题。有很多词语,人们大体上经常看到或者使用,但是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用错。
“莘莘学子”四个字连在一起,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较宽泛。
“莘莘”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均释其为“众多”之意,这样,“莘莘学子”应是“众多的学子”。
如同上面提到的那个错误标题一样,下面的例句也是因为不太理解“莘莘”之意而出了错,在“莘莘学子”前加了“一大批”、“许许多多”,或者是在“莘莘学子”后面加上了个“们”字,造成了词意重复的错误。
例如: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许许多多来自中国的莘莘学子共同为祖国祈祷;
一大批莘莘学子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者;
莘莘学子们站在主席台下,聆听校长的讲话。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所以就不能再加“一些”、“每一位”这类词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
点拨:
文史常识的掌握没有捷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辨别和识记才能准确、灵活运用,主要的考查题型也比较灵活。
其中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连线题、阅读理解与欣赏、默写题和判断题、改错题都有涉及。
中国古代主要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描写手法: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它分为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描写分类:
一、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来分:
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兼写人物和场景)。
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
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环境描写又分为:
1.自然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二、根据叙述人的表现手法:
又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换届的细致描写。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从一般意义上讲表现手法要比写作手法来得宽泛,可以说两者之间是领属关系,因为表现手法可以是戏剧中的表现手法,美术中的绘画笔法等等,而写作手法仅仅是在写作中运用的一些手法。
而描写手法也要比修辞手法范围大,不过它们两者之间是交叉关系,即描写手法中有许多是借助于修辞手法的,而修辞手法中有一部分则不属于描写手法。
而至于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应该是前两者中包括了后两者。
一、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1.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2.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4.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5.因此表现手法一般可以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这三大类。

二、写作手法:
是人们在写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如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
1.写作方法还因问题不同有所不同:记叙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议论的方法、描写的方法、抒情的方法、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
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
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最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夸张、对比、比喻、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动静结合、寓景于情、托物言志等。
2.具体一点细分一下,写作手法那么又可指特定文学样式中的一些技法,如结构短篇小说的写作手法:“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因此写作手法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三、描写手法: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分细描与白描、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虚写与实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物体描写、细节描写、渲染与烘托、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等。

四、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即象征、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双关、谐音、用典、互文、叠词等。

概念辨析:
一、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语言比较冷静客观。或借人物之口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古讽今等。

直接抒情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也叫直抒胸臆。

二、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
修辞方式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其内涵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三、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
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实际上都是一种创作方法,但其内涵不同。
表现手法内涵可从如下多个方面考虑:
①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②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呼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③结构特点(前后呼应、结尾点题、对比、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
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四、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
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
说明方法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说明方式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平实说明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词等;
生动说明主要指用华丽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副词、叹词等。 

五、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
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戏剧:
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
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
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外部结构分为幕、场、景等,其任务是根据舞台条件的要求,解决时间和地点的问题。
内部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
戏剧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戏剧语言也极富个性色彩。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
1、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统一性等等,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
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2、话剧、歌剧、戏曲剧本,虽然它们各自有一些特异性,但作为戏剧文学,又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戏剧文学的特征:
1、戏剧人物逼真,戏剧创作的中心任务是要塑造出个性鲜明并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戏剧是通过人物自身的逼真性表演,来完成一种直观性的人物形象创造,其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
2、戏剧冲突尖锐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
戏剧冲突是戏剧人物之间的抵触、矛盾和斗争。这种抵触、矛盾和斗争有3种表现形态:直接冲突、社会生活环境的冲突和外部冲突与内心冲突。
3、戏剧场面集中从形式上说,戏剧集诗歌、音乐、舞蹈诸艺术特征在一身,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写作和演出上说,戏剧不像诗歌、散文等极具个人性质,往往需要集体讨论和修改。
4、台词口语化和动作化戏剧艺术的表现力主要是凭借诉诸听觉的语言和诉诸视觉的动作,这是戏剧与生活最为接近的特色。
戏剧人物语言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既是戏剧体裁的特点,又是从事戏剧文学创作的基本功。

