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单选题
    根据戏剧的有关知识给下面的诗加标点,使其成为剧本的形式,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语文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张焕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根据戏剧的有关知识给下面的诗加标点,使其成为剧本的形式,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主要考查您对

标点符号

语句停顿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标点符号
  • 语句停顿
标点符号:

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1、种类:标点符号分为点号、标号、符号三大类。
(1)点号:①句号。②问号?③感叹号!④逗号,⑤顿号、⑥分号;⑦冒号:
(2)标号:①引号‘’“”②括号()[ ]  { } ③破折号── ④省略号…… ⑤着重号 ⑥书名号《》〈〉⑦间隔号?  ⑧连接号- — ~ ⑨专名号______
(3)符号:如箭头号等,具体略。
具体介绍几种常考的标点符号:

2、引号。
①表示文中直接引用的话。引用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直接引用对所引用的原话不能作任何修改,间接引用即所谓的“转述”,可以在文字上有所变动,就不用引号。引用成语、谚语等,用不用引号都可以,以不用为常。
②重要的或特定含义的词语,也可以用引号。引号一般用双引号。引文之内又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再用双引号,依次类推。后引号和点号连用的时候,如果引文是完整照录人家的话,引文末尾的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前,如果是作为引文者文句的一部分,点号就放在后引号之后。

3、破折号。
①表示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例如:象梦一样,我踏上了联邦德国的旅途,到了海涅的故乡——莱茵河畔的杜赛尔多夫。
②还可以表示语意的转折、跃进,或语音的中断、延长。
例如: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变——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转折)
   “团结——批评——团结”,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方针。(跃进) “嘟——”火车进了站。(延长)
③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也用破折号。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科学: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
④破折号还可以用在文章的副标题之前。实际上也是一种注释性用法。
例如:网络文学的第一声号角——痞子蔡和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注意:如果解释说明的话插在句子中间,就可以在前面后面各用一个,这叫双用。
例如: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象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巴金《灯》)

4、省略号。
①表示文中省略了的话。
②表示沉默、语言中断、断断续续、欲言又止等。
例如:他颤动着嘴唇低低地说:“你……怎么……又来了?”(表示断断续续) 
破折号也可以表示语言的中断,区别是:破折号表示语言戛然而止,省略号则表示余音未尽。省略号的前面用句号,表示上文诗歌完整的句子。  
文中的“等”“等等”表示省略。用了“等”“等等”又用省略号就是重复。

5、括号。
①表示文中注释性的话。句内注释紧挨着被注释的词语,它的末尾不用句末点号;句外注释则放在句子之后,句外括号内如有句末点号则须保留。
②还用在次序语的外面。括号内还有括号时,最外一层先用圆括号“( )”,以后可依次使用方括号“[ ]”、六角括号“〔 〕”、尖括号“〈 〉”、方头括号“【 】”。

6、感叹号。
①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末尾要用叹号。
例如:这是多么平静的一片原野!(感叹句)
   世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反问句)
   起立!(祈使句)
②主语、状语等成分倒置的感叹句,以及呼语在感叹句句末,叹号不能用在句中,必须放在句末。
例如:多美啊,黄山的风景!(主谓倒装)
   歌唱吧,为迎接这辉煌的胜利!(状中倒装)表达强烈的感情主要应该依靠句子里的词语,不宜靠叠用叹号,所以一般不叠用。

常用标点:

一、句号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请您稍等一下。

二、问号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他叫什么名字?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难道你不了解我吗?

三、叹号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停止射击!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四、逗号
1.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3.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五、顿号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六、分号
1.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拓展标点:

一、冒号

1.用于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2.用于“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3.用于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4.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于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5.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二、引号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

三、括号

用于行文中注释的部分。注释句子中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1)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2)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四、破折号

1.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呜──”火车开动了。
4.用于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五、省略号

1.用于引文的省略。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用于列举的省略。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明断断续续。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语句停顿:

即断句。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  

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停顿常用的六种情况: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语句停顿点拨:

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八个规律”。

一、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
①“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间”是夹杂,两个词不能连读。
③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为古今异义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如: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②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也”表提顿,按意义应归于前。

二、八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如: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城/非不高也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⑦其一/犬坐/于前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
①必有/得天时者矣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余/尝求/古仁人之心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然则/北/通巫峡
③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⑤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⑥已而/夕阳在山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躬耕/于南阳
④告之/于帝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如: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
②是/知也
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八种方法,而这八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三、特殊说明
1.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错误。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①虞山是山名。
②他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对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今/天下三分
4.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


技巧突破: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发现相似题
与“根据戏剧的有关知识给下面的诗加标点,使其成为剧本的形式,...”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