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地理

首页
  • 综合读图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材料二 我国人均可开采能源与世界人均值比较表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我国人均可开采量
    2.6吨
    1074立方米
    90吨
    占世界人均值
    11.1%
    4.3%
    55.4%
     
    (1)简述目前我国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根据循环经济的原理,将下列有关生产环节合理联系起来:
    小麦种植、啤酒厂、沼气、畜牧业(建议画框架结构图)

    本题信息:地理综合读图题难度容易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材料二 我国人均可开采能源与世界人均值比较表 石油天然气煤炭我国人均可开采量2.6吨10...” 主要考查您对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利用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 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利用
  •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淡水资源短缺

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淡水资源总量有限: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②可直接利用的有限: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i淡水中绝大部分储存在两极冰帽和大陆冰川中,占淡水总量的86%,因地处偏远,难以获取;
ii还有12%的淡水为地下水,必须凿井提水方能获取;
iii在无人区或人烟稀少地区降水所形成的地面流水,也未能被人们利用。
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③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受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水资源丰富。
北非和中东很多国家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每年总水量和人均水量都低。
2、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开发利用:人们在利用水资源过程中,有时采取了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措施,以致浪费水的现象相当普遍,加上许多地方出现水体严重污染,使原来不充足的淡水资源更为紧缺。
②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各国各地各种用水量以及它们分别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差别显著。
a.从总水量来看,亚洲、北美、欧洲多,大洋洲、中美、南美洲和非洲少。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径流量的多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状况等,如南美洲的径流量十分丰富,但由于水资源丰富地区与人口的分布地区不协调,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
b.从各部门的用水比例来看,欧洲和北美的用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业、农业、生活,而非洲、亚洲、中东的用水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业、工业、生活,且农业用水比例远远高于工业。这主要是由各地区经济的部门结构来决定的。
c.从生活用水的角度看,欧洲、北美、大洋洲、南美洲的比例较高,非洲、亚洲和中关的比例较低。这主要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关。
③世界总需水量增长很快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发展,以及其他社会用水扩大,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引发国际冲突。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国家,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争执。

二、耕地日渐减少

1、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为29.5亿公顷,其中容易开垦的部分已被耕种,面积为15.4亿公顷。其余虽有潜在的被开垦的可能性,但是或由于土壤肥力水平不高,或由于通达性受到限制,必须有较大投入才能有效利用。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2、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中国土地资源中耕地面积有1.28亿公顷,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
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①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耕地中日8.4%分布在东南半壁,11.6%分布在西北半壁。
②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只有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多于0.3公顷。自然条件较好和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市,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
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近年来,我国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均不断增加,占用了不少耕地,使得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三、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矿产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或岩石风化的、或岩石沉积的)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资源。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但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矿产消费量只占世界的1/4。随着矿产资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有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耗竭。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
①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②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③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到目前为止,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有相当部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资源保证程度更低,特别是绝对需求量大的石油、铁、铜、铝、硫、磷等重要矿产缺口大,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四、能源问题:

1、世界能源状况
①世界能源消费现状及特点:
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世界能源消费呈现不同的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增长速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地区差异仍然很大;
世界能源资源仍比较丰富,但能源贸易及运输压力增大;
②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趋势:多元化;清洁化;高效化;全球化;市场化
③具体国家和地区的做法:
欧洲:随着能源供应变得更为严峻和全球环境气候的日趋恶化,欧盟国家在多年努力推进和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在2007年制定了欧盟能源方针纲要。这是继在1951年形成欧洲煤炭和钢铁同盟,和在1957年达成欧洲核能协定50年之后,再次把能源问题提高到欧洲的核心发展战略。
日本:在追寻提高能源效率和能源供应多样化的领域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日本,在2006年5月公布了新的国家能源战略。
美国:面对世界众多新经济势力的崛起和扩张,美国的战略是竭力在21世纪继续保持其在高科技和经济实力在全球领先的超级大国地位。
2、世界能源安全问题
①世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巨大压力。
②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威胁国际能源市场稳定。
③围绕着能源产地、能源通道的竞争更趋激烈。
④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3、我国能源状况
①自然状况:
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②发展状况: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能源节约效果显著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
③存在的问题:
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节能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市场体系不完善,各项改革有待深化
能源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
国际市场剧烈波动,安全隐患不断增加
农村能源问题突出,滞后面貌亟待改观
④我国能源政策:
我国的能源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①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由于河流水污染与湖泊富营养化等原因,使水质不能符合要求,也存在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长江以北外流河区的广大地区:水资源相对较少,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
内流河区:属于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少,经济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为该区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
② 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
③ 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2000年全国总用水量已增至5497亿立方米,与1949年相比,净增4.34倍。
(2)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目前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1.2%,近一半的耕地得不到灌溉。全国600多个城市中,2001年有近400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城市达130多个。
中国存在的水问题,从现象上看,可概括为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浑等问题。
①水多:共涝灾害多,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其中洪水占三四成,涝灾占五六成。
②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
③水脏:水环境污染、水质下降等。
④水浑:包括水土流失、沙尘暴等引发的一系列水环境问题。

区别土地、土壤、耕地的概念:

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
土壤是由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等。
耕地是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它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常见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我国能源发展措施:

