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问答题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和苏联都采取了一定的成就。二战前斯大林领导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哪些成就?确立了怎样的政治经济体制?我国为解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有何创新举措(政策)?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什么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中考真题历史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和苏联都采取了一定的成就。二战前斯大林领导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哪些成就?确立了怎样的政治经济体制?我国为解决对资本主义...” 主要考查您对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 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 苏联的工业化
  •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总结了中国近代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历史经验,继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宪法性文件的正确原则,规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与道路,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全面建立了国家机构。大会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这位加强国家的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国家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立法的形式保证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制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它是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意志、代表人民利益的宪法,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28年的艰苦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
(2)1949年-1952年,党和领导人民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
(3)1953年,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物质基础。
(4)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从法律上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
(5)1953年-1956年,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明确规定,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些规定充分表明新中国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是任何资本主义的民主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宪法》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庄严宣布:“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设置国家机构。《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设立国家主席;设立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设立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委员会,分别作为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设立各级人民法院,作为各级审判机关;设立各级人民检察院,作为各级检察机关,等等。
第四,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有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公民有遵守宪法、法律、劳动纪律、公共秩序的义务,有爱护和保护公共财产的义务,有保护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等等。此外,《宪法》还对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等作了具体规定。
赎买:
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马克思、列宁、恩格斯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进行赎买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根据对我国政治经济条件和民族资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历史上同民族资产阶级有过统一战线的关系,确定了通过对私人资本主义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百分之五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政策:
“赎买”政策
2.策略:
利用、限制和改造。
3.方式: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 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4.意义:
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
苏联工业化方针:
1925年1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变为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第十四次党的代表大会,批准了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是由它的国际和国内条件所决定的,是由要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战略任务所决定的。方针指出,经济建设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苏联党和政府的这一决定,是从当时苏联的国情,从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的。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该五年计划片面强调工业化,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业生产力遭受损害。
苏联工业化方针的主要特点:
1.强调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是苏联工业化方针的突出特点。
2.依靠内部积累,厉行节约是解决工业化资金问题的唯一道路。
3.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在强调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同时,十分重视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来加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的意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

工业化产生的问题:

1.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2.排斥市场调节,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的指标完成情况: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称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是在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派和布哈林等人的争论过程中、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实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形成的。1936年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基本实现。这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点:
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确立的背景:
1.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

1.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2.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该宪法声称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政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3.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所谓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经济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

1.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经济计划统得过死,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2.政治上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结构图:

发现相似题
与“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和苏联都采取了一定的成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