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化学

首页
  • 单选题
    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结论正确的是
    [     ]

    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属于中和反应
    C.点燃H2和O2混合气体可能爆炸,则点燃CH4与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爆炸
    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一定有氧气参加。
    本题信息:2009年山东省期末题化学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素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结论正确的是[ ]A.化合物都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 主要考查您对

氧化反应

爆炸、自燃

单质和化合物

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氧化反应
  • 爆炸、自燃
  • 单质和化合物
  • 中和反应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定义: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如S+O2SO2;H2+CuOH2O+Cu.
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
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
概念 物质与氧(包括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缓慢的,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举例 所有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铁生锈,食物腐烂
联系 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两种
相同点 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出热量

自燃:
1. 概念: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如果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当温度升高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如果再遇到氧气就会引起自发的燃烧,这就是自燃。
爆炸:
1. 概念:通常说的爆炸指可燃物拒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量,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的爆炸。

自燃:
    露在地表的煤层,由于气候炎热,发生缓慢氧化反应而导致自燃。
贮存棉花、饲草的仓库,沾满机器油的破布、棉丝等堆积时间长了,通风不好有时就会自燃。在干燥的季节,森林也会自燃。
在坟地里出现“磷火”也是一种自燃现象。
人和动物机体里含磷的有机物腐败分解能生成磷化氢气体。这种气体着火点很低,接触空气就会自燃。在缺乏科学知识的时代,常把这种自燃现象说成是“鬼火”。
平时将白磷浸泡在冷水里,防止自燃。白磷的着火点低(40℃),可用它做自燃实验。取出少许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中,然后把溶液倒在滤纸上,待二硫化碳挥发后,白磷在滤纸上与空气中氧气充分接触就会自燃。

爆炸:
     爆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观象,但有的爆炸仅仅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如轮胎爆炸;有螳爆炸则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如火药爆炸,汽油、液化气等燃料的爆炸等。其中,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是学习的重点,这种类型的爆炸主要是由于:
①在有限的空间 (如炸弹)内,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问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②氧气的浓度高,或者可燃物 (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的空气迅速猛烈膨胀。防止这类爆炸的方法:通风,禁止烟火等。

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比较:

燃烧 缓慢氧化 自燃 爆炸
概念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缓慢进行的氧化反应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发生的急速燃烧
能量变化 放热明显 放出热量随时散失 放热明显 放热明显
温度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未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是否发光 发光 无明显发光现象 发光 发光
联系 均属于氧化反应,均放出热量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易燃物:一般来说,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常见的有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氢气、乙炔、沼气、石油产品、面粉、棉絮等。

(2)易爆物:指的是那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

(3)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4)再生产、运输、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①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与周围建筑物间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车间,仓库要有防火、防爆、通风、静电除尘、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因素。容器要求:要牢固、密封、警示标志明显且要注明物品名称、化学性质、注意事项。
③存放要求:单存、单放、远离火种:注意通风。
④运输要求:轻拿轻放、勿撞击。
⑤工作人员要求:严禁烟火、人走电断。

火灾自救及逃生策略:

(1)可燃性气体泄漏时的注意事项当室内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泄漏后室内充满可燃性气体.在此环境中打电话或打开换气扇开关,可能产生电火花,造成爆炸、所以应先关闭总阀、开窗通风,并在杜绝一切明火的同时,查找泄露的原因。

(2)火灾自救策略
①迅速找到安全通道;
②火灾时上层空气中氧气少,毒气浓度大,所以要匍匐前进:
③房间发生火灾时不能随时开门开窗,开门开窗会增加氧气量,使火势更加凶猛;
④火灾时,会产生大量浓烟,使人窒息,因此最好用湿布捂住口鼻;
⑤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应逆风而跑,因为顺着风更容易被烧伤或发生危险。

爆炸极限:
(1)概念: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人们把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气体的爆炸极限。
①当可燃性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含量高于爆炸极限的上限时,可燃性气体可以安静地燃烧;而低于爆炸极限的下限时,则无法燃烧。
②我们通常所说额可燃性气体检验纯度,其实就是检验可燃性气体有没有达到爆炸极限,只要超过爆炸极限的上限,可燃性气体就可以安静的燃烧。

