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5年,日本千叶市川崎炼铁厂将污染严重的铁矿石厂转移到菲律宾。这件事情在当时的日本被认为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不致危害本国公民,又有充分理由向世人宣称,这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赚取外汇和工人就业的机会。
    ——赖余贵《污染转移与生态殖民》

    材料二 2005年12月,香港承办世贸部长会议,全球几千名反全球化人马随之纷纷杀到,用特区政府的话叫做“展现世界示威文化”,有人说反对已经“全球化”。(见下图)

    材料三 2006年3月11日,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世界多维勒会议上表示,中国和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希望成为全球化的替罪羊。(见下图)

    走向世界的澄海玩具

    西班牙发生焚烧“中国制造”的鞋类似事件

    材料四 有人欢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他们认为这是能够带来幸福的“馅饼”;有人反对全球化的到来,认为这是一个“陷阱”。(见下图)

    请回答: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的“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中日益升温的反全球化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全球化现象你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75年,日本千叶市川崎炼铁厂将污染严重的铁矿石厂转移到菲律宾。这件事情在当时的日本被认为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污染转移到其他国...” 主要考查您对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进程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 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开始;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规模殖民扩张,东方成为西方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③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

1、原因:
(1)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联系世界更加紧密,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 
(2)跨国公司和各国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3)二战以来,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2、本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评价:
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的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也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来看,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
因此,发展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同时,面对挑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订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进程中的问题: 

1、趋势:
国际贸易的增加、大型跨国公司的增加、国际分工的成熟、世界市场的扩大。
2、问题(影响): 
(1)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 
③环境污染严重,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进程:

1、和平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人类必要的前提,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的,也是当前人类继续生存的条件。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
(1)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和平环境。
(2)战争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
2、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1)发展需要各国建立联系,形成利益共享。
(2)发展可以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3)发展可以壮大自己,维护自身安全。

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相辅相成:和平问题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人类进步的必要前提。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目的,也是当前人类继续生存的条件。
2、相互促进: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两大战略问题,不仅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相互促进,而且彼此之间也相互促进。
首先,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都不可能长期脱离和平环境而实现。即战争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某种推动作用。这个观点并不错。如为了计算导弹的弹道而发明了计算机;为了加速战争的进程,减少伤亡,美国最先研制出原子弹并用于实战,但后来人类利用核能发电,造福人类。但是战争对生产力提高与发展的推动毕竟畸形的、片面的,而和平环境下生产力的提高才是常态。
其次,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表现有三点,即:
一是共同发展与经济联系加强、形成利益共享的关系;
二是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构建起平等互利关系的平台;
三是隐含的,即发展、壮大自己,可以为本国的安全提供可靠保证,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保证。如阿以、巴以之间从战争到走上和解、和平。
只有共同发展,既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领土权利,也承认以色列犹太人的生存权利,才能达到双方的和平。

面临的挑战:

和平与发展是抵御和消除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资源枯竭、艾滋病蔓延等)的根本途径;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长期的不懈努力。
1、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许多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枯竭、艾滋病不断蔓延等。
2、从现实国际社会来看,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和平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的前面是严峻的挑战。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因素趋于复杂:
①小规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
②在当今国际社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屡有表现;
③各种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和极端势力越来越成为危害国际社会安宁、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走私贩毒、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3、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
4、一些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彻底解决,这就使人类面临的安全和生存形势更加复杂。


发展中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支强大力量。
发展中国家不仅占全球人口、地域的大多数,占联合国成员国绝大多数,而且是社会动荡、军事冲突的多发地区。有材料统计,1945年至1975年间世界上共发生143次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其中,发生在亚洲的74次,非洲的44次,美洲的20次,欧洲的只有5次。发展中国家成为军事冲突的多发地,并不都是发展国家本身的原因,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是造成发展中国家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冲突,尽管原因多种多样,都有和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在一起的资源、社会等问题在起作用。外部势力也正是借助这些国家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插手其中。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们也就成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支强大力量。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75年,日本千叶市川崎炼铁厂将污染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