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中,一些西方国家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针对这种情况,博客上有这样的文章:
    A:当我们关上大门时,你们靠走私毒品来“打开市场”、当我们想拒绝毒品时,你们就用武力强行推销,当我们碎裂成几片时,你们的军队闯进来要求公平分赃,等我们也信奉自由贸易时,你们却责骂我们夺走了你们的工作……
    B:当我们建设我们的工业时,你们称我们是污染者。你们一边享用我们提供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一边责备我们助长了温室效应……
    材料二: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l)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A部分所指的历史事件。并指出“温室效应”形成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苏东剧变和世界多极化趋势中,淡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中,一些西方国家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针对这种情况,博客上有这样的文章:A:当我们关上大门时,你们...” 主要考查您对

鸦片战争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南方谈话”)

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进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鸦片战争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南方谈话”)
  • 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进程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侵略特点:

1、侵略国家:英法美俄为主,英国是先锋和主力;
2、侵略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获得侵略特权(俄国还有扩大领土目的);
3、经济手段:商品输出为主,还有掠夺原料、走私鸦片、贩卖华工、早期资本输出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对于英法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战争。
③结果相同: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
不同点:
①从战争进程来看:
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
C,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七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
A,开辟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只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


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发动者是英国。因为中国禁止列强向中国输入鸦片,英国发动战争,故叫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国伙同法国,在美国和俄国的帮助下再次发动对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次战争和鸦片没关系,但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加上这场战争和鸦片战争的间隔时间不是很长,因此传统上把它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所扩大。
1、侵略的力量
鸦片战争是英国独自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出兵,是主谋,美、俄是帮凶。美国学者德涅特在《美国东亚外交史》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2、时间和规模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开始,到1842年8月结束,历时两年零两个月,投入兵力4000多人,虽然曾经侵略到天津的白河口,但战场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从1856年10月开始,到1860年10月结束,长达四年,投入的兵力比鸦片战争多的多,最多的时候达到25000多人,侵略的势力从沿海一直到北京。
3、结果和危害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及其两个附件,接着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同列强订立了中俄《爱晖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美、中法、中英《天津条约》和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国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中国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具体来说,
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英国又通过《北京条约》歌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趁火打劫,通过《爱晖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重大破坏;
《天津条约》增开10处商埠,比《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多,加上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十六个通商口岸的开放,地域上从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中国的北方沿海各省,由长江口向腹地延伸,列强的货物包括鸦片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
协定关税的规定,大大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使得清政府不能有效地维护本国的民族工业,反而成了外国侵略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出口的工具;
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使得外国烟贩不法分子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破坏;关于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使中国享受不到对等的权利,同时由于利益均沾的规定,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任何国家都享有此待遇,使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使得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开始向半殖民地化过渡;
允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使中国由在《南京条约》丧失领海主权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也加强了对中国内地的侵略;
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特别是传教权的规定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规定的宗教侵略的继续扩大,自此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就利用传教士中的不法分子以宗教作为侵略中国的武器之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对于英法来说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自卫战争。
③结果相同: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
不同点:
①从战争进程来看:
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
C,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
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七个条约。
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
A,开辟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只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


“鸦片”一词的由来 :

鸦片俗名大烟,是一种毒品。那么,鸦片一词是如何得名的呢?
鸦片是用罂粟果的汁烘干制成。罂粟原先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希腊人把罂粟的花或果榨汁入药。发现它有安神、安眠、镇痛、止泻、止咳、忘忧的功效,希腊人称其音为“阿扁”。公元六世纪初,阿拉伯人把罂粟传到了波斯,波斯人变“扁”音为“片”,称其为“阿片”。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罂粟作为药材从印度等地传入中国,中国人把“阿”音又发成了“鸦”音。从此,在中国就有了“鸦片”一词。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概况:

1、原因:
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根本原因: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
东欧各国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典型事例:
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

苏联解体概况:

