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分别采取了和平解决和坚决回击的策略方针,这两种不同策略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     ]

    A.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加强了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
    C.有利于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D.挫败了国民党亲日派的阴谋
    本题信息:2012年广西自治区期中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建华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分别采取了和平解决和坚决回击的策略方针,这两种不同策略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加强了国共两党的亲密...” 主要考查您对

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西安事变
  • 抗日战争

西安事变:

又称双十二事变。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一场内部政变行动。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使蒋介石“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而获释,迫使国民政府放弃“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抗日统一战线形式上建立。


西安事变发生原因:

1、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是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
2、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击,使张学良感到继续“剿共”毫无出路,是西安事变发生的军事原因。
3、共产党政策的积极影响,促使张放弃“剿共”转向抗日,为西安事变的发生提供了思想保证。

西安事变在国内外引起的反响:

1、国际上:
日本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英美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
2、国内:
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事变会引发更大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的自由;亲英美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内和平的基本实现,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施的重大胜利。它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表明在新形势下的国内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西安事变能和平解决原因:

1、中共的调停起了关键作用。
中共经过严肃认真的分析,认为存在着两个前途,一是由此引发新的内战,削弱全国抗日力量,推迟全国抗战的发动;一是由此结束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和抗日大局出发,确定了解决事变的方针:和平解决,反对新的内战,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政治军事上积极援助张、杨。为此,中共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周恩来和张、杨谈判,坚定了张学良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并在东北军中做了大量工作;宋子文、宋美龄等到达西安后,周恩来等参与谈判,使谈判获得成功;蒋介石被释放后,中共又做了大量工作,督促蒋遵守诺言。中共做的这些工作,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张、杨在事变中起了主体作用。
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本意是用兵谏逼蒋抗日,因此在事变中,张学良严令不准伤害蒋介石,并绝对保障蒋的安全,事变发生后,多次电邀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协商解决,还致电各地实力派共同协商政治解决西安事变,在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后,张学良说服杨虎城立即放蒋,并送蒋回南京,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迈出了决定性一步。
3、国民党内爱国力量要求团结抗日。
在国民政府组织讨逆军时,北平的宋哲元,广西的李济深等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都发表通电,要求用政治手段解决事变,反对军事进攻,


张学良与中共合作的原因:

1、国仇家恨。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军炸死。  
2、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分离主义政策,认为有筹组西北大联合的必要。  
3、反对内战。张学良在旅欧期间,会见了希特勒与墨索里尼,欣赏德国与意国全民团结的精神,认为只有法西斯主义才能救中国。  
4、剿共的失败。陕北剿共丧失110师、109师及其师长。  
5、不满国民党中央政府偏颇,不顾地方派系军队。当时减俸达20%,且未给予兵力补充、阵亡将士抚恤。  
6、中共重视宣传。中共在1月25日向在东北军公开信中成功挑拨东北军与中央的关系。

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反应:

