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已占据主要地位……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材料二 《管子?轻重乙》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缛、一椎、一钰,然后成为农……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铢,然后成为女。”
    材料三 《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先进冶铁技术。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冶铁业与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本题信息:2012年云南省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苑爽娜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 主要考查您对

刀耕火种,耒耜和石器

铁犁牛耕,曲辕犁

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青铜器、瓷器、丝织业)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刀耕火种,耒耜和石器
  • 铁犁牛耕,曲辕犁
  • 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
  •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青铜器、瓷器、丝织业)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2)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3)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4)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夏商农业生产工具:

夏商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和骨器为主。反映夏文化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和其他同类遗址中,都发现了当时的实物。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石器中,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等;还发现了骨器,有骨铲和其他骨制工具。在东下冯遗址也有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出土。其他同类遗址所发现的器物,大体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木器易于腐朽,在考古发掘中夏朝至今未发现木质生产工具。不过在商朝遗址中,都发现有木耒痕迹。据史书记载,夏朝应该是有木耒的。当时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时,砍伐就用石斧,启土时用木耒、石铲,收割时用石镰和石刀等。从商朝的考古发掘情况看,安阳殷墟1958—1959年发掘出土了二百三十多件石质生产工具,其中镰、刀、斧的比例最大。
关于青铜农具问题,长期以来,商代的青铜农具出土甚少,只有零星发现。1976年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其中青铜铲7件,属于农业生产工具;还有铜锛共9件,但是否用于农业生产还是未知。1963年、1974年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朝遗址中,也发现了一批青铜农具,有臿2件,斧1件,锛5件,斨4件。在郑州关外商朝炼铜遗址中,发掘出土了铸造铜镢的陶范。据不完全统计,青铜农具的数量仅三十多件。这与当时农业生产的需要相比,与石器、骨器相比,数量显然太少。所以,目前只能说明商朝已使用青铜制造的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起不了主要作用。

西周的主要农具:

西周的农具种类与商代大体相同。起土农具仍是木耒、木耜与石铲。虽然木耜的刃部可以装上石刃或骨刃,但出土农具中仍罕见套在木耜上的石刃或骨刃,说明西周时期的耒、耜基本上仍全是木制的。因为耒、耜是最主要的农具,所以耒、耜成为当时农具的统称或代称。
中耕除草的农具主要是铲(时称“钱”)、锄(时称“镈”),收割农具主要是镰与铚。铚是割穗的短镰。铲、锄、镰、铚,绝大多数都仍是石、骨、蚌器。



铁犁牛耕:

时期 工具名称 特点
战国 铁犁 没有犁壁,只能松土破土,不能翻土造垄,构造比较简单
西汉 耦犁 二牛三人、一牛二人
耧车 播种工具,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
隋唐 曲辕犁 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铁犁牛耕的演变:


“江南”:

“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广义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狭义是指长江下游南岸,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南部。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魏晋以来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教材中所指的是广义上的江南。“江南”的含义: “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广义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狭义是指长江下游南岸,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南部。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是魏晋以来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教材中所指的是广义上的江南。。


江南地区的开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南方少数民族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4、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集中在北方,南方的战争多为统治阶级内部,为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5、南方优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6、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影响。“永嘉南渡”不仅是北方百姓的南移,北方的士族大姓,甚至是晋朝政府的南移,也为江南的发展带去了大批人才。
7、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的流民组要集中在荆州和扬州,其次是闽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2、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铁农具和牛耕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广泛使用铁农具和牛耕,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作用:

1、经济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政治上:使得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状况:


我国最早使用铁农具的记载:

我国铁农具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农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又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用来制造韧性铸铁农具,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项发明比西方早2000多年。


官营含义:

是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


官营手工业经营特点:

由官府统一管理,工匠世代为官府劳作;
其生产范围广泛,资金雄厚,规模大,分工细,水平高;
古代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由于官营手工业缺乏竞争,产品质量低,生产效率低,弊端丛生。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
(4)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5)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
(6)手工业生产布局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


手工业三种形态比较:

经营形态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一种副业 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 剩余产品投放市场
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主要生产武器和贵族消费的日用品

少量投放市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投放市场

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1)产生:西周时期
(2)特点:
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②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
③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3)优势: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4)不足:
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官营手工业发展演变过程:

从西周到前朝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1、冶铜业:
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件青铜器。
②夏朝: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
③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种类、数量增加,作坊规模大。
④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造型灵便轻巧;青铜防锈蚀技术先进。
2、冶铁业:
①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②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能制造钢剑。
③汉朝:开始用煤做燃料。
④南宋:用焦炭冶铁。
3、炼钢业:
①春秋时期:发明冶炼钢的技术。
②两汉时期:炒钢技术。
③南北朝时期:灌钢法。
4、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
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
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
唐代:缂丝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
5、瓷器: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瓷(彩陶、黑陶、白陶)。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瓷器的生产技术成熟,出现青瓷和白瓷。
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瓷器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一批明窑。
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清: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