1、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推进结构调整;加强工业节能;实施节能工程;加强管理节能;倡导社会节能
2、提高能源供给能力:
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3、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进步: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推进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展基础科学研究
4、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大力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积极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
严格能源项目的环境管理
5、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加强能源立法;强化安全生产;完善应急体系;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价格机制改革
6、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完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对外合作;鼓励外商投资勘探开发非常规能源资源;鼓励外商投资和经营电站等能源设施;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


世界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分布大势:耕地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林地分布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草原在热带、温带半干旱地区。
2、生物资源
(1)森林:(两大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及东南亚;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2)草原:
温带草原: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中部
热带草原: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
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
3、水资源(径流总量由大到小)
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
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4、矿产资源
(1)分布
铁矿: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煤: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石油:中东地区储量占一半,也是世界最大生产和输出地区,此外,俄、美、中、墨、英等国产量也较大。
(2)铁矿运输: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是铁矿运输的根本原因。出口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进口主要在发达国家。

我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①自然资源大国:土地面积、矿产世界第三、耕地世界第四、河流径流、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②人均资源不足:人均土地、耕地占世界人均量的1/3、径流量占1/4、森林占1/5、矿产占3/5
2、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水资源特点
①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
②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水能资源特点
①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②地区分布不均。实际开发水能从多到少: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华北。
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目前,已开发的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3、生物资源
(1)森林资源
①森林资源特点:
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
②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三大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最大天然林区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岭等东南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我国人工造林面积世界首位。
③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重采伐,轻抚育;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虫害。
④主要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世界生态工程之最”: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社会经济状况。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沿海防护林体系:缓解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
太行山绿化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
平原绿化工程:保护农田。
(2)、草场资源
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面积3亿公顷为耕地的3倍。
主要牧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宁夏牧区、南方草山草坡。
(3)动物资源
我国珍稀水生动物:白鳍豚、扬子鳄、文昌鱼等。
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化和各种生态系统。
13个加入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长白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盐城、神农架、卧龙、九寨沟、天目山、武夷山、梵净山、茂兰、鼎湖山、西双版纳。
4、土地资源
(1)特点:
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印度耕地面积超过国土30%,我国10%多一点(0.08公顷/人),加拿大耕地1.69公顷/人。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较少;
④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2)分布:
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北方以旱地南方以水田为主
草地: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南方的山坡。
林地: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山区(横断山、雅鲁藏布江谷地)及东南部山地。
5、矿产资源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磷矿南方居多。有利于在资源集中地区大规模开采,但加重运输负担。
煤:华北、西北、东北、西南石油:东北、华北、西北
天然气:西南、西北铁矿:辽宁、河北、四川
磷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
能源矿产,煤居首位,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位,石油产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四位。
铁矿: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铁矿物质资源丰富,其中以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最多。
有色金属矿产基地—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稀土工业基地—内蒙古;磷矿基地——湖北、云南、贵州。
重点解析——能源资源的特点及其分布:

能源资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
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新能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

1、常规能源的特点及其在世界的分布:

常规能源 石油、天然气                      水能
特点 优点 ①分布广、储量大;
②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低
①发热量高
②基本上是无灰燃料,是高质量的能源
③开采、运输、使用方便
①可再生能源,电站建成后,发电成本低,收益大;
②为发电修建的水库具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综合效益;
③不污染环境
缺点 ①发热量低、燃烧效率低;
②灰渣、粉尘多,环境污染严重;
③运输及使用不如石油方便
燃烧过程中也有污染 ①水库会淹没农田;
②移民搬迁:受降水量变化影响,枯水期受到限制
分布规律 分布于沉积盆地边缘 分布于湖盆或大陆架上 落差大、水流急及流量大的河段
世界分布 四个煤带:
①亚洲与欧洲(从我国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到英国);
②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
③南非;④澳大利亚
七大产油区:
①中东(主要为波斯湾沿岸的国家)
②拉美(委内瑞拉、墨西哥);
③非洲(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
④俄罗斯;
⑤亚洲(中国、印尼);
⑥北美(美国、加拿大);
⑦西欧(英国、挪威)
水能蕴藏前6位国家:
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扎伊尔(刚果(金))
石油运输:
中东→西欧、北美、日本;北非→欧洲;
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半球;
俄罗斯→东欧和独联体一些国家;
东南亚→日本

2、部分新能源的特点及分布:

优点

缺点

在世界的分布

在我国的分布

核能 ①能量大、能量密集;
②核燃料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
③核电站建成后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①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
②密封设备要求高
③核废料处理困难
①铀矿丰富的国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
②核能电量较大的国家: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
已建或在建核电站:泰山、大亚湾、岭澳、连云港
大阳能 ①能量大,分布广
②可再生能源
③无污染
①分布分散
②投资大、占地广、储能难
影响大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①纬度②海拔高低③空气中云量、水汽含量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以西以北丰富
沼气 ①清洁能源,有利于净化环境
②提高生物能源利用率
③可以缓和燃料同肥料、饲料相争的矛盾
气温低的地区利用沼气时间短或难于利用 沼气是我国农村一种比较理想的能源,推广较快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1、湿地的分类:
根据湿地的形成原因分类: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区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3、湿地的分布:
湿地分布很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我国湿地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湿地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4、“地球之肾”——湿地的作用:
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地球之肾”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洞庭湖的破坏及治理:


发现相似题
与“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 循环经济与传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