1、亲日派搅局:
蒋介石被扣之后,国民党内部一片混乱,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趁机争权夺利,轰炸西安,欲置蒋介石于死地。何应钦表面上迎合宋美龄,暗地里继续向西安调兵遣将,准备向张、杨方面动武。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并相应作了军事部署,派飞机轰炸西安临近地区。
2、亲英美派营救:
西安事变后,宋美龄、宋子文为代表的亲美派主张极力营救蒋介石。一方面与何应钦针锋相对,力阻其对西安的轰炸与讨伐,另一方面又急忙找到宋庆龄,劝其对张、杨产生影响和平解决。宋庆龄对蒋历来反感,但对何应钦的作为也不无担忧,若蒋系崩溃,国民政府就真的要成为亲日派的天下了。与此同时,宋庆龄接连收到共产国际三封急电,要其发挥一切影响力促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阎锡山态度:
阎锡山西安事变前,面对日本侵华势力的威胁,同处“剿共”前线的阎锡山与张学良、杨虎城在“守土”、“抗战”的立场上具有一致性,都希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一致对外,抗击日军。
西安事变后,无论张学良与杨虎城,还是南京方面的主和派与讨伐派,都非常关注山西阎锡山的反应,极力拉拢阎锡山。事变前,张、杨与阎锡山交往紧密,因此除12日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外,张学良于13日专电阎锡山:“我公有何见教,盼赐复”,征询阎的意见,希望阎锡山方面做出有利的反应。
南京方面,以宋美龄、宋子文为首的主和派和以何应钦为首的讨伐派,先后致电阎锡山。孔祥熙于事变次日的电文,称赞阎锡山“我公公忠体国,雄镇边陲,登高一呼,众流响应,尚企主张正义,领导群伦,俾抒国难”;希望阎能够出面,对张学良“责以大义,动之以私情,挽已倒之狂澜,拯国家于万劫”,并提出营救蒋介石的具体措施:“迳送蒋介石回南京或有困难,故拟劝张先送蒋介石赴太原,而以斡旋之任托伯川阎公。”其倚重恳切之情溢于言表。主战派的何应钦、孙科随后也致电阎锡山说:“环顾国中能深识此事之症结,熟权公私中之两宜者,无如先生”,希望阎“慨切劝导”张学良。
被多方倚重的阎锡山,开始以“调停人”的身份,斡旋于各方。14日,阎锡山回电张、杨,同时抄送南京,表示“西安变起非常,我辈自当协力共维大局”。17日张学良派代表李金洲到太原会见阎锡山,阎锡山得知“委座安然无恙”,且张学良“愿随介公赴南京请罪”等情况,立即电告何应钦,并在太原报纸上登出“号外”,以安定全国人心。中共历史文献也认为,中共对西安事变的态度转变,其中有阎锡山的影响。这不仅因为阎锡山作为“调停人”的特殊地位,以及他在国民党内部反应和军界的影响,还有阎锡山“守土抗战”的主张以及反对打内战,消极“剿共”的态度,支持在山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与中共关系密切等等。正是因为中共起初的“审蒋”主张没有得到阎锡山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的响应,中共才放弃了这一主张。

西安事变共产国际态度:

1、坚决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2、释放蒋介石回南京。当时,由于蒋介石并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如果不对他进行必要的斗争,联蒋抗日只能是一句空话,难以实现。

西安事变日本态度:

日本对以抗日为宗旨的西安事变一直都很“避讳”。在日本国内仅有极少数历史学家在做相关研究,而且有些研究严重歪曲了事实。例如日本历史学家曾在《日本战史丛书》里这样说的:“日本与列国一样,对于事变毫无所知,故不采取任何积极的方针,一贯保持‘静观’”。
2005年,日本文部省批准的《新历史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章中,特地增加了《西安事变》一节,诬称西安事变是:“共产党获得了喘息,共产党员潜入国民党内部,大肆推进将日本引入战争的破坏和挑衅活动。”  


中国抗日战争:

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一)背景:
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的方针,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制造许多侵华事件,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二)爆发:

1、193777日夜,“七七事变”爆发;

2、“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3、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三)过程:

1、全民族抗战:

而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2、淞沪会战:

1937813 11,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双方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10月,日军攻入上海市区。谢晋元率部英勇抵抗。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3、前期战况:

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上。1938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

4、日军的滔天罪行:
①南京大屠杀:193712月,13军攻陷南京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三十万人

②扫荡潘家峪:1941年的一个黎明,日军对潘家峪村民进行残酷屠杀,全村有一千两百人被杀害

③细菌实验:日军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5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拔掉敌人近三千个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6、国外战场:
1942年,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准备攻击中国云南。中国派遣远征军同日军作战,并帮助英军摆脱日军包围。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退日军。

(四)抗战的胜利:

1、标志:

19458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宜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2、原因:

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会聚了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各界爱国人士

②中共为抗战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并在抗战困难时期,采取一系列正确措施,扭转了战局

③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

④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和爱国华侨的积极援助

3、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杭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战场则始终如一。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差别决定了该特点。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共倡导并作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不动摇、不退缩,在相持阶段成为消耗日军的主要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绥靖政策,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因此得道多助。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是根本原因。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4)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与支持。

抗日精神:

(1)民族利益至上、宁死不屈的民族自尊品格;
(2)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4)百折不挠、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强信念;
(5)开拓创新、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6)坚持正义、维护和平的民族奉献精神。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①它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在前线,军民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在后方,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运动;
②全国各个阶级、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部分地主买办、海外华侨和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
③全国各党派,都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了分裂对抗的局面,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④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都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⑤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2、两大战场的抗日状况:
(1)正面战场(国民党):
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2)敌后战场:
路线:
(洛川会议)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战场:
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枢和总后方:陕甘宁边区。
结果:
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
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发现相似题
与“中共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分别采取了和平解决和坚决回击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