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克星顿的枪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来的总督统治。这时的殖民地已经开发了大量的种植园,建立了纺织、炼铁、采矿等多种工业,经济比较繁荣。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为反抗英国殖民者,在1775年4月19日,伴随着莱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莱克星顿的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
1.北美殖民地体系的建立;
2.北美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美利坚民族逐步形成;
4.北美殖民地地区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英国殖民者对北美殖民的高压政策和经济剥削。
莱克星敦的枪声: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发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
东印度公司因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其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便宜百分之五十(人们饮用的走私茶占消费量的十分之九)。便宜的价格打压了本土的茶叶销售,而导致很多的走私和本地种植的茶叶商人无法生存,美国茶叶价格被操纵,北美生产出来的茶叶销售受影响。另外北美人民认为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扶植的,假如他们饮用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就等于他们还继续受英国殖民者的压迫、剥削,被迫接受英国对殖民地征税和制定法律。所以该条例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纽约、费城、查尔斯顿人民拒绝卸运茶叶。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8000多人集会抗议。当天晚上,在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的领导下,60名“自由之子”化装成印第安人上了茶船,将东印度公司三条船上的342箱茶叶全部倾倒入海。
波士顿倾茶事件以后,英国政府认为这是对殖民当局正常统治的恶意挑衅,为压制殖民地民众的反抗,波士顿倾茶事件[6] 1774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惩罚性的法令,即《波士顿港口法》、《马萨诸塞政府法》、《司法法》和《驻营法》。这四项法令通称为"强制法令",规定英军可强行进驻殖民地民宅搜查,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地位,封闭北美最大的港口波士顿港。这些法令明显地剥夺了殖民地人民的政治和司法权利,激起了他们的联合反抗,直接导致了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拟就呈交英皇的请愿书和抵制英货的法案。
《独立宣言》:《独立宣言》于1776年7月4日,由第二次大陆会议批准,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的宣言,这一天后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宣言之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之国家档案与文件署。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第一次大陆会议:1774年9月5日,北美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尽管这次大陆会议没有提出独立问题,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权的重要步骤。
第二次大陆会议:第一届大陆会议之后,英王变本加厉地对殖民地采取镇压措施,引起1775年4月19日列克星敦康科德的武装冲突。在人民反英武装斗争和高涨的革命情绪推动下,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并于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1777年11月15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获各州批准,开始生效。据此成立的邦联国会代替大陆会议,成为直到1789年3月为止的美国立法机构。
《独立宣言》的颁布背景:
1.欧洲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理论基础);
2.北美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和杰斐逊的推动;
3.潘恩发表《常识》,激励人民为独立而战;
4.独立战争爆发的实际情况。
《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
1.《独立宣言》表达了北美人民追求独立的愿望,对独立战争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
2.《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作为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
3.《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宣告成立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欧洲反封建革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
《独立宣言》原件:《国家宝藏I》:电影《国家宝藏I》是一部围绕《独立宣言》而虚构的故事,但其中不少独立战争史实可以参考。
《宅地法》:《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1英亩=0.40公顷)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宅地法》还规定一项折偿条款,即如果登记人提出优先购买的申请,可于6个月后,以每英亩1.25美元的价格购买之。这一条款后来被土地投机者所利用。据统计,依据《宅地法》及其补充法令,联邦政府到1950年有2.5亿英亩土地授予移民。
《解放奴隶宣言》:
《解放奴隶宣言》(TheEmancipationProclamation)是份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邦联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然而豁免的对象包含未脱离联邦的边境州,以及联邦掌控下的诸州。此宣言仅立即解放少部分奴隶,但实质上强化联邦军掌控邦联的领土后这些黑奴自由的权威性,并为最终废除全美奴隶制度预先铺路。
《宅地法》的实施的意义:1.《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而《宅地法》影响最深的是促进了西部的开发。
3.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内战的历程:
1.原因:
(1)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矛盾激化。
(2)南方不满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建立”,挑起内战。
2.过程:
(1)战争的开始: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战争爆发。
(2)扭转战局的文件:①文件的颁布:1862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的颁布,②内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洲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军队。《宅地法》的法令规定,凡是美国公民,只要交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种5年以上,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私人所有。③历史作用:宣言的发表,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参军,而法令的发表,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因而两个法令成为南北战争转折点,北方由防御转为进攻。
(3)战争的结束:1865年,攻占里士满,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4)战争结果及历史作用1.结果:北方获得胜利,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3.历史作用: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讲述蓄奴州奴隶的悲惨遭遇——《汤姆叔叔的小屋》:《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为《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国著名作家斯陀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小说着力刻画了信仰基督教、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黑奴汤姆,在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遭受的悲惨命运,借此揭示了奴隶制度的罪恶本质。《汤姆叔叔的小屋》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人民的反奴隶制情绪,从而成为导致美国内战爆发的因素之一。
小说以生动的笔法和语言描绘了19世纪的美国社会,刻画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心地善良、笃信上帝的汤姆是最重要的一个,他宁肯牺牲自己也不出卖他人,是个殉道者般的英雄人物。此外,聪明好学、有勇有谋的奴隶乔治,活泼野性、自尊爱人的小姑娘托普西,敢作敢为、性格刚烈的凯茜等众多形象,也都被塑造得栩栩如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称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
机械化:
机械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运用电力或其他动力来驱动或操纵机械设备以代替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的措施或手段。利用机械设备但仍以人力或畜力推动而进行生产的,称为“半机械化”。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体力劳动的重要途径。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
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
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
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1、经济层面:
(1)促进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产业布局发生变化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等兴起;
(4)生产管理制度发生变化;
(5)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政治层面:
(1)资本主义制度完善,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2)工人阶级进一步壮大,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
(3)各大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开始对外扩张,瓜分世界殖民地;
(4)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
3、社会层面:
(1)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
(2)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现代化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展开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中国近代科技获得一定的成就。
福特T型汽车生产流水线: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直到二战之前,美国已经很恢复到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
3R政策: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最大限度的保护中小资产阶级和下层群众的利益,使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采用新的理论知道——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
2.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1929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金融业濒临崩溃,各大企业破产;
2.美国失业率极高,民众没有收入,生活困难。
罗斯福新政的意义:
1.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3.促使美国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4.促使美国改变原有外交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5.遏制了美国滋生的法西斯主义。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