戏剧文学特点和要素:
包括集中性(人物集中、情节集中、场景集中)、舞台性、动作性三个特点。演员、剧场、观众、剧本三个必备要素。

戏剧种类划分:
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话剧、歌剧和戏曲外,
2、按照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在古希腊戏剧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中,只有悲剧和喜剧两类,二者是不能混淆的;
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出现了正剧,当时叫做“严肃喜剧”,也称“悲喜剧”。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悲剧、喜剧和正剧是本来就存在的。在现代戏剧中,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已不那么严格,为数最多的则是正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儿童剧、科学幻想剧等,
4、按照主题、情节分为情节剧、社会问题剧、心理剧等
5、按照篇幅规模分为多幕(或多场)剧和独幕剧、大戏和小戏等。
戏剧作品阅读技巧谈:
戏剧是综合艺术,它是集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剧作家在戏剧创作时,要根据戏剧文学的基本特性来进行创作,这个特性主要是指戏剧冲突、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主题思想等。反过来,我们在阅读戏剧作品时,就应从作品中的戏剧冲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去品读。
一、把握戏剧中的矛盾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它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而概括的反映。
把握戏剧冲突,是阅读鉴赏戏剧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
(一)抓住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1.矛盾的尖锐性。
在戏剧中,一引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织成有声有色、触目惊心的冲突,犹如一对山羊抵角,两只蟋蟀格斗,没有调和的余地。
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周朴园与繁漪、周萍、周冲等人的矛盾。这些矛盾共同作用于周朴园,使周朴园成为了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与周围的人物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冲突。
2.情节的高度集中性。
戏剧要遵守“三一律”。要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反映社会矛盾,就必须巧妙地把事件和人物集中组织在一起,使戏剧冲突鲜明突出。
如《茶馆》,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出场的人物有70多个,他们用各自的故事,汇成时代的故事,人物之间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
3.情节发展的紧张性。
戏剧冲突必须扣人心弦,波澜起伏,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当罗密欧得知朱丽叶死亡的消息后,立即买了毒药赶到朱丽叶的墓穴处,决心以死殉情;他凶狠地恐吓鲍尔萨泽,无理地咒骂坟墓。这一个原来性情温和的年青人,一下子却变得如此的暴躁。这是多么地触目惊心,扣人心弦啊!
(二)、抓住戏剧冲突的表现形式。
1.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
这是戏剧冲突的本质。
如《雷雨》中,资本家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不同意志、封建家长周朴园与繁漪的不同意志,构成了阶级、家庭的冲突。《茶馆》中,精明善良的王利发、耿介正直的常四爷等众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在相互撞击中引发着冲突。
2.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中国戏剧常注重抒发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四凤和周萍都是侍萍的亲身骨肉,要侍萍答应他们的结合,她既难同意,又无法说出真情。这使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内心深处展开了激烈的矛盾斗争。
3.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在《茶馆》中,展示的是维新运动失败后,北洋军阀混战之时和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二、把握作品的主旨
 阅读戏剧作品,要在了解作品的戏剧冲突时,要看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例如《雷雨》中的冲突有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的冲突,有鲁大海与周萍的冲突,鲁侍萍与周萍的冲突等,在众多冲突中,究竟哪个冲突是主要的呢?冲突的实质是什麽呢?
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冲突的存在和发展。

三、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了解了戏剧冲突,把握了作品主旨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了解作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以把握不同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语言、动作等方面去分析,例如,《雷雨》第二幕里有一段话,当周朴园说死去的侍萍和周家“有点亲戚”时,鲁侍萍追问一句:“亲戚?”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这一“嗯”一“哦”言简意深,生动的表达出了周朴园的伪善和鲁侍萍的刚强,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体味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还是展示冲突、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戏剧语言,因此,体味戏剧语言十分重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一)体味人物语言
1.体味其动作性特点。
戏剧是一种动作艺术,戏剧动作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发自内心的语言上,所以,剧本台词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动作性。
《牡丹亭》中的许多唱词就很有动作性,如“惊梦”中的一段:“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施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她先是沉思,继而整理饰物,接着侧身斜视,惊讶地发现自己被镜子偷映进去,然后徐步香闺。这段唱词包含了许多漂亮的表演动作:转身、抖袖、碎步、凝神等。
2.体味其个性化特点。
戏剧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情趣,要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茶馆》中,唐铁嘴一上场第一句话就是:“王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取分文!”这话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一个油滑而又可怜的江湖相士的嘴脸。
3.体味其形象化特点。
形象的语言易上口,内涵深,也充满着生活气息。
《茶馆》第一幕中,常四爷斥责在兵营当差的二德子只会欺压自己人时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利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这话极形象地表现了二德子心直口快,诙趣等性格特点。
(二)舞台说明
阅读戏剧作品时,读者多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上,忽略了舞台说明的内容,这未免使得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产生或大或小的缺憾。因此,在阅读鉴赏戏剧时,还应该仔细阅读舞台说明。
上述方法技巧是在戏剧阅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来自于戏剧阅读实践又指导戏剧阅读,因此,我们在阅读戏剧作品时,若能适当运用上述方法技巧,对于我们理解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题思想等很有好处
课内课文的理解以及课外名著的赏析,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

