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牡丹江仙子
    郑彦英

    去牡丹江采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尊雕像,一尊已经塑成,亭亭玉立,风采照人,她的名字叫红罗女;一尊只有底座,安卧在中苏友好纪念馆门前一侧,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说,艺术家们正在精心制作雕像,将在日军于本地投降纪念日的9月3日落成,雕像的主人翁叫加琳娜·张。
    红罗女是镜泊湖地区的民间传说,说的是在远古时期,本地国王想寻找天下最美丽的女子为后,一位道士拿来一面镜子,说是只有照进这个镜子的女人,才是天下最美丽的女子。 国王派大臣拿着镜子寻找,大臣几乎跑遍了大东北,也没有一个女子入镜,正在水边发愁,突听芦苇荡中有苇笛吹响,镜子中竟然照进一个宛若天仙的女子。立即驶船进入芦苇荡,才知道女子叫红罗女。他高兴地向美丽的姑娘诉说了事情的原委,并期望她与自己一同进宫,与国王完婚,享受荣华富贵。姑娘淡淡一笑,说:“只要谁能到我这里来,对我说出世间什么是最宝贵的,说对了,我就嫁给他。”
    大臣匆匆回去复命。红罗女的美貌一时间传遍天下,在国王还没到来之前,便有不少人捷足先登。
    一位勇士骑马赶来,举剑劈石,向红罗女求婚。红罗女微笑着问:“你可知什么是世间最宝贵的吗?”勇士一挥手:“我剑可裂石,弓能射虎,骑马走天下,风光无限,当然,力和武,是世间最宝贵的。”姑娘摇摇头:“你纵有撑天力气,却难扫尽世间不平,穷富依旧,能说力和武是世间最宝贵的吗?”勇士刚走,来了一位书生,远远地就高声吟诗,希望得到红罗女的好印象。在回答姑娘的提问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诗书是世上最宝贵的。”红罗女问:“诗书虽好,能灭匪缉盗,救穷人于苦海吗?”书生一听,自知无趣,红着脸走了。随后来了一个商人,他回答红罗女的提问时踌躇满志,“有钱能使鬼推磨,只有金钱才是最宝贵的!”红罗女摇摇头:“金钱使人堕落,生贪欲,请你走吧。”国王来的时候自然前呼后拥,在回答红罗女的提问时,大笑一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间最宝贵的,当然是权力!”红罗女转过脸去:“无工无农无商无兵,何来权力?”国王把镜子交给红罗女:“反正这镜子里只有你,你就只须做我的皇后!我现在就让你知道什么是权力!”一挥手,兵士一拥而上,欲强行拉走红罗女。未想到红罗女红云一般飘起来,将宝镜往地上一抛,宝镜立即碎为数片,化成今天的镜泊湖。红罗女却渐渐飞高,化入彩虹。
    这是长期流传在镜泊湖地区的民间传说,说明了当地人民崇尚真善美的普遍心态。采风期间,我了解到,当地就有一位基层干部:自己拿钱为老百姓办事,得到老百姓的广泛拥戴。我想,在红罗女的故乡,出现这样的好干部,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在这里,红罗女家喻户晓,真善美也就进入了人们的潜意识,不知不觉地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加琳娜·张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发生在绥芬河市东北郊天长山里,那里有日本军队使华时建立的要塞。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这里的日军因为无线电台损坏,没有接到军令,一直在负隅顽抗,苏联红军多次进攻,除了增加伤亡外,根本无法攻下。苏军已经在这里布置了许多门大炮,完全可以炸塌这个要塞,但是出于人道主义目的,苏军找到一位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中国人的少女加琳娜·张。她不但会汉语、俄语,而且会日语。17岁的加琳娜·张毫不犹豫地作为翻译陪同苏联红军代表走进要塞,连续说服两次,日军不信也不降。当他们第三次去劝降时,日军残暴地杀害了这位勇敢、正义、尚未成年的少女。当地人民感念这位有着中俄两国血统的少女英雄,决定为她建立一座纪念雕像,并致函俄罗斯总统普京,请他题词。据塔斯社报道,普京总统很快回信,深情地说:“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在我们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真诚友好的基础之上。子孙后代将会感激设立‘友谊与和平的使者’纪念像。我认为,在纪念像上可以写下这样的话:‘我们的友谊意味着相互理解、信任、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铭记过去并思考未来。”’
    离开牡丹江后,我把自己最感动的这两个人物记录下来,我想,她们是牡丹江市的两位仙子,也是中华民族的仙子,她们用自己的行为,展现了她们的心灵,那就是爱,伟大的爱!
    孔夫子说,仁者爱人。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只有内心充满爱的人,才可以称为仙子。
    1.文章开头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尊雕像”,是什么原因让“我”对这两尊雕像印象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罗女对所有求婚者的答案都不满意,你认为她的答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插入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为文中加粗的部分加一个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月考题语文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较难 来源:傅迪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牡丹江仙子郑彦英去牡丹江采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尊雕像,一尊已经塑成,亭亭玉立,风采照人,她的名字叫红罗女;一尊只有底座,安卧...” 主要考查您对

记叙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
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
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记叙文特征: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
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
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
准确,生动。
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
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
1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
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
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
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
第一人称:
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
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
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
----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
,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
,什么。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牡丹江仙子郑彦英去牡丹江采风,给我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