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

    [     ]


    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孔子的仁学被发扬到极致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 ]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 主要考查您对

陆王心学

李贽的离经叛道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陆王心学
  • 李贽的离经叛道

陆王心学:

是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南宋时,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指磨练吾心内在的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这个过程即为“知行合一”。“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陆王心学概况: 

(1)代表人物:
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 “心即理也”; 
②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③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太简) 
(3)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
①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 
② “致良知”“知行合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
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②经济:生产力发展 
③思想: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 
(2)主张: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
第三,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3)影响: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4)思想评价: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1、简介:
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
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
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
2、著作:
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3、思想:
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
①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绝非“万世之至论”。
②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
③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
④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⑤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


发现相似题
与“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