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改错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742年,鉴真准备东渡日本,被淮南采访使阻扰。第二次,飘至舟山。第三次鉴真被越州僧人挽留。第四次鉴真被淮南采访使截回。第五次鉴真到了崖州。753年鉴真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形式上是一个僧团,实际上却是一个文化技术顾问团,鉴真一行人到达日本后日本的雕刻 、铸造、绘画等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百度文摘》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日本不断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据统计在日本近代史上发动的14次侵略战争中,有10次针对中国。中国损失无数,仅抗日战争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人员伤亡在2000万人以上。
    ——《百度文摘》
    材料三 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
    ——《1972年中日联合公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鉴真多次东渡日本,其中第五次到达的崖州地区在什么时候正式列入我国版图?(2分)鉴真一行在哪些方面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战争中国多败绩,日本却频频得手的根本原因。(4分)
    (3)材料中的“反省”对于日本右翼来说是否真正得到落实?(结合事例说明)(2分)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3分)

    本题信息:历史改错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第一次,742年,鉴真准备东渡日本,被淮南采访使阻扰。第二次,飘至舟山。第三次鉴真被越州僧人挽留。第四次鉴真被淮南采访使...” 主要考查您对

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汉与欧洲的往来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 汉与欧洲的往来
汉与朝鲜的交流:
秦汉之际,“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人。”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了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其中的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和称谓与秦类似,有人称之为“秦韩”。那时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特产的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质生产工具等输出朝鲜。

汉与日本的交流:
中日隔海相望,很早就有了密切联系。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期,“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后来,倭国又“遣使奉献”。通过不断的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汉委奴国王”金印:

汉朝时的日本:
在古代,日本称“倭”。《汉书·地理志》记述了倭人的生产生活和习俗。这说明我国那时对日本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秦汉时期,不少人渡海去日本。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1784年。在日本出土了“汉委奴国王”金印、这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使者金印记载的真实性。一般认为,倭奴国在北九州,这说明,公元1世纪中期,日本北九州一带已经于汉朝交往。


甘英出使大秦:
汉朝与大秦,地处路上丝绸之路的两端,双方都想直接交往,无奈受到安息等国的阻碍。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行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地与中国开展丝绸贸易。《后汉书》记载,166年,大秦人到达东汉,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发现相似题
与“(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第一次,742年,鉴真准备东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