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斥着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意识形态,认为……国家不负担救济和帮助贫穷者的责任和义务。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式也以自愿为主……在1908年之前,英国始终没有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
    ——资中筠《说不尽的大国兴衰》

    (1)据材料一,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忧”和“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能否实现?为什么?
                                                                                                                                                                                   
    材料三

    (3)据材料三,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对战后初期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四 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只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月1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

    (4)据上述材料,在各国政府解决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方面,“道德”能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本题信息:2012年浙江省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苑爽娜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济贫法》,并推行了以“救济大量贫民、失业者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措施。但在当时,英国国民充...” 主要考查您对

议会权力的确立(《权利法案》)

罗斯福实施新政

美国摆脱危机困境

罗斯福新政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会议

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和平与发展:历史和时代的呼唤

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进程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议会权力的确立(《权利法案》)
  • 罗斯福实施新政
  • 美国摆脱危机困境
  • 罗斯福新政
  • 欧洲联盟
  • 北美自由贸易区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东盟的成立和发展
  •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 布雷顿森林会议
  • 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 和平与发展:历史和时代的呼唤
  • 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进程
  •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

君主立宪制含义:

在1688年“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被邀请承袭英国王位。1689年,威廉接受由议会拟定的《权利法案》,正式登基。(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不但掌握了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权力口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土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背景:
①英国悠久的宪政传统
②“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目的: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旨在限制国王权利。 
内容:
《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影响:
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标志: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
①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地促进美国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庞大的工程开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干预,部分开支就是美元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所得。但是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它各国的经济困难,推迟了他们的经济复兴。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③调整农业的政策。
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④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3、意义:
(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评价罗斯福新政:

1、积极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为二战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保证了美国的民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首先是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和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正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所以美国的共和制也称为总统制共和制。其次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在危机期间初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2、成功的原因:
①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
②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③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3、局限性:只是制度内部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它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只能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评价罗斯福新政:

(1)关于“新政”以及有关的政策和措施,当时在美国国内有人把它说成是“极权主义”,也有人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罗斯福的新政当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因为所有政策都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根本,即资本主义财产私人占有制本身;“新政”也不是什么极权主义或法西斯主义,新政的每一项重大举措都有立法依据,并无滥用暴力的现象。
(2)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肯定的作用。罗斯福新政就是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和利用总统和国家行政的权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各种产业关系和利益关系进行大幅度调整,来确保充分就业、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全,使美国渡过了当时的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同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
(3)最重要的是新政采取的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传统的自由企业制度,把资本主义推进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创造性地发展了资本主义,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4)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危机。

罗斯福新政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的作用:

(1)提供就业机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
(2)有长远而广泛的社会效益。
(3)“以工代赈”这种方式不伤救济者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是白吃救济,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保护了有自尊心的美国人。
(4)在劳动过程中,磨练了人的意志,使其精神不至于颓废,还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以上效果是单纯发放救济款所达不到的。



欧洲联盟的建立:

1、原因:
(1)受苏联威胁,所以要联合御强 
(2)受美国控制,想要联合自强 
(3)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所以要联合起来,重振雄风。 
2、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5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4)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又称《欧洲联盟条约》); 
(5)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 
(6)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3、意义:
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欧元的启动:

(1)1969年,欧共体正式决定把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作为共同体的奋斗目标。 
(2)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 
(4)2002年1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1、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 
2、过程:
(1)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 
(2)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3)1993年,签署了关于环保和劳工的补充协定;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性质:
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首次提出:
澳大利亚总理   霍克 
2、成立:
1989,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
12个成员国:美、日、加、澳、新西兰、韩国、东盟等 
3、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6、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
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完全实现这一目标。1995年《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这一目标有了保障。
7、1993年,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西雅图召开,中国在会议上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的十六字原则。 
8、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中国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 
2、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融资和经济交往与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进步化,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外经贸事业的稳步发展,这对于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和平与安全的环境。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
(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
(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
(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趋势: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开始;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规模殖民扩张,东方成为西方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③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

1、原因:
(1)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联系世界更加紧密,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 
(2)跨国公司和各国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3)二战以来,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   
2、本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评价:
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的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也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来看,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
因此,发展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同时,面对挑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订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进程中的问题: 

1、趋势:
国际贸易的增加、大型跨国公司的增加、国际分工的成熟、世界市场的扩大。
2、问题(影响): 
(1)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 
③环境污染严重,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3、宗旨:削减、消除、取消、促进。(由八个字再扩大) 
4、作用:  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世界贸易组织:

1、由来及发展: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运作。 
(1)1986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后意大利首先提出建立一个多边贸易组织的倡议。 
(2)1993年底,把多边贸易组织改为世界贸易组织。 
(3)1994年4月,在摩洛哥马拉咯什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2、宗旨: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特点:
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是基于规则,而非强权。
4、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
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 
5、作用: 
(1)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2)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 
(3)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4)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
(1)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
(2)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崛起(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
2、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3、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西欧(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美国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2、过程: 
(1)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建立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3、特点: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作用: 
(1)积极作用:
①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②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③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  
④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2)消极作用:
①使美国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②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确立美国在相当长时间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1、内容国际金融体系:
(1)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1)成立的时间:1947年
(2)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3)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原因:   
①经济的混乱会加重危机; 
②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③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贸易的发展; 
④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2)过程: 
①1944年,美国等44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建立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系的国际组织。 
②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规定固定汇率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③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署,确立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④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支撑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三大支柱)。 
(3)影响:
①在三大支柱中,美国拥有特殊地位;     
②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2)在三大支柱中,美国拥有特殊地位,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和平含义:

指世界范围的总体和平,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命运。

发展含义:

指世界范围的繁荣与发展,它关系到世界的基本兴盛发达。


和平与发展——历史和时代的呼唤:

1、生产力发展的结果。19世纪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共同利益增多,相互依赖加深。
2、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经验教训。
 两次大战的起因都是因富于侵略的国家对外扩张、一些大国采取绥靖纵容而引起局部冲突与战争,最后酿成世界规模的大战;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各国都应该负起共同的责任。
3、时代的呼唤。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各国越来越重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
(3)20世纪下半期世界发展的潮流:
优先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实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进程:

1、和平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人类必要的前提,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的,也是当前人类继续生存的条件。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
(1)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和平环境。
(2)战争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
2、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
(1)发展需要各国建立联系,形成利益共享。
(2)发展可以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3)发展可以壮大自己,维护自身安全。

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相辅相成:和平问题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人类进步的必要前提。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目的,也是当前人类继续生存的条件。
2、相互促进: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两大战略问题,不仅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相互促进,而且彼此之间也相互促进。
首先,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都不可能长期脱离和平环境而实现。即战争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某种推动作用。这个观点并不错。如为了计算导弹的弹道而发明了计算机;为了加速战争的进程,减少伤亡,美国最先研制出原子弹并用于实战,但后来人类利用核能发电,造福人类。但是战争对生产力提高与发展的推动毕竟畸形的、片面的,而和平环境下生产力的提高才是常态。
其次,促进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证。表现有三点,即:
一是共同发展与经济联系加强、形成利益共享的关系;
二是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构建起平等互利关系的平台;
三是隐含的,即发展、壮大自己,可以为本国的安全提供可靠保证,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保证。如阿以、巴以之间从战争到走上和解、和平。
只有共同发展,既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领土权利,也承认以色列犹太人的生存权利,才能达到双方的和平。

面临的挑战:

和平与发展是抵御和消除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资源枯竭、艾滋病蔓延等)的根本途径;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长期的不懈努力。
1、和平与发展还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许多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枯竭、艾滋病不断蔓延等。
2、从现实国际社会来看,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和平的道路并不平坦,发展的前面是严峻的挑战。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因素趋于复杂:
①小规模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
②在当今国际社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屡有表现;
③各种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和极端势力越来越成为危害国际社会安宁、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走私贩毒、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3、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
4、一些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彻底解决,这就使人类面临的安全和生存形势更加复杂。


发展中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支强大力量。
发展中国家不仅占全球人口、地域的大多数,占联合国成员国绝大多数,而且是社会动荡、军事冲突的多发地区。有材料统计,1945年至1975年间世界上共发生143次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其中,发生在亚洲的74次,非洲的44次,美洲的20次,欧洲的只有5次。发展中国家成为军事冲突的多发地,并不都是发展国家本身的原因,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是造成发展中国家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冲突,尽管原因多种多样,都有和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在一起的资源、社会等问题在起作用。外部势力也正是借助这些国家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插手其中。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们也就成了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支强大力量。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含义:

霸权主义是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行径。
强权政治是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原因: 
(1)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2)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带来反思。 
2、表现: 
(1)当今世界形势总体趋势,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 
(2)重视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的主要政策取向。 
(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3、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 
(2)维护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3)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利保证。
4、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
(2)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3)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和极端势力的危害;
(4)世界发展不平衡,富国与穷国悬殊的差别,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严重障碍;
(5)环境污染、人口急剧增长、资源枯竭、走私贩毒、艾滋病等问题的威胁。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英国制定了新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