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表现在
    ①大亚湾核电站的建成
    ②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
    ③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④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本题信息:2009年吉林省模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表现在①大亚湾核电站的建成②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③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④与许...” 主要考查您对

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南方谈话”)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南方谈话”)
  •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1、原因:
(1)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联系加强。
(2)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
2、过程:
(1)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3、组织宗旨: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4、组织特点:
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5、组织性质:
是一个经济贸易合作论坛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对中国的贡献: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积极支持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原则;
在上海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意义: 

1、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2、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上海合作组织:

是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于2001年6月15日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时间:2001年10月;
地点:上海;
与会者: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
文件:《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
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意义: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计划经济体制:

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级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到各个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提出:南方谈话
(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
(4)理论进一步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
(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3、历史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南方谈话节选:

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
运用时常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起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步,是开发上海浦东。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
中央政府给予浦东新区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除实行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所实行的有关减免关税、所得税和进出口许可证等优惠政策外,还特许外商在浦东开办金融机构和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第三产业,并允许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以及扩大投资审批权和实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


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鸦片战争后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浦东开创的众多“全国第一” :

在大规模、高强度、快速度的开发建设中,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并顺利通过APEC会议的世纪大检阅。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
“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
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两弹一星”:

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

1、背景和目的: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⑤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历程: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②1967年,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
③1964年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④1966年成功试验导弹核武器。
⑤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⑥1975年,中国又首次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成功原因:
①国家重视支持,坚持统一领导;
②自主创新,艰苦奋斗;
③全国人民协作,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
④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等。
4、作用:
①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③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标志着中国科技水平进入到世界前列,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两弹一星”决策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2、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4、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中国原子弹、氢弹及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我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初。
1、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随后,在周恩来、聂荣臻同志亲自领导制定了我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
2、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本土的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的结果;是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部队辛勤努力,大力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3、我国第一颗氢弹于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是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祝贺的同时,重申我国的一贯立场:“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4、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千米,最远点2384千米,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千克,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卫星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遥测仪器不断发回各种数据。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同年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
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4年4月,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5时30分,载着“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成功。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
此后,又进行了三次无人飞船的飞行。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发现相似题
与“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