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下表为苏、英两国关于划分东欧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苏、英关于划分东欧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1944年10~11月)
    苏联在东欧的影响
    丘吉尔与斯大林协定(10月9日)
    莫洛托夫第一次修改意见(10月10日)
    莫洛托夫第一个“一揽子计算”(具体时间不详)
    莫洛托夫第二个“一揽子计算”(具体时间不详)
    莫洛托夫第三个“一揽子计算”(具体时间不详)
    莫洛托夫最后提议获得接受
    (11月)
    匈牙利
    50
    50%
    75%
    50%
    75%
    80%
    南斯拉夫
    50%
    50%
    75%
    50%
    60%
    50%
    保加利亚
    75%
    90%
    75%
    90%
    本题信息: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 本试题 “下表为苏、英两国关于划分东欧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苏、英关于划分东欧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1944年10~11月)苏联在东欧的影响丘吉尔与斯大林协定(10月...” 主要考查您对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华沙条约组织

    美苏冷战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 华沙条约组织
    • 美苏冷战
    •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条件: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2)美国独占鰲头
    (3)苏联空前强大
    2、体系基础:
    美苏均势
    3、实质: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4、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5、评价:
    ①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对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过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②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因此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的关系:

    “冷战”是美国与苏联主动对抗的表现,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导因,“冷战”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多极化趋势在两极格局中孕育、发展,并不断侵蚀和破坏着雅尔塔体制下的两极格局。一般认为,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冷战”与美国霸权主义的关系:

    “冷战”与美国霸权主义的关系: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霸权主义,“冷战”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雅尔塔体系:

    1、确立: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如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盟国在胜利在望时即意大利投降后就把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举行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许多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及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
    2、具体内容: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的殖民地以及国际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3、影响:
    (1)积极:
    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和维持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雅尔塔体系倡导和平民主的原则,把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是一个进步。
    (2)局限性:
    因为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是苏联与美英相互妥协的结果,打上强权政治的烙印,如对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理都是背着中国政府进行的。
    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由于美苏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方针都有很大差异,双方的国家利益又有矛盾冲突,最终促使世界分裂,导致两大阵营的形成。


    二战后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政策: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情况:

    1、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战后两极格局最初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立:
    ①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的成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经互会成立、华约的成立。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贯穿于整个20世纪50年代。
    3、1945年到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华沙条约组织:

    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立于1955年5月14日。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成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荷兰、英国、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同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苏联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会议,会议通过宣言声称:如西方国家批准《巴黎协定》,苏联和东欧国家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
    1955年3月,八国又就缔结集体友好互助条约的原则、组建联合武装力量及其统帅部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准。5月14日,苏、阿、保、匈、民德、波、罗、捷八国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
    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俄语、德语、波兰语、捷克语为官方用语。

    华约组织解散: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
    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武装力量在苏联的带领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了普遍抗议。
    而苏联与阿尔巴尼亚交恶,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0年10月3日,两德合并后,民主德国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非常会议决定从1991年4月1日起终止在华沙条约范围内所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废除华沙条约的军事机构。
    同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冷战:

    冷战(1945年至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


    冷战形成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冷战过程:
     
    (4)“冷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在欧洲导致德国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5)“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引发了美苏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世界面临战争威胁,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以及古巴导弹事件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但核竞争的相对平衡,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在竞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学习,吸取教训,推动了各国的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美国片面对日媾和,使日本走上重新武装的道路,美国还对日本法西斯势力予以袒护,为当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④造成了一些国家长期分裂,国家得不到统一。


    美国的冷战政策: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德国分裂:

    1、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2、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分裂:

    1、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2、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侵越战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2、时间、结果: 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古巴导弹危机: 

    1、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2、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对德国和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的认识:

    1、德国的分裂:这里要明确,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柏林墙的修筑和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2、朝鲜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日本投降后,苏、美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形成的,“冷战”进一步加剧朝鲜的分裂。
    3、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果,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发现相似题
    与“下表为苏、英两国关于划分东欧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苏、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