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填空题
    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1917年4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受到成千上万工人和士兵的欢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________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2)过程:1917年11月6日晚(俄历10月24 日),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_______,领导起义。7日,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____。____当选为主席。
    (3)措施:建立新型的____政权;将银行、_______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____》;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______耕种;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次年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____。
    (4)政权巩同:加强红军建设;经过_______年的   战争,粉碎了外国的____ 和国内的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______”   政策。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填空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志超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917年4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受到成千上万工人和士兵的欢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________的对外政策,并力图...” 主要考查您对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十月革命
  • 战时共产主义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1917年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这次革命导致了1918年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成立。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儒略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即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国内人民内部有一定的骚动。正当人民不知道何去何从之时,列宁同志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对人民作了及时的指导。在1917年4月17日(俄历四月四日)的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四月提纲》。
《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十月革命的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小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的对比:

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1.俄国二月革命以后,临时政府坚持参战,形式严峻;
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要求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并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3.“七月流血事件”后,形式更加严峻,无产阶级革命一触即发。

十月革命最早在俄国发起的原因:

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薄弱的一环;
2.俄国国内矛盾,特别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3.一战对俄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同时激化了社会矛盾。

十月革命的主要事件:
1.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确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2.1917年7月,在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大型示威活动中,临时政府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形式变的越发严峻;
3.1917年11月,伴随着阿芙乐尔号上的炮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革命爆发后的次日凌晨,布尔什维克攻占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大本营,十月革命宣告胜利。


阿芙乐尔号:


攻占克里姆林宫: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临时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自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品配给制。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进入和平时期后,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它是苏俄早期为巩固政权而实施的特殊政策,在战争年代具有特殊意义;
2.它违背了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直接提升到“共产主义”模式下,超越了当时的发展水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1.国内:反革命实力猖獗,被推翻的资产阶级政权组织各种武装力量破坏新生政权;
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一方面出兵直接侵犯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
3.常年的战争消耗,使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濒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1.这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为了集中国内财力,物力而实施的一项超越性特殊政策;
2.为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次尝试,其弊端日益凸显,对国家造成了不利的影响,破坏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布列斯特合约》:
《布列斯特合约》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323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托洛茨基被解除了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
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1922年,苏联与德国魏玛政府签署了《拉帕洛条约》。两国借此宣布放弃在《布列斯特和约》及一战后向对方提出的领土和金钱之要求。
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发现相似题
与“俄国十月革命(1)背景:1917年4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回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