1、原因:
内部: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1)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苏联成为松散的邦联。
(2)“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3、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2)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主要表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2、具体原因:
(1)欧共体的建立增强了西欧抗衡美国的实力,是帝国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2)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
(3)20世纪60年代苏联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两国关系走向对抗,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4)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3、直接原因: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解体的直接原因。

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影响:

标志:苏联解体。
影响: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特点的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1)美国企图独霸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借机向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介入,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但两极格局结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从而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振兴民族经济。
(2)社会主义的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同时,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如中国)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民族主义思潮抬头→地区冲突、局部战争不断。如波黑战争、车臣危机等问题。
(4)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和平与动荡并存,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仍是争取和平。

当今世界多极化特点:

1、多极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2、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
3、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4、多极化在全球及地区、在各个领域都有发展


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
3、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也没有最终形成,直到今天,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中。


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1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
2、经济实力,特别是核心科技越来越在国际竞争中起到决定作用。
3、世界整体局势和平稳定,各国都在致力于长期稳定的发展,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力位置。

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

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意义:

1、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2、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
3、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6、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多极化趋势加强:

1、着重掌握
美国“一超”的表现: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多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的成立、欧元的启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逐渐走出低谷;中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等。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这种“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②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并全力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迈进。俄罗斯开展全方位外交,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的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还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当今旧格局已经终结,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处于新旧格局交替阶段,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新格局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计划经济体制:

就是计划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且几乎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排斥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首先集中在政府手中,然后由政府根据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通过各级政府部门逐级向下分配,最终跟着下达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分配到各个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1)提出:南方谈话
(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
(4)理论进一步完善: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
(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3、历史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南方谈话节选:

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
运用时常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起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进程:

1、和平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人类必要的前提,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的,也是当前人类继续生存的条件。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
(1)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和平环境。
(2)战争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
2、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1)发展需要各国建立联系,形成利益共享。
(2)发展可以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3)发展可以壮大自己,维护自身安全。

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相辅相成:和平问题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人类进步的必要前提。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目的,也是当前人类继续生存的条件。
2、相互促进: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两大战略问题,不仅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相互促进,而且彼此之间也相互促进。
首先,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都不可能长期脱离和平环境而实现。即战争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某种推动作用。这个观点并不错。如为了计算导弹的弹道而发明了计算机;为了加速战争的进程,减少伤亡,美国最先研制出原子弹并用于实战,但后来人类利用核能发电,造福人类。但是战争对生产力提高与发展的推动毕竟畸形的、片面的,而和平环境下生产力的提高才是常态。
其次,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表现有三点,即:
一是共同发展与经济联系加强、形成利益共享的关系;
二是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构建起平等互利关系的平台;
三是隐含的,即发展、壮大自己,可以为本国的安全提供可靠保证,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保证。如阿以、巴以之间从战争到走上和解、和平。
只有共同发展,既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领土权利,也承认以色列犹太人的生存权利,才能达到双方的和平。

面临的挑战:

和平与发展是抵御和消除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资源枯竭、艾滋病蔓延等)的根本途径;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长期的不懈努力。
1、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许多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枯竭、艾滋病不断蔓延等。
2、从现实国际社会来看,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和平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的前面是严峻的挑战。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因素趋于复杂:
①小规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
②在当今国际社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屡有表现;
③各种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和极端势力越来越成为危害国际社会安宁、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走私贩毒、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3、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
4、一些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彻底解决,这就使人类面临的安全和生存形势更加复杂。


发展中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支强大力量。
发展中国家不仅占全球人口、地域的大多数,占联合国成员国绝大多数,而且是社会动荡、军事冲突的多发地区。有材料统计,1945年至1975年间世界上共发生143次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其中,发生在亚洲的74次,非洲的44次,美洲的20次,欧洲的只有5次。发展中国家成为军事冲突的多发地,并不都是发展国家本身的原因,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是造成发展中国家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冲突,尽管原因多种多样,都有和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在一起的资源、社会等问题在起作用。外部势力也正是借助这些国家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插手其中。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们也就成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支强大力量。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