课文理解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理清文章的结构。
首先,可以抓住课文的题目,课题往往是最直接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
如看到“拥抱大树”这个题目,脑海中自然会出现问题:谁拥抱大树?为什么要拥抱大树?怎样拥抱呢?于是课文的主要脉络就自然呈现了。
其次,可以尝试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方法。这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变化形式,但相比较之下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
如《猎人海力布》一课,课文内容比较长,学生一时无法理清,可以让学生尝试加小标题,学生出现几种回答:分成两部分“救龙女、得宝石”和“救相亲,变石头”;
分成四部分,将以上的两部分分别再分开;也有学生分成三部分,将“救龙女,得宝石”分开……在大家相互的讨论中,学生对事情的发展过程就清晰地掌握了。
第三,找当然,对于课文结构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工具书等方法,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找特殊的句子,比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
这类句子能很好地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文章开始就以总起句告诉我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接下来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以及“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文章的结构自然就清晰了。

第三、句子的理解。
文中总会有些重点的句子,怎样在全文中找到这类句子,有时需要教师的 引导,才能找到这类句子,
如《看不见的爱》一课,学生都能理解文章中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呢?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到文中寻找描写母爱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来感悟母爱。理解句子还可以找一些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的句子,学生能通过理解其修辞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通过变式比较来理解句子。对一些描写比较生动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原句的魅力。

第四、对词的理解。
对词的理解,应当是以上方面的基础。但是很多词的理解不是简单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义的,应当联系句子的理解一同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点句子的同时进行的。


论怎样欣赏名著

1.什么是名著呢?名著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名著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亿万读者多少年来能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

2.不是很多书都能经受住这种考验的。算一下自从人类第一次用凿子打制石器以来出版的所有著作,名著只占其中极微小的部分——还不到总数的千分之一。只不过有几千部罢了。在这些书中,它牢固的核心则不足一百部。

3.为什么你应该阅读名著,并且要学会欣赏它们呢?我提出三条充足的理由: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第二,名著资助你成长;第三,名著帮助你了解生活,认识自己。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可以肯定,你从许多书中都能够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读进去了,它会把你带到更高的境界。

4.我常听到人们说:“名著太难懂了,我啃不进去。”让我出些主意帮助你打开这个奇妙的世界。拿一本你常说要读的名著,然后按照下面的建议去读吧!

5.知道你正在读什么。这是一部小说,剧本,还是传记或历史?要想知道这一点,查一查目录,读一读封面和前言,或者在《读者百科全书》中查一查题目或作者。

6.不要躺在床上读。我承认读名著会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思想活跃,器官敏锐。如果你躺在床上读,你就想睡觉,那么当你开始打瞌睡的时候,你就会埋怨那本书。

7.不要被众多的人物所左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卡尔马卓夫兄弟》一书中抛出了50多个主要人物,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中用了22个又长又复杂的名字,使你脑袋发涨。这时,不要急着往前翻,坚持看下去,渐渐地,这些人物就会变得清晰;你会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就像和你的老朋友在一起一样。你记得你的许多朋友,在结识前也是陌生人。

8.给作者一个机会。不要过早地说“我看不懂”,要坚持读完。有时也许是你对你要读的那本书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我啃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共啃了三遍,才看懂。如果你认真看了但确实看不懂,你就把它放到一边,搁一天或一年,先去读另一本书。

9.大段大段地读。别小口小口地啃,你读的句子越长,你就越能进入书的节奏和感情,从中得到的乐趣也就越大。

10.读作者读的书。例如,莎士比亚为了写《裘力斯·凯撒》《仲夏夜之梦》,曾仔细阅读了诺斯的《蒲鲁塔克传记集》的翻译本。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了解当时的历史、作家及其他人所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态度,会帮助你理解作家的观点。作家的观点不一致,没关系,起码它使你思考。

11.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书。你对作家的个人经历知道得越详细,你就越明白他为什么写他所写的作品。你就会开始明白隐藏在作家作品中的自传性的花絮。一个作家不可能不暴露自己。我们关于莎士比亚的大部分猜测都是从他的剧作中找出的线索。

12.重读一遍。所有名著都经得起反复读。你读完一本书后,如果很感兴趣,又不完全懂,那么立即重读一遍。你会发现更多的东西。如果几年前你读过一部名著并且喜欢它,就再读一遍。书里还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告诉你,你简直不会相信这是同一本书。
13.不要只把你的脚尖浸在名著这潭深水中,要跳进去。像前面一代代的聪明人一样,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深处被那些历史上最有天赋的作家的思想和洞察力鼓舞着。
                                                                                                                                              〔英〕斯蒂夫·艾伦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文段。[黄省三由中门进]黄省三 (甲)李……李先生。李石清...”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