(2)几种常见物质的爆炸极限
可燃物 爆炸极限
甲烷 5%-15%
丙烷 2.2%-9.5%
乙醇 3.4%-19%
氢气 4.0%-75%
一氧化碳 12.5%-74%
液化气 2.0%-12%
水煤气 7.0%-72%

粉尘爆炸实验:
(1)实验装置及步骤
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下图所示,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


(2)现象:砰的一声响,伴随着一团火光产生,放热,塑料盖被掀起。

(3)分析:面粉被吹起,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蜡烛点燃,在有限空间内发生急剧地燃烧,并让出大量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说明可燃物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能发生爆炸。

单质:
(1)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单质的分类:依据组成单质元素的性质把一单质分为三类。
金属单质:由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如铁、铜、银等
非金属单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如碳、磷、氧气等
稀有气体单质: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单质,如氦、氖、氛等单质

化合物:
(1)概念: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的分类: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
单质 化合物
区别 宏观组成 同种元素 不同种元素
微观构成 有同种原子构成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化学性质 不能发生分解反应 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
联系 相互转变 它们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合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化合物发生分解反应可以生成单质
质子数 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不论在一单质里还是在化合物里,原子核内质子数保持不变

化合物与氧化物的区别和联系:
化合物 氧化物
区别 ①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②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
③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④属于纯净物中的一类
①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
②一定由两种元素组成
③一定含有氧元素
④属于化合物中的一类
联系 氧化物和化合物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氧化物属于化合物中的一类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理解单质的概念必须抓住两点:①由同种元素组成;②必须是纯净物,如氧气是一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绝不可能是化合物,如氧气 (O2)、臭氧(O3)两种物质混在一起是一种混合物,但是只有一种氧元素;同样的例子还有红磷和白磷,金刚石和石墨等。

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1)单质的概念:
①理解一单质的概念不仅要关注它是由一种元素组成,还应注意它首先是一种纯净物。如:氧气、氮气、碳、硫、铁、铜、各种稀有气体等都属于单质。
②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还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与臭氧的混合物、白磷与红磷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都只含一种元素,但都属于混合物。

(2)化合物的概念:理解化合物的概念同样不仅要关注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还应注意它首先是一种纯净物。如二氧化碳,氯化钠、高锰酸钾等都属于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的区别:
1. 共价化合物
(1)概念:像HCl、CO2这样以共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的类型:
①两种非金属原子结合成的化合物,如HCl、CO2等。
②非金属与酸根构成的化合物,如H2SO4、HNO3等。

2.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区别:
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是原子间全部以共用电子对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共价化合物大多数由分子构成。


中和反应:
(1)定义: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实质: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作用生成水的过程。


概念理解:
①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Fe2O3+6HCl==2FeCl3+3H2O不是中和反应
②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但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二者的关系是复分解反应包含了中和反应。

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中和反应一般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外观现象【H2SO4+ Ba(OH)2==BaSO4↓+2H2O除外】。
探究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以HCl和NaOH反应为例):

1. 指示剂法。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2. pH试纸法。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多次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 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3. 热量变化法。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NaOH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前后温度有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中和反应的应用:
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人适量酸性或碱性物质,调节土壤的酸碱性,以利于植物生长。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显酸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人们通常向土壤中撒适量熟石灰中和其酸性。

②处理工厂的废水工厂里排出的废水有一些显酸性或碱性,直接排放会对水体和环境造成污染。通常在排出的废水中加入适量的碱性或酸性物质中和。如:废水中含有硫酸可向其中加人适从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Ca(OH)2==CaSO4+2H2O。

③用于医药人体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会造成消化不良,甚至会产生胃病,通常服用呈碱性的物质来消除症状,如氢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Cl+Al(OH)3== AlCl3+3H2O。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后,可在患处涂上显碱胜的物质,如:NH3·H2O。
发现相似题
与“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考查相似的试题有: